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35

第35章 改变国风(1)

为什么呢?三点原因。

第一,信仰不同,康国“事火为道”,不信佛。遇到和尚就打,见着和尚就烧,结果烧得就只剩下两座庙了。

这个地方搞严打,甚至还误打过一批,错把秃顶的当和尚给烧了。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就有类似情节,说道士当家做主,和尚遭受迫害,沦为僧奴,为道士服务。孙悟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和尚说:逃,开玩笑!你以为那么容易啊!我们都是留了底,拍了照片的,原话是“画了影身图”,到处悬挂,各处设卡,让你插翅难逃,而且抓住有赏。有官职的,拿得一个,连升三级;无官职的,拿得一个,赏银五十两,所以走不脱,逃不掉,“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什么意思呢?头发稀疏的也都有可能成为怀疑对象。

所以玄奘的到来显然不能提起这个国家的什么兴趣,但是玄奘又不能烧,叶护派过来的,面子还要给。但是给多少呢,给得太多了自己没面子,那就少给点,所以“王接犹慢”,很不情愿地接待了玄奘。

第二,民风彪悍,脾气暴躁,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首先这个国家的国王自己就是个非常勇猛彪悍的人,手下的兵士叫做赭羯。赭羯什么意思呢?《新唐书·西域传》说:“摩羯者,犹中国言战士也。”玄奘说这是一帮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人,只知道往前冲不知道往后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向披靡,“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但是很奇怪,这样一个民风彪悍的国家,他的手工艺品却很精湛,可见粗犷的人也有他细腻的一面。

第三,国力强盛。没有本事他不敢叫嚣。少给面子就已经不给面子了,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有实力,有经济基础,军事实力,政治影响。

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八世纪是飒秣建国的鼎盛时期,十世纪开始衰落,十三世纪被蒙古大军的铁骑踏平,后来又遭英法等国所谓“探险家”的资源掠夺,所以今天这个地方的历史就只能依靠出土文物、考古挖掘来发现。显然玄奘在鼎盛时期来到这个地方,对这个国家的描述就非常重要。玄奘来的时候恰好正是他最强盛的时候,公元七世纪。当玄奘来的时候,这个国家非常强盛,首先他本身资源就非常丰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作物,还盛产良马,而且四方的奇货珍宝又都往这个国家汇集。这是他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他有军事实力,所以政治地位非常高,在这一带是做了大哥的,影响力非常大,威慑周边。周边国家不管远近都竞相效仿,举止、礼仪、风俗都跟康国一样,这就是大国模式。而且加之天险,他可以高枕无忧。所以给叶护的面子就敢给得不多。

所以玄奘没有被当回事。这个事情是很敏感的,玄奘一到这个国家就感觉到事情不对,一路上没有见到一个僧人,就说明这个国家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不信佛。

所以一般人到这样一个国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民风彪悍,事火为道,不信佛法,你不走干什么?等烤鸭呀!赶紧走!土地肥沃,但不适合种植佛法,民风彪悍,结不出佛果。但是玄奘不这么认为,民风彪悍,恰恰需要治理,事火为道,恰恰需要扬善,弘扬佛法就要在恶的地方去,难道我们在一个本来就很善的地方去扬善吗?没有必要,不信佛法恰好需要弘扬。不走,留下来。

玄奘留下来给这个国家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传播佛法;第二,中国印象。传播佛法显而易见,中国印象意想不到,属于附带效应。

有人一直问,机会在哪里?机会其实在你手里,“王接犹慢”,但不是不接见,这就是机会。其他人看到的是态度不好,玄奘看到的是机会来了,这就是不同。玄奘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跟康国王讲佛法的好处,讲人世,讲因果,讲佛法的功德,进行思想渗透工作。我们知道这是很难的,在一个“事火为道”不信佛法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你要让他改变信仰,这无异于上青天。但是玄奘做到了,《慈恩传》的记载是康国王听了之后,马上由“王接犹慢”变为“王欢喜请受斋戒,遂致殷重”。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我们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这转换之间应该是有一段很精彩的说辞,可惜历史没有记载。

我们只能做猜测,两种可能:一是玄奘讲得好,因为同样一个东西,不同的人讲就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人来宣传过呢?有,否则不会有两座寺庙,但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基础工作不牢固,结果被赶走。第二,被玄奘的精神、风范和魅力打动,被佛法的高深打动,或者两者兼有。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声情并茂,一个东西好,但是你能不能讲好,主要在于主讲人。

总之,康王态度很好,玄奘效果达到了。

但是庭内“和解”,庭外不知,康王的新政还没来得及普及,宫外就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当时玄奘的两个小沙弥,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情况,贸然行事,贸然行事的结果是必然要付出代价。当他们按照他们的传统跑到寺院礼拜的时候,康国人正按照他们的传统准备火把迎接他们。还好这两个小和尚跑得快,没烧着,一转眼的工夫就跑到国王跟前来了,告状。

世界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随时有变。事赶事,话赶话,就这么巧。玄奘的僧人被火烧,你说怎么办?

这个事情放在以前根本就不立案,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康王的态度是从严从速从重,不公开审理,公开处理。召集全城百姓,要砍掉放火人的手。

这个举动是相当震惊的。

第一,纵火者无错。虽然在我们看来纵火者是有错的,但是在康国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对,以前就是这么干的,烧不是一回两回了。惩罚一个无过的人便是有错。那为什么一直都没有问题偏偏这次就出问题了呢?

第二,史无前例,量刑过重。错和罪是不一样的,犯错误可以批评教育,犯罪才要惩以刑罚。但是现在这个人只有犯罪行为,没有犯罪结果,只有犯罪过程不构成犯罪事实,而且康国人也不认为有罪,砍手量刑过重。

第三,消息突然,没有征兆。政策的执行首先应该获得认知,执法首先应该普法,从严从速从重的前提是依法。而这个事情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没人通知就来执行。

那么国王就真的要砍这个纵火者的手吗?恐怕未必。但是不管真砍假砍,都不能砍。

砍了会出问题的。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康王是暴君,玄奘是从犯,不但认识不到问题所在,而且会加深矛盾,人民心里不认知,误会加深,问题更大。

但是康王不能阻止,为什么?令是他下的,政是他颁的,手是他让砍的,不能出尔反尔。皇帝的话岂是儿戏,皇帝是要面子的,明知是错也要一错到底。

所以这个时候只能由一个人出来阻止这个事情,谁呢?玄奘。

玄奘适时而出,不让砍手。为什么呢?两点原因:

第一,出家人慈悲为怀;第二,这能带来好处,这样一来结果马上就变了,是玄奘仁慈,康王圣明,佛法精深,人民认知,皆大欢喜。与其杀造成恶劣影响,不如救化解误会,这是一个现身说“法”的机会,可以现场说法,就地取材。既救了人,又传播了佛法,一举两得。

其实就玄奘而言,他劝阻康王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仁慈。而第二条,只能说是结果和影响。

但是手可以不砍,罪却不能免,怎么办?打五十大板,逐出城外,这是康王的意见,板子打出的是威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既给了玄奘面子,又保住了自己的面子;既做了惩罚,又收买了人心,结果是人人敬仰,康国“自是上下肃然”,开始建寺度僧,“度人居寺”。

玄奘不仅给康国带来了佛法,而且带来了中国印象。佛法的结果是“度人居寺”,中国印象的结果是康王给李世民进贡。贞观二年,献名马,贞观九年,送雄狮,此后年年进贡。而这之前康国一直是臣服于突厥。这点变化,虽然有历史原因,但是玄奘功不可没。时间上就对得上,玄奘见到康王的时间就是贞观二年。前脚离开,后脚康王就和李世民建交。难道没有什么原因吗!这就是一个人的影响。

离开康国,越过铁门,就到了活国。铁门实际上是一座山,在今天乌兹别克南部,山势险峻,而且只有一条非常狭小的窄道艰难行走,只容一人通过。之所以叫铁门原因有三:

第一,确实有一个门,门上有铁,用铁加固,而且有铁铃,所以叫铁门。

第二,因为富含铁矿,“两旁石壁,其色如铁”,所以叫铁门。

第三,寓意牢固,“因其险固,遂以为名”。

这是突厥的一个重要关塞,因为非常艰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常常有重将守关。玄奘就是因为手持叶护的通关文书才得以通过。

出了铁门就到了睹货逻国,也叫吐火罗国、活国,就是今天阿富汗的昆都士。这个地方可以说是玄奘的故地,因为国王呾度设设,官名,一个部落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设。是叶护的长子,王后可贺敦可贺敦,西域对王妃的称呼。是麴文泰的妹妹。所以对玄奘来说关系非同一般。

地方是个好地方,可惜来得不是时候。当玄奘来的时候“可贺敦已死,呾度设又病”,所以当玄奘拿出麴文泰写给妹妹的信的时候,呾度设大哭。呾度设这一哭不要紧,旁边的人跟着也哭,引得那些宫女侍卫全跟着哭,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与男女等呜咽不能止”。弄得玄奘在一旁不知道怎么办,只能递餐巾纸。

结果哭了半天,餐巾纸都抽完了,抬头一看,玄奘还在旁边站着,呾度设马上说:“我一见到师傅就感觉好多了,请师傅在此稍事歇息。等我病好了,一定亲自送师傅到婆罗门国。”这是好事,有呾度设亲自护送,当然最好不过。

可惜玄奘没有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