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55

第55章 曲女法会(3)

大家各自就坐之后,戒日王先干什么呢?请大家吃饭,吃饱了饭好做事。吃完饭之后,由十八国王对玄奘进行施舍,施舍包括金盘子一个,金碗七个,金澡罐一个,金锡杖一个,金钱三千,上等的衣料三十件。这就说明辩论即将开始。首先玄奘入座,公布论题,由那烂陀寺的明贤法师当众宣读,这是让大家听得见。然后“别令写一本悬会场门外示一切人”,这是让大家看得见。意思是说的和写的一样。

但是辩论是有条件的,你不能说不管输赢,大家各自回家,晚上继续睡觉。赢了怎么办,输了怎么办,要给条件。何况是一个全国性大辩论。玄奘开出的条件是什么呢?“如果有能破一字者,请斩首相谢。”

为什么玄奘敢开出这样一个条件呢?对自己的理论相信,否则他不会来参加这场辩论,敢来就说明他有把握能赢,戒日王相信他,他更相信自己。

结果是一直到晚上,也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戒日王大喜,“罢会还宫”,第二天再来。这样一直持续到第五天,还是没有人出来说话。结果是玄奘每天坐着这里,也没人来反驳,戒日王还是每天把佛像背来背去。

但是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情:

第一,会场失火;第二,戒日王遇刺。

对于这两件事情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是外道所为;一种说法是戒日王所做,自导自演。但是不管哪一种观点,玄奘不知情。

第一件事情发生得毫无征兆,当时玄奘正高坐高台,突然一场大火就烧了起来,烧得大家措手不及,毫无防备。虽然这场大火最终被扑灭,但是原因不详。戒日王说是外道放的,“外道见毁其宗,结恨欲为谋害”。但是有人说是戒日王自己导的。什么目的呢?第一,宣扬大乘,诋毁小乘,你看你们就只会搞阴谋,没有真本事,这样的学说值得相信吗?不值得。第二,巩固统治,宣扬自己君权神授。因为当他发现这场火之后他干什么呢?不是组织扑火,而是叹息。叹息自己没有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才有这场大火。然后干什么呢?不慌不忙地烧香拜佛,说“如果佛祖保佑,希望火势熄灭,如果我感动不了神灵,就让我结束生命”。说完就纵身火海,结果烟、火都一齐消灭了,就好像被扑灭的一样。结果是什么呢?旁边的这些国王看得目瞪口呆,对戒日王更加敬畏。这是他的政治宣传效果。然后再看戒日王,神色若定,脸色不变,言语如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旁边有消防局长正在组织奋力救火,火势是可控的,烧不起来。

之后戒日王问这些国王说:“如果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真的把这里烧为灰烬,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打算?”结果这些国王趴在地上哭泣说:“烧了?烧了那就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了。我们本来是想建成一个百年大计,但是烧了也没有办法。而且外道肯定会拍手称快,相互庆贺。”这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问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打算,结果话题一转,指向外道。戒日王说:“由此看来,如来的说法才是对的。外道固守己见。我施舍得已经很周到了,诸事和谐,如愿以偿,而且又看到这场灾难很快消除,我就更加懂得如来学说的真谛。”接着对大家说,“这是一件好事,大好事,大家不必为这件事情过分悲伤。”

戒日王说完这话之后就和各国国王一起到东边的大塔上,登高观赏。结果刚走到台阶下,突然就有一个外道持刀行刺。一刀刺过来,搞得戒日王非常狼狈,十分窘迫,向后退了好几步,然后一脚踹开这个外道,一把抓住,马上交给官吏。当时所有人都说杀这个外道,戒日王说不杀。亲自审问:“我有什么对不起你吗,你为什么要行刺我?”

结果这个外道不谈行刺理由,而是先对戒日王恭维了一番,说:“大王恩泽天下,宽厚仁义,大公无私。”这是什么理由,有因为这个行刺的吗?这是拍马屁还差不多嘛。

“那你为什么要行刺我?”

这一说就把第一件事情牵扯进来了。行刺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个人原因,刺客说我轻狂愚昧,不顾大局,受了外道的煽动,才贸然行刺。第二,外界原因,外道为什么要煽动呢?刺客说原因很简单,大王重佛教,轻视外道,这些人大老远地来都没有受到接见,所以心怀愤恨。本来是计划先用火箭射向会场,制造混乱,然后借机烧玄奘,趁混乱杀戒日王。结果都没有成功,于是就安排他来行刺。

这样一来的结果是第一件事情也真相大白,但也未必,不是说出来的就都是真的。第一件事情戒日王说是好事,大好事,第二件事情戒日王毫无愤怒之色。所以根据这两点也有人说这个事情真假难辨,不免有政治作秀的嫌疑。

但是不管是什么情况,恐怕戒日王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还是真的,而且他本身也得到消息说有人打算对玄奘欲行不轨,所以马上颁布了三道命令:第一,伤害玄奘者斩首;第二,毁骂玄奘者截舌;第三,学术讨论不限于此。

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十八天无人发论,没有一个人对玄奘的论题提出异议。有的人他就是搞学术研究不行,搞阴谋诡计可以,搞人身攻击在行,你不让他骂人他还不知道说什么。

这场辩论的结果是玄奘毫无争议地宣布获胜。

胜利者有两种奖励:第一,高额奖金;第二,隆重仪式。

奖金是戒日王“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衣料百领;十八国王亦各施珍宝”,仪式是坐大象,周游会场,告示众人。

但是玄奘从来都是淡薄名利,所以钱、仪式玄奘都一概不受。但是钱可以不要,大象不能不坐。因为这不光是玄奘的个人荣誉,更是组织荣誉,这场辩论不光是玄奘赢了,更是大乘赢了,戒日王办这场法会的目的就是宣扬大乘,所以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当玄奘说大象还是不坐了的时候,戒日王说那哪行呢?“古来法尔,事不可违”,一定要坐。说着就把玄奘推上大象,“巡众告唱”,可见戒日王一开始就做好了赢的准备。一路上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大乘叫玄奘“摩诃耶那提婆”,意思是“大乘天”。小乘叫他“木叉提婆”,意思是“解脱天”,给小乘僧人带来了解脱。这个时候玄奘的个人成就在印度达到了顶峰,从一个留学僧变成了一个超级男僧。

但是当大家都在欢呼庆贺的时候,玄奘却一个人在屋子里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这是玄奘的厉害之处,能耐得住寂寞,也经得住雀跃,这才是考验。

可是当玄奘跟戒日王辞行的时候,戒日王说不要急,我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施舍贫困孤独的人,这已经是第六次了,法师何不与我一起前去呢?

推辞恐怕不合适,玄奘说大王尚不吝惜钱财,我又怎么能不去呢?说着就和戒日王一起前往无遮大会。这次人数更多,历时更长,人数五十多万,时间七十五天。

当玄奘再次辞行的时候,戒日王不答应:“我正要跟法师一起弘扬佛法,法师怎么这就要走呢?”这一留又是十多天,而且鸠摩罗王也不断表示“如果法师到我那里接受供养,我为法师造寺一百所!”

但是这些事在玄奘心中都是小事,回国才是大事。所以当玄奘见到大家都不解其意的时候,只能苦言相劝:“中国距此遥远,晚闻佛法,只知大概,不知其详,所以我才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求法。现在愿望已成,理应回国。经书上说阻碍别人学法,当代代无眼。大王如今苦留玄奘,必然令无数人失去学法的机会,难道就不怕这无眼之报吗!”

这是站在戒日王和鸠摩罗王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你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大家的利益,这样做只会让你们没有好处,所以我为你们考虑,我必须回去。

所以这话说得戒日王无话可说,马上表示:我愿意瞻仰法师,但是如果这样“损多人之益”的话,我实在不敢,师傅要回我不阻拦。只是不知道师傅打算怎么回去?如果从海路出发,我一定护送师傅回国。

可是玄奘没有走海路,如果玄奘走海路的话,那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海归”。可是印度方面欲给他安排海路,他却另有打算。什么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