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10994900000024

第24章 一个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2)

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这份倡议书被转贴到国内数十个诗歌论坛和个人博客,并且马上就有网友按照倡议书上的银行卡号汇款。仅当天下午汇出善款的就有浙江谢君,西安伊沙,安徽车客,重庆金轲,西安之道,广西刘春、黄芳等诗人,近3000元。第二天,又有湖北毛子、江西采耳、山东王金凤、安徽阿翔、广东寸心若许、北京侯马等十余个诗人汇款,共计5300元。在随后的三个星期中,全国各地诗人源源不绝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其中一些诗人的生活状况亦相当糟糕,有的诗人甚至多年没有工作而四处流浪。著名诗歌民刊《诗参考》主编、诗人中岛在《倡议书》张贴到扬子鳄论坛二十分钟左右就给作为倡议者之一的我打电话。在电话里,中岛激动地说,尽管自己每年为了出版《诗参考》而经济窘迫,但这次他无论如何也要对孩子有所表示,他马上到银行打两百元到指定的账号中,钱不多,只是一点心意,希望大家不要见怪。而此次活动的倡导人之一、湖北宜昌《三峡文学》的编辑毛子因为过于激动,跑到银行填好汇票才发现忘了带身份证而在银行门口暴跳如雷;当天下午六点五十四分,辽宁省一个青年女诗人给我发来手机短信说:“看到你关于余地的倡议书了。心里很痛。虽然我不认识他,但以诗歌的名义,以人间的爱,以生命的名义,为了两个孩子,我决定每年汇款2000元给他们,直到孩子五岁。我自己也有孩子,面对两个弱小的生命情难自抑。本想把每年的稿费直接汇给他们,但那样知道的人多了,难免说什么的都有。如你,这样做本无所欲求,尽力而已,我亦如此。生命不易,唯愿一切忧伤都让人更加坚强并有所承担。但我不想让任何其他人知道,包括倡议书中的其他朋友。之所以告诉你,因为是你提议的,诗歌是热的。我明天下午去汇第一笔款2000元。”

从10月8日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七个小时中,仅在扬子鳄论坛一地,表示支持和捐款的网友就不下三十人。余地生前时常登录的上海乐趣园网站(扬子鳄、诗江湖等当前国内人气最旺的诗歌论坛均由乐趣园提供空间)也多次与倡议者联系,他们除了进行捐献,还决定将倡议书转贴到乐趣园所属的数万个论坛并置顶。一些诗友甚至开始考虑建立基金对孩子进行长期资助,将这一活动发展成为一项持续性的爱心事业。

至捐款活动的截止时间2007年10月30日,仅余地的朋友张翔武的存折就收到捐款30,000余元,姚梦茹的存折收到捐款约16,000元。

许多人看到我牵头发布的倡议书后,以为我和余地是好朋友,事实上我没有见过余地,和他也毫无私交。我牵头发出倡议书的理由很简单,无非是觉得他的妻儿的状况不大好,需要人们支持而已。当然,如果要说得更细些,余地于我也不算太陌生,多年前我就读过他的作品,仅在2007年7月到9月间,他还分三次给我寄来了四篇书评,评论的都是新近出版的外国文学著作。其中7月24日寄来了对俄罗斯作家列昂尼德·茨普金的小说《巴登夏日》的评论和对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的小说《与死者协商》的评论,8月20日寄来了对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即以往我们熟知的《寒冬夜行人》)的评论,9月14日寄来了对德国作家格特勒的《寻访行家》的评论。书评质量相当高,从中看得出作者不俗的阅读趣味。但因为7月到9月我所在的城市正好要搞读书月活动,许多稿子得给读书月的报道让路,有时候即使有版面,也优先安排了那些“排队”时间更长的作品,所以尽管我早已将其中的两篇书评编好放在稿件库里,但一直没有及时安排见报。

余地寄稿子来时,一般只在邮件标题写“书评一篇,请刘春兄审阅”之类的简单话语,有时候即使附信,除了日常的问候语,不会谈及其他,更不要说自己家里的那些情况了。因此我对他的生活状况丝毫不知,否则我无论如何也会想办法安排版面,以自己的方式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次见到余地的名字的时间要早很多,大约是在2001年《星星》诗刊刚刚开办综合性论坛的时候。当时我在论坛上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义务阅稿人,对张贴在论坛上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挑选好的推荐给刊物发表。不知什么时候,余地也上去张贴了几次诗歌,其中一组关于外国诗人的有关于博尔赫斯的一首。恰巧我也以博尔赫斯为题材写过一首短诗,所以认真读了。读过之后,我对这个比我小三岁的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当时给他的留言是:我们写过相同题材的诗歌,但写得比我好。

后来偶尔也在一些刊物和论坛看到署有余地名字的作品,有时候是诗歌,有时候是读书随笔,偶尔还有小说。他的一篇长篇诗性随笔的标题我看到之后就一直忘记不了:《内心:幽暗的花园》。用余地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灵的秘密札记,是用诗歌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诗与思的融合。余地出事后,我在他的博客里读了一部分章节,觉得相当优秀。我注意到,余地的新浪博客和诗生活专栏的名字用的均是“内心:幽暗的花园”,由此可见他对这一标题的喜爱。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花园,不同的是,有的人的内心阳光灿烂,另一些人的内心幽暗而潮湿,诗人可能大部分属于后者。

2005年夏天,一个诗友告诉我余地到了昆明一家媒体编副刊,这个诗友把他为我的随笔集《让时间说话》所写的评论张贴在余地负责的一个网络论坛上,希望余地能够发表,但不知是余地没看到还是其他原因,没有得到回音。我唯一给余地写过的一封短信是在2007年7月底或者8月初,大致是我在第一次收到他的书评后不久,想起他也是在报社编副刊,便回信告诉他我的新书《朦胧诗以后》将在10月20日左右出版。我说,这本书是我最看重的著作,我和责任编辑都认为它的出版可能会成为2008年中国诗坛的一个小小的事件,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届时能否帮发个简讯或者短评之类。余地在8月3日回信说:“刘春兄好!我不在报社了,不过现在的都是我以前的同事,你把相关资料、封面什么的发我邮箱,我让他们在读书版推荐一下!顺便恭喜新作出版!余地。”在信中,余地是那么的阳光和爽朗,现在,我的新书已上市,而这个忙,余地永远无法帮上了。

余地去世后,留下了大量诗歌和少量随笔、小说作品。仅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就有诗歌和随笔二百六十篇。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已经被部分作家、诗人和编辑所认可。余地还写有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什么颜色》。在一些朋友和出版社编辑的努力下,2008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和诗性随笔集《内心:幽暗的花园——一个心灵的秘密札记》、《余地诗选》同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也许是由于作品发表得不多的缘故,余地在诗坛名声不算大,但从他去世后一部分作家的评论看来,余地本来可以有很光明的文学前途——

2007年10月6日下午,我与《中国新诗年鉴》主编、著名诗人杨克聊天,杨克说,他读余地的作品不多,但这次看到他的短诗《一个突然死去的人是残忍的》,觉得非常优秀,余地是个有才华的诗人。

《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告诉我,余地的诗歌在《星星》上发表过,相当不错,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著名作家范稳这样评价余地:几年前我在办刊物时,曾经编发过他的一个短篇,现在已经有些想不起这篇作品具体的细节了。依稀记得当时的感受是,是个聪明的家伙干的活儿,云南这样的写作者不多。他敢于放弃在报社较为优厚的条件,敢于忍受写作的寂寞,这就令人敬佩了。命运对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写作者,太不公平了!

时任《诗歌月刊》编辑的阿翔说:我看过余地的诗文,很干净,干净得像死亡一尘不染。尤其是余地的诗歌,充满了愤怒和冷漠,促使他远离了尘世,他的文字很唯美,就像是活在一个神话里。或者说,余地无法见容于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悲剧。

南京作家育邦说,余地的那几个小说在形式美学和思维上都同时达到了诗的高度。他写了很多书评,这些书评留下了他的文学品味和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作为清醒的写作者,余地从一开始就明白写作的震颤效果和干涸的必然结局,就像卡夫卡对待写作的态度一样。

女作家半夏干脆说:“这将是本年度云南文坛最惨痛的一个事件!”

为了纪念余地,诗生活、乐趣园等多家网站专门设置了余地作品专辑,而诗人老枪主编的《中国网络诗歌读本》在已经编印完毕的情况下,决定推迟上市,增加了一个小册子——《读外读,本中本——余地纪念特辑》,收录了十多位诗人、作家为余地撰写的怀念性诗文,以及媒体上的相关报道。

的确,余地的作品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从2007年4月余地为《九人行》诗选写的序言《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俗的鉴赏力:

下午六点一刻,拥挤不堪的超市,我从令人眼花缭乱的货柜上取下一支牙膏。手机铃声响起,是诗人一行。他在电话里面抱怨,为什么当今的诗人们,写得那么相似?无论成名与否,大家的技巧、语言、主题都非常一样,几乎不能分辨作者是谁。很多诗人,满足于小情调、小感觉、小技巧,总之,在诗歌的舞台上玩弄自己的小聪明。他还提到谢有顺给雷平阳写的评论,那种评价,套在其他诗人身上,同样适用。怎么会这样?

我说,大家的生活状况差不多,思维方式差不多,写作态度差不多,很多诗人着迷于表达,却很少钻研、学习诗艺,也很少去寻找与他人不同的题材,这样就导致大家的诗歌都差不多。对诗歌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中国当代诗人身上,极度匮乏。

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诗人永远是少数,是金字塔的顶端。目前,汉语诗歌的发展状况,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只要有很多诗人在写诗,在认真生活,就足够了。

让来自外部的压力停留在外部,让诗歌从内心开始,大多数诗人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诗歌的一种方式。

诗,是盐,一种晶体,有坚固的外观、完美的结构、纯粹的成分。它给予我们滋养,让我们更好地生活。

在这篇短文里,余地表达了对诗艺、题材、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视,他把诗歌比喻为盐,“给予我们滋养,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很明显,余地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没有更好地生活下去,而是走向了反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关于余地自杀的原因,坊间流传着几种说法,比如与妻子吵架,一时激动而做出蠢事;比如说余地早有厌世之心,吵架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还有人说是因为生活艰辛让他无法面对患了绝症的妻子以及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压力而逃避责任。几个星期后,一些新的说法又让余地的死亡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现今所有的猜测距离诗人死亡真相都很远,但愿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无论如何,诗人已离去。在这里,我不敢肯定余地走上不归路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能够做到的。我能做的只有依照一些线索进行猜测或推断,或者说,我只能说出下面这么一句废话:一个成熟男人的死亡,肯定不会只有单纯的理由,而会有多种因素的纠葛。

那么,就让我们沿着这句“废话”,来推断一下余地死亡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