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密码
11011500000040

第40章 傲慢两字败人,不戒无以成事

“傲”是目中无人的盲目行为,“慢”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风。生活中,傲慢者常常只能孤芳自赏,结果必然是在傲慢中把自己孤立起来。所以,一个人要想圆通处世或者成就大事都必须戒傲,做到有才学而不张扬,有情趣而不肤浅!

傲慢的本质是自我崇拜,当一个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地位、声誉和财富,并对此产生自我崇拜时便表现出傲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表现得谦逊无比,相反只有那些“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越喜欢张扬。

曾国藩,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就力倡“戒傲”。他给家中的四位弟弟写信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作诗文,实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以此告诫弟弟们不要恃才傲物,不见人家一点是处。傲气一旦增长,则终生无进步。

除此以外,他还用其他人因傲气而不能有所成就或被人冷笑的例子来告诫弟弟们,他写道:“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做诗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为此曾国藩总结道:“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拎笑,乃有进步也。”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傲慢是内心自惭而以道貌岸然的仪态来加以掩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傲慢属于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傲慢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无论从哪方面讲,傲慢都会造成很多无法补救的过失。

所以,傲慢是粗俗的,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傲慢是自负的,它会使人疏远你,或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使人感到你强硬固执,甚至不可理喻;傲慢是一种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傲慢就如同流沙,常常因此而导致事业的失败。

而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话说:“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则会使人感到难堪。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而崇尚平等待人。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极,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他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寂来。名士一听就傻了眼,他实在搞不懂杨万里要他带的是什么东西,只好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寂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

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寂也。”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始觉为人不该傲慢。

傲慢是陷阱,只有克服和防止傲慢,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进。古人讲:“君子宽而不慢。”综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傲慢,要改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做到两点:

第一、认识自己

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傲慢之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狂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远不是最有智慧或者本事的人。

第二、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

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滔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其人格都是平等的,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就切勿对穷人表现出傲慢,对富人表现出逢迎。

如果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傲慢的根源是无知,是一个人心灵最贫穷、最可怜的表现。所以,惟有戒傲,方可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