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经络穴位养生祛病法
10992100000001

第1章 经络与血气、脉的渊源

古人发现了穴位并学会了针刺之后,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发现,针刺时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使针感增强。随着新的穴位的不断发现,人们对已知的穴位进行分析和归类,发现了许多治疗作用大同小异的穴位,它们常成行地分布在一定的部位上,而且这些分布在一定部位上的穴位,能治疗一定脏器的疾病。后来,古人又在观察穴位的基础上,发现了穴位之间的联系,产生了线的认识,并探索出了各条线路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这样通过由点到线的认识以及对同类归经,经上布点的归纳与总结后,经络的概念便形成了。

在科学界,特别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否定经络的观点似乎是主流。为什么呢?因为现代解剖学,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显微镜,也找不到与古书图谱一致的经脉。大多数人认为经络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天人一体观的哲学思想在人体上虚拟出来的产物,是客观上不存在的,是无法用科学实验证实的。除了上述的观点外,还有如下两种观点:

(1)经络就是血管神经系统,是古代中医与现代医学对同一事物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因为古代中国解剖学不发达,文献中没有现代医学意义中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但是古人描述经络的大多内容实际上是指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2)未知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广义的经络系统包含血管、神经系统,可能还包含体液调节、淋巴系统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一些系统。除了有上面所述的系统外可能还包括没有被发现的其他系统。经络有它独特的循行路线,独特的经脉脏腑关系,独特的理论与医疗效果。

一、经络主运行气血

古人用血气的变化概括人的生命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中都已提到。《论语,季氏》篇认为:血气变化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则是血气既衰。从少至壮至老,由血气表现出生命曲线。气血并称,是直观观察和体验人体生命现象的结果。

对血的认识是很直观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人体难免破伤出血,破伤出血的部位又多发生在体表显露的血管部位,于是产生“血存在于血管中”的概念。运行血气的轨道便是脉。

《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它把地面上的水流比作人体内的血气,地上的水应当流通,人体内的血气也需要流通。《吕氏春秋·达郁》中也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指出血脉欲其通也。《黄帝内经》已将当时有关人体生理的认识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指出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气血,通过脉道而运行周身。

二、经络与脉的渊源

脉,本义指血管。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脉”作“血理分衰行体者”。血理,意为血管纹理,指血管纹理横斜分布于躯体,有似水流的分支别派。脉,原写作“脤”,又作“衇”。“脉”即“衇”,从字形的构造说明,古人是将水流现象比拟血流。“脉”,既是表声,又是表义;半边从“血”或“肉”(“月”),表明“脉”是流通血液的机体组织,反应了对脉与血的关系的认识。

脉,马王堆汉墓帛书演变为“温”,其中“衇”是“脉”的变异,“月”是“肉”的变异,“皿”是“血”的变异。可知早期的“脉”字就是指血管。

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经,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络,则是指网络。《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对脉作进一步的分化。所说就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脉(孙络),简称为经络。

脉既可分为经和络,进一步又可按其部位分为阴经、阳经、阴络、阳络,按其大小分为大经、大络、小络、孙络,按其血气的盛衰分为虚经、盛经、盛络、血络、浮络等。

在《素问·调经论》中还提到“经隧”一词,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它把经隧讲得很重要,正常时运行气血;有病时,诊断、治疗都要掌握(守)经隧。“隧”指潜道,“经隧”可理解作经脉内的通道,与脉道意义相似。

三、认识经络

20世纪50年代

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

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传感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被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

人们对循经传感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传感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绕过瘢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而趋向病灶。

循经传感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患者在截肢部位出现经络传感。

20世纪80年代

通过用T照相机拍摄到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发现了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放射性核素迁移等物理学特征。

这可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

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传感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传感。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