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10996700000012

第12章 罗马尼亚作家

卡拉迦列

卡拉迦列,1852年生于普洛耶什蒂市附近的哈伊马纳莱村。父亲和两个叔父都做过演员。他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喜爱戏剧,曾当过舞台提词人、抄写员、教师、学监、编辑和剧院经理。

1873年,卡拉迦列开始创作,早期写短文和诗歌。1878~1890年发表了《暴风雨之夜》、《当约尼达先生遇到“反动派”的时候》、《狂欢节》、《冤狱》等描写城市生活的剧本,揭露了19世纪后期罗马尼亚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家庭生活的虚伪堕落,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抨击和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动摇。

《一封遗失的信》是他的著名的讽刺喜剧。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作品揭露了资产阶级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塑造了一群政客的形象,另外,他的文集《杂文小品文和回忆录》(1908)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及其代表人物。

卡拉迦列因为对社会的反抗精神和不妥协态度,使他经常遭到当局的迫害。1904年被迫移居柏林,直至逝世。在侨居柏林期间,他仍关心祖国的命运,继续通过写作,讥讽罗马尼亚君主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

1907年罗马尼亚农民起义被镇压,卡拉迦列义愤填膺,无情地怒斥统治阶级的残暴。解放后,被罗马尼亚科学院追认他为名誉院士。

图多尔·阿尔盖齐

图多尔·阿尔盖齐,罗马尼亚诗人。原名伊昂·纳·迪奥多雷斯库。父亲是小职员,早故。1896年中学毕业,当过糖厂工人、教堂执事、报刊编辑和主编,并曾在修道院里隐居过5年。1905~1910年旅居瑞士和法国。回国后,创作大量诗歌、散文和小品文。他因发表进步言论于1918年被捕入狱,后来创作的散文集《漆黑的大门》(1930)和诗集《霉花》(1931),就取材于他的监狱生活。他的第一部诗集《和谐的词》(1927)收入100首诗,发表后名震文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撰写《男爵》(1943)一文斥责希特勒派驻罗马尼亚的代表,因而被关进集中营。罗马尼亚解放后,他的优秀作品有民歌体诗集《一九零七》(1955),取材于1907年农民起义;还有诗集《人的颂歌》(1956),体现劳动创造人这一思想。他的小品文也颇有特色。他认为自己的小品文是“刨子、钢丝刷、刮刀或手锯,有时在紧要关头甚至是屠刀”。由于他对罗马尼亚诗歌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曾三次获得国家文学奖金,并获得共和国“星”一级勋章。

萨多维亚努

萨多维亚努,1880年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进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律系学习,中途因服兵役辍学。1903年服役期满,定居布加勒斯特,先后担任编辑、职员、督察和雅西国立剧院经理。这期间曾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因此被指控为1907年农民起义的“怂恿者”。1921年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隐居农村,埋头著书。1944年解放后,萨多维亚努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继续进行创作。他曾担任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副主席、作家联合会主席等职,并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国家奖金。

萨多维亚努早期的作品,如1904年出版的《故事》、《肖伊姆》、《难以抑制的痛苦》和《普雷库老头儿的酒店》等,主要反映贫苦人民的生活,真实感人,但有些篇章带着自然主义色彩。20、30年代,他的作品描写了许多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农民、渔民、工人和小市民,但农民反抗的形式是逃进深山野林当绿林好汉,如短篇小说集《安库实客店》(1928)描写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的代表作之一《斧头》,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敢于伸张正义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描述了摩尔多瓦农村传统的生活和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解放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孔雀》(1948)和《米特里亚·科科尔》(1949),它所反映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萨多维亚努被公认为罗马尼亚长篇历史小说的开拓者。他的历史小说《巨蟹宫》(1929)、《斯特凡大公的生平》(1934)和《日德里兄弟》(1935~1942),以摩尔多瓦公国人民争取民族自由和社会解放的斗争为主题,突出描绘斯特凡大公时期(1457~1504)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业绩。长篇历史小说《尼古拉·马蹄铁》(1952)是《日德里兄弟》的续篇,取材于16世纪下半叶摩尔多瓦的历史,歌颂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作品情节生动感人,耐人寻味。

萨维亚努创作的100余部作品,有些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30年代,鲁迅曾翻译过他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