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代名家:蒋子龙自述人生
11001300000036

第36章 寓大气于诙谐

几年前,在北京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个讨论会上,有位经济学家对我说:“当代文学在题材上有两大空白,一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摁下血手印,自担风险承包土地,由此引发了农村的体制改革;另一个是蛇口工业区及深圳特区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经济开放的大幕。这两件事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却被作家们忽略了!”当时我被这话刺了一下,或者说心里有些震撼,所以印象格外深刻。前不久见到陈国凯的长篇新作《大风起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经济学家不知老先生看到没有?或许我应该买一本给他寄去。

1985年国凯老兄第一次引我去蛇口,以后又去过多次,最长的一次在蛇口住了二十多天,采访了包括袁庚在内数十位蛇口的创业元老。国凯以为时机成熟了,让我写一点关于蛇口或深圳的东西。我说写不了。他说,这是你的题材,你不写谁写?我说我并没有买下这个题材,我到南方来是为了印证我对北方的认识,这里的故事地域性太强,把它搬到北方没有意思,原汤化原食我又写不出地道的广东味儿,只能你来写!不知是不是他使坏,在深圳建市十五周年的时候,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长邵汉青当着市委书记和市长的面突然要跟我签个“君子协议”,由她为我采访提供方便,由我执笔写一部反映深圳改革历程的长篇小说。以后她利用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还专门到天津找我,想拉我一同回深圳,我才不得不说了实话:深圳太深,目前我还没有把握能驾驭好这个题材。现在,国凯兄自己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而且从容自如,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智性。

我之所以把它称为“硬骨头”,是因为表现这类题材太难了,极易趺入陷阱。比如第一个经常会遇到的麻烦是“对号入座”,一旦被人对上号,轻者聚讼纷纭,重者惊动什么大部门或大人物,封杀,棒杀,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躲开陷阱,处理这类题材就形成几种套子:让正面人物陷于矛盾的旋满中心不能自拔,或者让他(或她〕周围的人都烂掉,独他出污泥而不染;或者让反面的力量欲置他于死地,绝处逢生的诀窍是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个更大的官是清明的,最终使正义得以伸张,改革的前途也因之云开雾散,柳暗花明。因此一些形成轰动效应的改革题材作品,就被读者提出过这样的质疑:矛盾如此解决岂不是太简单太具偶然性了?把一切希望都押在一个更大的官身上,这不是玩儿悬乎的吗?倘若上边的这个大官也跟成克杰一样,那国家的前途难道就会完蛋吗?

陈国凯是何等才情,他既不会往陷阱里跳,也不会钻别人的套子。这就有了悬念一大家都想知道他是怎样处理这个题材的……他采用的是一种以主要人物方辛为轴心的辐射式多层结构,辐射到的有北京来客、香港来客、海外来客,有广州人、本地人;有的资历不凡,有的学历很高,有的钱包鼓胀,有的情感丰富……作者给现实以历史的投光,投射出这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有发光的,有发热的,有发财的,有发狠的,有发情的,有发狂的,有发贱的……这就可以自由联想,给了小说以更大的自由和更大的回旋,无须再弄出一个“神”来为小说排解难题。生活不断前进,矛盾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人造势,势造人,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成功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合起来代表着一种大势,他们就是自己的“神”!这岂不是更真实、更自然?

还有,举凡改革题材的作品,都会瞎编一些重要的地名和大人物的名字,首先就让读者感到作家心虚和虚假。特别是地名,它要体现作品的地域特点,历史背景,风俗民情,这些还要一一印证到所有的人物身上。作家胡诌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一下子便使整个故事和全部矛盾纠葛都建立在一个子虚乌有的基础上。近十几年来,经常出现在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中的地方,是在中国版图上根本找不到的“海滨市”或“滨海市”,制毒贩毒在这儿,杀人放火在这儿,腐畋的黑窝是这儿,改革的试点也是这儿,各式各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出在这儿……这样的作品其大前提就让人感到滑稽和拙笨,如此虚弱的虚构力又如何能让人感动呢?

陈国凯则不然,深圳、香港、广州、北京……凡地名都是真的。也正因为用的是真的真名,他才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从香港和广东的民风民俗人笔,洋洋洒洒,涉笔成趣,把一个个的人物托活了。用一幅幅色彩浓郁的风俗画,构成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特区生活的大场面。同样,当他把当时的深圳、蛇口、广州、北京的一些领导人物拉到自己小说里的时候,也一律使用真名真姓,这却并不让人感到生硬、突兀,或“胆大妄为”。相反倒让大家恍然大悟,小说这样写不仅不会惹来麻烦,却显得更坦诚可信、新颖别致。而且陈国凯有勇气先将此书在《羊城晚报》和香港《文汇报》上连载,这部小说必须获得广东人和香港人的认可之后,才能拿到北京去出版。

——看看,他是多么轻巧地就解决了这个困扰文坛多年的难题!陈国凯一向信赖文学的直觉,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风雅飘逸地写到哪儿算哪儿。而《大风起兮》却一改再改,增删数次,这在他的创作中可不多见。所以说,这部小说是陈国凯创作生涯中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代文坛同类题材的长篇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因此可以说,《大风起兮》是最能代表陈国凯的一部作品,集中展示了他最突出的创作特点:一个是于机智诙谐中最见细腻委婉的情感;一个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豪放勇迈地直面人生。第一个特点成就了这部书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语言泼俏,意象丰富,叙述中含有大量的风俗民情、历史掌故和人文想象,醇朗圆熟,充满活趣。但是,若没有第二个特点,他就驾驭不了这样的题材。也正因为他骨子里有这么一股雄豪之气,才使他不仅敢于接触现实,而且有能力接触到现实里边的苦核。他不是简单地评说刚刚过去不太久远的那段历史,而是尽力理解历史,并用灵性激活那段生活。在时代的大背景、大潮头下,展示人物的灵魂轨迹,表现现代人精神上的多维性。从不同角度找到现代人的精神支点,并最终将人物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画卷。且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寓大气于诙谐之中。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没有读透陈国凯,也是被他的外表唬住了。在北京举办的《大风起兮》的讨论会上,有许多人表现出惊讶:像除国凯这样一个人,身材偏低,体型痩弱,眼睛高度近视,牙齿过早脱落,待人接物恍恍惚惚,张嘴说话用“古汉语”……怎么会写出这样一部生气发越、意识锋锐、气象开阔的作品呢?

其实,弱是其表,强是其内,个头不伟,内存很大。正是这种奇妙的外柔内刚的和谐统一,成全了陈国凯的创作。“柔”使他成了鉴赏生命的行家,写情写爱,多姿多彩。写灵写肉,能折射出人性深处的动荡、痛苦和挣扎。“刚”使他有足够的激情处理重大的现实题材,笔下的故事充满引人的张力,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生命中的热力。

我与他相交几十年,积几十年对他的了解可概括为六个字:“小个子,大丈夫!”他做人的魅力基于此,作文的魅力也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