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10994900000027

第27章 不用再担心穷途潦倒,生活远比往事辽阔(1)

饮酒写诗的人是光荣的

单独饮酒和写诗都不光荣

诗篇中关于饮酒的部分

已被撕到最后一页

——《饮酒》(节选)

安石榴

1972年2月生于广西藤县乡下石榴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作,著有诗合集《边缘》,个人诗集《不安》、《钟表的成长之歌》,专题文集《我的深圳地理》等。现居广州。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安石榴是极其特殊的一个。1991年,安石榴刚刚高中毕业不久,还没写过几行诗。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来自广西藤县石榴村的小青年一开始就表现出相当出色的才华。从那一年起,广西多了一个叫“安石榴”的诗人,而除了特别要好的朋友,他的原名“李高枝”几乎没人知道。

但安石榴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扬名立万”的不是诗歌,而是出色的诗歌行动。1998年,他在深圳与来自安徽的潘漠子、来自湖南的谢湘南等诗人创办了《外遇》诗报。这份名字奇怪的内部报纸,最初两期并不显眼,四开四版,多发小圈子同仁作品。但从第三期起,《外遇》无论在版式还是容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该期以两张大报八个大版推出了二十余个知名诗人的力作。1999年春夏之交出版的第四期《外遇》更激动人心——以三张大报十二个版面推出“中国‘70后’诗歌版图”专号,几乎将目前活跃于诗坛的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诗人“一网打尽”。这是国内诗界“70后”诗人第一次大规模的集结。现在,这一期《外遇》已成为研究“70后”诗人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按照安石榴的设想,第五期《外遇》将推出“中国南方诗人”专号,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干预因素,诗报不得不悄无声息地停刊。2000年某一天,安石榴在电话里说,近期的日子不大好过。我一直为此事疑惑不解,一个每年出一两期、印刷量不大的内部纯文学小报到底能干出些什么?好在安石榴见多识广,适应力极强,尽管因为一次次的变故而改换工作,但他没有“倒下”。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了安石榴超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安石榴是较早闯深圳的诗人之一。早在1993年,国内大部分诗人还在市场经济与缪斯灵光之间摇摆不定,安石榴已成为闯荡深圳的一分子了。不过与大多数南下的诗人一样,没文凭没经济实力的安石榴过得并不顺畅。据我所知,最初,他召集了一批广西老乡在深圳摆地摊,旧衣服、青菜、猪肉……一批批地从价贱的摊点倒腾到能卖出好价钱的市场。两年下来,挣了十来万,野心就大了,想把事业扩张,于是又在几个月内把两年辛苦经营得到的收益“吐”了出去。这种从原地出发,经过高潮后又返回原地的经历,不由得让人想起他那首著名的《二十六区》。在这首形式奇特的诗歌里,“我”从二区出发,经过三区、四区、五区、六区……最后,抵达二十六区(深圳宝安区的一个地名)。在二十六区的一个小店,“我”与朋友喝了几瓶啤酒,然后经过二十五区、二十四区、二十三区、二十二区……最后回到了二区。周而复始,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后来,安石榴在一个街道文化部门谋得了一个职务,编内部刊物兼做文学青年的辅导员。在和安石榴喝酒时,多喝了几杯的他偶尔也会甩一甩长发,夸海口说,现在,不少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叫得出名字的“打工作家”和“打工诗人”当年都经过他手把手地辅导!

安石榴的生活是动荡的,用一个朋友的诗来形容,是“才华横溢但奔波不定的安”。在深圳,他平均每两三个月就搬一次家,起初是生活所迫,搬了几次,就有些上瘾了。于是每每在一个地方住了两个多月后,就心痒难挠,有意识地物色新的目的地。有一篇关于安石榴的报道这样写道:“安石榴在频繁的搬迁中发现了刺激神经的兴奋点。他甚至有意识地使用这一手段探索和研磨这个城市,寻找诗意的灵感,比如凌晨三四点在巴丁街上转,听几个卖花小孩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对付那些不买花的路人。”

从安石榴的短诗《还乡》,我们可以看得出他对漂泊的态度:

落泊异乡的人们

打消衣锦还乡的念头

我不用再担心穷途潦倒

生活远比往事辽阔

未来是一辆开出的火车

我仍然不时滋生着热爱

告别又一个栖居的城市

从1996年至今,安石榴到底换了多少个单位,可能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楚。但我知道,这些年他至少在以下城市生活过:深圳、广州、中山、北京、沈阳、银川、桂林。他的职业和身份也一直在变换:生意人、工厂主管、杂志发行员、内刊编辑、文化站辅导员、电影编剧、风景区开发人员、房地产策划师、专栏作家……当然,干得最多的仍是文化活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在深圳编辑的《大鹏湾》、《深圳人》杂志和兼职编的《西乡文艺》杂志,文章质量与版式都堪与国内优秀的同类型刊物相媲美。《大鹏湾》作为一个内部出版的生活类月刊,期发行量达八万多份,安石榴功不可没。2002年11月,他在中山市执编的首期财经杂志,一经出版,就被行家认为刷新了中山地区期刊标准。但世事难料,就在他在中山干得起劲的时候,因为国家有关传媒大整顿的文件,这家内部刊物在内容和操作方式上不得不偏离了原定的轨道,安石榴离开中山,回到广州。漂泊一段时间之后,又与诗人浪子合编一本名为《缅茄树》的月刊……

2006年夏天,安石榴跑到北京郊区租了一个院子,潜心写小说。但只写了一个中篇,就开始囊中羞涩,只好再次出山,替房地产商打工。那两年,安石榴辗转北京、沈阳、银川,为许多大公司的内部刊物写房地产专栏,策划了大量活动,于是,这个高中毕业生,被贵州某高校聘为研究员。在所有的地方中,安石榴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是深圳,他对深圳有着十分复杂的感情。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散文集《我的深圳地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安石榴是桂林的朋友们最为熟悉的外地诗人之一,这里面原因很多,我想,关键是他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对朋友的真诚。他是外地诗人中到桂林次数最多的一个,他在酒场上的洒脱表现极符合桂林人的标准……当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安石榴健谈而不失幽默。这个身材矮小、长须长发的男人,具有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艺术家的一切要素。1998年7月,安石榴第一次来桂林,我们在广西师范大学门口的小酒馆小酌,邻桌的几个女大学生不时朝这边张望。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她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陈小奇老师,写《涛声依旧》的那个!

当时《涛声依旧》正如日中天,走在大街上,老少妇孺都能哼上几句“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唱这首歌的小帅哥也是广大妇女心目中的偶像,当然,后来这个歌星被爆是同性恋,偶像马上变成了“呕像”,然后消失。

真的啊?起初只有一个女生满面惊喜又将信将疑地问。

你自己问他是不是真的。我把皮球踢给了安石榴。

安石榴既不肯定,也不否认,只是笑着说:我其实对这首歌不大满意,《九九女儿红》稍微好一点。

这句仔细琢磨起来其实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回答,一下子把女学生们震住了,她们不吃饭了,闹喳喳地围了上来,狗仔队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这问那。安石榴面不改色,对答如流,以至于半个小时后我不忍心再演下去而告诉她们真相时,她们仍不愿清醒过来。其实,只要这些学生们稍微细心些,就可以找出不少蛛丝马迹来证明眼前这个大胡子是“假冒伪劣”。假如陈小奇真的来桂林,会在这样的大排档吃饭?轮得上我这个小人物来接待?再说,随后大家在酒馆旁的空地上唱卡拉OK时,安石榴有意无意地把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唱走调了,陈小奇唱歌会走调吗?这件事情说明了女生的可怜和可爱,她们容易上当,有时候乐于上当,而且被骗后还不容易醒来。后来有一个美眉明知这是一个冒牌的陈小奇,仍然乐意与我们交朋友,就在前几天,这个已经成为一个五岁孩子母亲的女人,在给我打电话时,还问:安石榴什么时候回桂林?

三个月后,安石榴再次来到桂林,除了喝酒、会友,还顺便替我的一个朋友完成了一个艰难的任务。那位朋友所在的广告公司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搞主题征文,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朋友单位的领导决定将最重要的一个奖项颁发给莫须有的参赛者,但又不能让房地产赞助商察觉,而且不引起其他参赛者的怀疑,于是委托我找一个桂林人不大熟悉的外地人出席颁奖会,代领那份奖金。正好那几天安石榴在桂林,我二话不说就推荐了这个大胡子,安石榴也满口答应。颁奖的时候,负责颁奖的领导念到那个莫须有的特等奖获奖者的名字时,我捅了捅身边的安石榴。安石榴刷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大摇大摆走上领奖台。领导看到眼前突然冒出一个长须长发、相貌奇特的壮汉,一下子傻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安石榴得理不饶人,将对方手中的红包和奖牌一把“夺”到手中,还很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不动声色地返回座位。好几十秒后,领导才在鼓掌声中回过神来,继续背诵朋友写的颁奖台词:“这个奖是实至名归的。”

从1998年起,安石榴几乎每年都要来桂林一两次,最初几年主要是为了见我,顺便见见广西师范大学的女粉丝们。后面几年,他在桂林认识的朋友多了,下车后,第一顿饭不见得就轮得上我买单了。特别是2008年以后,安石榴只要在QQ上说一声“打算去桂林看看”,桂林的一批诗人无不争先恐后地掏银行卡,准备轮流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