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宝藏新探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10995800000038

第38章 虢国青铜列鼎

周文王在位时将东虢和西虢分别封给了自己的弟弟虢仲和虢叔。据史料记载,东虢在今河南荥阳,西虢原在今陕西宝鸡东。后于周平王东迁时迁到了今黄河中游的三门峡市郊。1956~1957年,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共清理了包括虢太子墓在内的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出土文物9179件。1990年和1991年,考古工作者再度对虢国墓地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收获颇丰。其中,M2001墓和M2009虢仲墓,为虢国两代国君之墓,所出文物数量众多,品种齐全,精美绝伦。

魏国墓地是一处排列规整、等级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虢国国君及其家族的墓葬位于整个墓地的最北端,其他贵族和平民则依次向南聚族而葬。

除平民墓外,其他大中型墓中均有丰富的随葬品,种类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青铜器分礼乐器、车马器、兵器等,许多青铜器上铸有铭文。青铜礼器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鼎不仅数量较多,且多与篡相配出土,数量据墓葬规格的不同以一、三、五、七、九为级差。在考古学上,将墓葬中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称为列鼎。列鼎制度在西周时期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虢国墓地中各等级的用鼎状况集中反映了两周时期的用鼎制度。

考古学家按照墓葬规格、随葬品组合的情况将虢国墓地的墓葬分成五个等级:

第一等为国君墓,以M2009、M2001为代表。M2009是形制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一座虢国国君墓。墓中共出土29件铜鼎,其中9件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为一青铜列鼎,与之相配的是八簋、八鬲,这种配置属大牢九鼎类。

据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多铸有“虢仲”作器的铭文,可以断定此墓葬的主人就是虢仲。墓葬中器物的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属西周晚期,墓中出土的墨书玉遣册,有毛笔书写的“南仲”字样,南仲是周宣王时的大夫,证明墓葬年代当在宣王时期。学者们根据墓中器物铭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认为虢仲就是辅佐周厉王南征淮夷、酿成国人暴动,被史书称为嬖臣的虢公长父。虢仲在西周晚期地位极其显赫,南征淮夷,虽然酿成国人暴动,但却取得讨伐的最后胜利,为西周王朝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有功之臣。

据史料记载,列鼎制度是西周奴隶主贵族“列等级、别贵贱”的重要标志。虢仲墓中的器物组合,属于列鼎的最高形式,九鼎体现了“以九为节”的史实。虢仲身为一诸侯国国君,行的却是天子九鼎之礼,足见其身份之显赫。同时,也证明到了西周晚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宗法等级制度开始走向衰败,所有的等级制度及其所从属的礼乐制度一步一步遭到破坏,出现了诸侯越天子之礼的现象。

M2001的墓主人名叫虢季。根据古器铭和《国语》中的记载,这位虢季就是周宣王朝中的最高执政长官虢文公,在当时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墓中共出土有10件铜鼎,其中七件大小有别,排列成序,当为一套完整的组合,另三件形体较小,形制也略有差别。八件簋中6件相同,2件较小。因此,其随葬品组合当是七鼎六簋的配置。

墓中的其他随葬品数量众多,精美华丽,特别是出上有玉柄铜芯铁剑、坠玉面罩、七磺组玉佩,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之高。墓中七鼎六直的配置显然是遵循了西周的古制,体现了西周礼制的最初形态。

第二等以MI052虢国太子墓为代表,该墓出土的随葬品近千件,其中青铜鼎七件,为一套列鼎;簋六件,大小形制相同,说明为七鼎六直的配置。随葬品表铜戈上皆铸有“虢太子元徒戈”铭文。

第三等为五鼎墓,以M1706、M1810、M2012为代表。这几座墓葬皆为五鼎配四簋,鼎大小相次,簋大小、形制相同、M2012墓主为坡国墓地中发掘的等级最高的女性贵族墓葬,其身份在M2006、M1820、M2013之上,墓主梁姬为虢季的夫人;M2001墓出列鼎七件,M2012出列鼎五件,M2012随葬品组合规格低于虢季墓一等,同先秦文献中有关礼制的记载完全相符。

第四等为三鼎墓,M1705和M1820皆出铜鼎三、簋四,鼎大小相次,簋形制相同,规模与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大体同五鼎墓,属少牢之礼的三鼎配四簋。M1721出大小相次的铜圆鼎三,没有簋,属牲三鼎类,按礼制墓主力士阶层。M2006、M2013墓主为贵族夫人。

第五等为一鼎墓,数量多,随葬品除鼎外还有盘、簋、匜等。如M1620、M1634、M1651、M1657等皆为一鼎,一鼎无直是常制,属特一鼎类。M2016、M2017为一鼎两簋,位于墓葬北区西部M2001的南侧,和M2001相距甚近,随葬有鼎、簋、盘等青铜礼器,推测墓主人生前为虢季侍从中地位较高者,相当于士一级的贵族。

虢国墓地中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墓葬及随葬品的同鼎遗存从未见过任何通制的迹象,足见这种制度在当时该是多么的稳定。

但是,到了西周晚期,宗法等级制度开始走向衰败,用鼎数量以一、三、五、七、九为级差是一致的:即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墓葬和随葬品的规格亦越高,青铜列鼎的配置就越高。因此,通过虢国墓地中青铜列鼎的随葬情况,我们可以窥见两周之际上层社会盛行的礼乐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

周代是礼制盛行的时期。由于重鼎在商周时期被看作国家政权的象征,青铜鼎又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因此,用鼎制度在礼乐制度占据了核心地位,先秦史籍中的用鼎制度的记载最为清楚,考古发现也较好地印证了文献。

从考古发现看,所有西周中期以前的用其所从属的礼乐制度一步一步遭到破坏。于是出现了虢国国君随葬九鼎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就说当时的礼制完全失去控制,乱了章法而是西周王室的礼乐制度下移了,诸侯国内部采用了周初只有西周王室才可以享用的礼乐制度,虢国墓地各等级墓葬的用点状况也说明,在诸侯国内部用鼎制度还处于十分严密有序的状态。

虢国墓地的发掘,尤其是大量青铜列鼎的出土,不仅为我们研究虢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看到了周代社会礼乐的普及之广和诸侯墓葬的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