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密码
11011500000034

第34章 忍一时之屈方可谋长远大业

人生起伏,不可能处处得志。但对有志之士来说,决不会在面对屈辱之时而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忍一时之屈才可以谋长远大业的道理。环境越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练人的忍耐心,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

在能成大事人的眼中,任何屈辱都不足以让其心灰意冷,相反更能鼓舞士气,激发成功的欲望。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忍辱负重、以柔克刚、尽显本色,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夫差令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对其俯首是从。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的理由,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他竟然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

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吴王夫差看到勾践对自己如此“忠心”,被他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再加上没过几日身上的病果然好转过来,于是动起了恻隐之心,不为群臣的苦心劝阻,便把勾践放到越国去了。

勾践回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服绞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挂一个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百姓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凤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越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和吴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勇猛无比,吴军愤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能成大气候的人在处于弱势或落魄时,为了未来的成功会以屈待伸,忍耐一时之愤,这是趋吉避凶的高深智慧,也是方圆处世的手段。孔子遭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作《离骚》;孙膑被刖足而作《兵法》;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却写出《国语》。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要做到这样,首先要有一种“眼底无穷世界宽”的博大胸怀,只有看清了,想通了,才能实现主观上的自我解放,自我超脱,才能显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有宠有辱的时候。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就会有博大的胸怀——受辱心不惊,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奋进的步伐,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即使是身受耻辱,只要意志坚强就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人能否成大事,就看他能否以一种良好的习惯来控制自己,是否能够以柔克刚。能忍一时的委屈,才会有将来的成绩。切勿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或者面子,而忍受不了小小的委屈或者让步,结果因小失大,追悔莫及。其实,在人生很多过程中,都应该时时地自我提醒,千万不能因为只顾及眼前得失而忽视了长远的目标,绝不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忍人所不能忍,需要一个人的勇气和毅力,需要一个人拥有宽大的胸襟与忍让的能力,同时,更需要一种成功者的大家风范。一个人要想做事成功做人圆满,这种胸襟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