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错
10991600000007

第7章 孩子就是用来宠的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用来宠的。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对孩子言听计从,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有时甚至放弃自己的原则。

第二,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孩子本可以独自完成的事情,也代其完成。久而久之,让孩子变得过度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第三,为孩子提供过分的物质生活,有时甚至超出家庭的正常经济能力。在生活中,有的父母溺爱孩子,把孩子的缺点看成优点,还处处维护孩子的错误做法。溺爱之下,这些孩子可能生理健康,但却可能形成心理缺陷、不健全。比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长大后,他们将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我认识一对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上小学五年级。她已经跟妈妈一样高了,看上去非常可爱。有一次,我去他们家拜访,期间我发现一些令我感到十分奇怪的事情。每当父母打算做什么的时候,往往先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如果她不同意,就对父母大叫大嚷表示抗议。父亲买回菜,女儿不喜欢吃,就对父亲说:“讨厌!”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呢?真让我吃惊!后来和她的父母谈起此事,他们表示,结婚多年后才有了这个孩子,因此倍感来之不易,给孩子太多的宠爱。

诚然,父母应该爱他们的孩子,可是如果孩子从小不爱父母,不会爱人,那这样的爱又有何意义呢?

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情,奶奶过生日,孙子非要先吃一块蛋糕,当时父亲没有同意。结果,孩子竟然说:“如果你们不让我吃,你们也别想吃!”接着,他一挥手把蛋糕拍烂,丢在地上。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2010年5月27日,报纸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在押人员吕某,14岁,将自己的母亲杀害。原来吕家五代单传,吕某被全家人视为珍宝。即使平时骂妈妈,妈妈也满脸堆笑哄他开心。家人长期的溺爱种下苦涩的恶果。事发前,他一连几天逃学上网,妈妈到处找他,结果把他惹恼了。于是,少年对自己的妈妈抡起了菜刀……

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前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警告人们:“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吗?请给他一剂足够的幸福,这样就可以害死他了。”这句话就是众多犯罪少年家庭血和泪的教训总结,值得用心体味。

长期溺爱会让孩子缺少挫折教育,使孩子变成“王子”或“公主”。放纵多于管束的教育,使得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溺爱是否已经剥夺了他想自主奋斗的愿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溺爱孩子终将自食苦果。父母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辛苦,不要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父母要保持理智的头脑,认真分析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拒绝,要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习惯,懂得尊重和爱别人。

当然,我强调这些并不是说父母不应该爱孩子。但父母之爱,应当宽严结合,张弛有度。孩子成人之前,需要适度的父母的保护,而非一味的宠溺。为了孩子早日自立,父母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绝对不能溺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