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22

第22章 西出阳关(2)

放,那是跟李大亮对着干,李大亮有错还好说,问题是李大亮无错,秉公执法,依法行事有什么错,无论从职责上还是道理上都说得过去。而且如果独孤达在不知道玄奘要偷渡的情况下让玄奘过去,这叫不知情,顶多算失职。但是现在明明已经通缉令拿到手,而且是请玄奘吃过饭的,你还放他走,这叫明知故犯,抗令不从,交不了差。

但是抓也不好抓。

第一,太突然,刚才还“闻法师至,甚欢喜,供事殷厚”,现在却要掀桌子翻脸不认人,面子上过不去,角色转换太快,一时半会转不过来。

第二,玄奘西行是求法,不是私通敌情,于国家无害,罪不至此,这点李大亮不了解,独孤达了解。

第三,独孤达信佛,独孤达之所以听说玄奘来“甚欢喜”,又是请客吃饭,又是政策放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独孤达信佛,玄奘是高僧。那么玄奘去的目的就是为了佛的事业,你现在要抓,不合适,不看僧面看佛面。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独孤达放也不是,抓也不是,怎么办他都不好办。

不好办又不能不办,怎么办?交给下面的人办。

所以这件事情就传到了州吏李昌的手里。为什么是李昌呢?三点原因,第一,李昌会办事。第二,李昌怎么办,对独孤达影响不大。这是李昌办的事,跟我没关系。有个万一,也可以为李昌说话。第三,李昌也信佛。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由此可见独孤达选定李昌不是随意安排,而是有意选择。独孤达已经授意,李昌能不能会意?有些话只能授意不能明说,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李昌会怎么办呢?李昌拿着访牒就去找玄奘。见到玄奘之后,左右一看无人,悄悄从怀里拿出访牒,直接指给玄奘:“师不是此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兜弯子。

李昌这句话问得太难了,看似模棱两可,实际上意思表达很明确,一语中的。按照现在的话讲有两重意思。第一,这不是师傅吧?第二,这难道不是师傅吗?这是把两句话浓缩成一句话,但是无论哪一重意思,其中都有肯定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看似充满疑问,实际上毫无疑问。意思很明白,语言很模糊,但心中有数,话里有话。这是高手,高手说话意思很明确,但是话不挑明,各自留有余地。

但是这个事情让玄奘非常难办。

消息突然,措手不及。刚才还在吃饭,现在就把通缉令摆在眼前,一个多月了李大亮终于还是没有忘记。玄奘执著,李大亮也不轻言放弃。

第二,李昌办事方式太过直接,独孤达尚未露面,官方什么态度搞不清楚。这个事情独孤达肯定知道,但是他不出面让李昌来办,什么意思?而且李昌既然已经确认为什么不抓,直接把这个东西摆在自己面前,问这么一句话,什么意思?玄奘不知道。

第三,问题难答,李昌难办。照片虽然没有,但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有僧字玄奘”。说不是那是说谎,有违戒律,并且降低在李昌心目中的形象;说是,那就等于告诉李昌你抓我吧,你让李昌怎么办,抓还是不抓?所以这个事情你怎么回答都不是。

不知道怎么回答怎么办呢?不回答。不知道怎么说我就不说,我沉默,不说话。或者说不急于说话。《慈恩传》的记载是“法师迟疑未报”。在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急于发表的观点总是错误的。

沉默不是不说话,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聪明人能从沉默中读出沉默的意思。

李昌是个聪明人。虽然玄奘没有说话,但是李昌已经听明白了。不说话并不代表没说话,沉默也是一种交流,就看你能不能听懂。李昌就听懂了,李昌很清楚地知道玄奘为什么不说话,他也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李昌说:“师傅一定要说实话。如果是,弟子为师傅想办法。”这实际上是把话说明了。

为什么李昌要帮玄奘呢?第一,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玄奘是高僧,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第二,李昌显然领会了独孤达的授意,也能理解独孤达的用意。刺史大人都对这个和尚“供事殷厚”,自己又怎能无礼,独孤达自己不办而交给我办,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他不方便,让我行个方便。实际上独孤达选择李昌,就是在帮玄奘。不能明帮,那就暗帮。这点李昌是清楚得很。

一再让玄奘确认身份的目的无非是话说明了好办事,再确认一下心里踏实。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谁也别隐瞒谁,都把话说明了吧。我给你交个底,你也给我交个底。咱们实话实说,只有这样,我才能帮你。

而玄奘不说话,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李昌想干什么。所以李昌这话一说马上就把玄奘和自己拉到一条战线上来了,自己人。

玄奘一下子明白了——朋友!不是来抓我的,是来帮我的,玄奘马上“具实而答”。

李昌一听,顿时佩服得五体投地,“深赞稀有”,当下就表明态度:“师傅能跟我说实话,我就为师傅毁却文书。”说完,当着玄奘的面就把文书撕为两半。这个举动是不常有的,表明的是决心,说明的是诚意。撕完之后送玄奘一句话:“师须早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语重心长,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有些事情,不能依靠简单的单一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只能就事论事。不管是李大亮、独孤达还是李昌,最起码都是文明执法。你要说独孤达和李昌,他们这个官做得好不好,称不称职,不好说,但是,第一,玄奘的出国对唐朝没有伤害,反而有帮助;第二,从历史的功绩上来看,这两个人的做法值得肯定。当然我想独孤达和李昌也不是什么人都放,什么人都行方便,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玄奘值得他们这么做。

对于李昌这个人,有人说,这样一个人居于基层干部,委屈了,最起码应该做个中层干部。可惜人才选拨不是看有才无才,而是涉及诸多隐私,这就要求制度公正。

我们不知道李昌如何向独孤达交差,独孤达又如何向李大亮交差,反正办法总多于问题。如果上面仅仅通过文件了解下面,那么这个事情很好办。不管怎么样,他们对玄奘的帮助都是明显的。

“师须早去”也是对的,因为通缉令下发后抓不到人,会一直发,案子不结,那就要继续侦破。到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

李大亮念念不忘,李昌语重心长,前途茫茫。马儿又死,两小僧,道整去了敦煌,慧琳被玄奘辞了回去。西行险恶,正是用人的时候,玄奘为什么要让慧琳回去呢?三种说法:

第一,慧琳身体不好。第二,慧琳意志不坚定,不管是身体不好还是意志不坚定,结果都是“不能远涉”。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不要强迫别人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强迫别人做。当然也有第三种说法,玄奘担心给慧威法师带来麻烦,因为官府追击,他现在是通缉犯,一旦慧琳也被抓,对慧威法师必然造成影响,所以就让慧琳回去了。

慧琳一回去的结果是玄奘又成了“孤家寡人”。

没马,没向导,背后有官府追击,前面又是千难万险,瓜州不能久留,前途又不得而知,尚未到婆罗门国便已感觉九死一生,玄奘惆怅。但是惆怅、郁闷,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非但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错过机会。事情要做,就要想办法。

玄奘的方式是分析问题,调整心态,转变观念,现在的问题不是去还是不去,而是怎么去,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交通工具和无人相引,怎么办?有人说找李昌啊!这是不明智的,第一,李昌已经为你“毁却文书”,网开一面,你还让人家怎么做?第二,像李昌这样的聪明人,如果他能够帮你绝不会等你开口求他,如果他没有说那肯定是帮不了,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再去找他的话那就是为难他,如果再揪着人家不放,那就是推人下水,这点玄奘显然是能看出来的,这种事玄奘绝不会干。所以怎么办呢?玄奘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买马一匹,“贸易得马一匹”;第二,找组织要人。关键时刻就要相信组织,有困难找组织。

当一个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而玄奘最亲的人就是菩萨,组织就是我们最亲的人,这也是玄奘现在唯一可以相信、倾诉和求得帮助的对象,所以玄奘就在他所停留的寺院里礼拜弥勒,请求组织给他派一个向导,启请“得一人相引渡关”。

这是玄奘第一次跟“组织”提要求,可是“组织”能解决他的困难吗?菩萨能听得见吗?玄奘的愿望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