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密码
11011500000018

第18章 功成身退为明智之举

《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满足的人可谓是智者。古代圣贤范蠢、张良等人的功成身退,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启示和借鉴,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能在紧要关头急流勇退,到头来难免像李斯一样发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得出”的哀鸣。

善于处世的人,应当懂得在名利二字上瞻前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不论做什么事情,应该罢手不干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功成身退,也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

孙武不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面对风起云涌、危机四伏的政坛能够审时度势,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善始善终,留得一世清名。公元前522年,楚国的大臣伍子胥迫于楚平王的追杀,投奔了吴王僚,被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收为心腹。公子光因为属于他的王位被吴王僚所得,早已怨恨在心,一直预谋伺机夺回王位。公子光发现伍子胥有过人的才智,大喜过望,但是仅有伍子胥是不够的,于是,公子光派伍子胥四处访贤,寻找人才。

伍子胥受命后,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几乎走遍了吴国的大城小镇。孙武隐居在吴国,伍子胥对此已有耳闻。伍子胥和孙武见面后,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和孙武交谈。通过这次交谈,伍子胥越发感到,要想使吴国强盛起来,父兄之仇得以雪恨,非孙武不能。

在伍子胥的精诚感动下,孙武这位有着盖世奇才的军事家,终于走出山野田园,步入政坛,到吴国做了吴王的军帅。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吴国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伐楚的战争中,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大宴君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他征求众臣意见,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推举,正合吴王心愿,所有受赏的将臣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然而,出乎吴王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坚决不受,而后又提出辞呈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众人都大惑不解。

功成名就,厚禄高官,不但能够耀祖光宗,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是许许多多人的毕生追求,孙武却将这些看得十分淡漠。那么,孙武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在给吴王的辞呈中,他说道:“臣本是乡野之人,承蒙大王厚爱,深感荣幸。吴国的强盛,征战的业绩,我只是尽了一点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高官厚禄,实在不敢领受,这些战功、政绩的取得,都是大王的功德!如今,我年事已高,要做的事情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继续留在大王身边,恐怕误了大事。请求大王恩准,让我回归田园,过清静平淡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孙武的为人和不贪功不争名的高贵品质,使吴王十分敬佩。现在,江山坐定,万象升平,他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于是,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说挽留,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孙武说:“你知道我对功名官禄看得很淡,当初是你的诚意友情感动我,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业绩,现在这些都已经实现了,我又年老体衰,请替我在大王面前请罪,我将永远记住你的恩情。”一代英豪,能够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官禄所动心,真是难能可贵。忍住权力的诱惑,激流勇退,留得一世清名可以说是孙武的又一过人之处。

清代名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诫家人“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大谤”“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须作代代做士民之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月内,必再专疏恳辞。”

“功成身退”是低调做人的表现,更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遣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会走向其反面。

功成身退作为一种处世的智慧,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古语有“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朱子也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这些都说明了功成身退,实乃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