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错
10991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往我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学校和老师,父母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近的依靠,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必须承认,子女教育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绝不只是陪孩子吃饭、做作业、上才艺班那么简单。为人父母,除了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还要成为孩子的生命导师、人生教练和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但父母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严格要求子女的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监督,更需要父母的“身教”。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父母,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教育专家一语中的:“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须优秀。”父母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自己,自己是孩子的模板,如果希望复制出令人惊叹的效果,就要把自己刻画得精细些。

作为父母,切不可忽视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谓之“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榜样示范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也许听起来有些偏激,但其中不乏道理。正直豁达、积极向上的父母,往往培养出来的孩子品格不差,这说明“好父母造就好孩子”是有根据的。

目前,许多父母似乎进入了一个教子误区:重于言传,疏于身教。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不要贪玩,自己却沉溺于赌场、舞厅、酒店等娱乐场所;教育孩子孝顺父母,自己却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义务;教育孩子要用语文明、以礼待人,自己却脏话连篇、粗鄙不堪;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却生活无度、衣冠不整;要求孩子热爱劳动,自己却懒惰散漫……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拿什么教育孩子?当然是拿自己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品质等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东西。意志、品德、胸襟等组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并非通过说教“显教育”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需要通过行为“潜教育”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时刻保持“父母的自我意识”。无论家庭内外;无论是在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还是在饭桌旁天南海北畅所欲言,都不能忘记为人父母的表率作用和对子女应承担的教育义务。

凡是自己做不到的,别苛求孩子做到,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只有时时、处处、事事注意检点自己,言行举止端正,才能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西方许多国家开办父母学校,父母培训合格父母才被允许生孩子。我国虽然无此种制度,但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反思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在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味地指责和抱怨,才会先思己过,从自身找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母亲一般是行为果断、做事有计划的人,父亲一般都是认真、有礼貌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人格和能力,与孩子的成长紧密相关。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和称职的父母。父母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棵大树,才能为孩子遮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给予爱,陪伴,鼓励。一言概之,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长所需的心灵养料,都由父母来供应。

怎样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本书所言的“四不四为”可作参考。扬长避短,方达育人目的。从孩子的身上,你将看到自己的影子;教育孩子,也是教育并检验自己。因此,好父母造就好孩子,而好孩子反映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