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惟有园林
10990800000027

第27章 中国园林散记

园日涉以成趣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他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在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细笔工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炼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予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园林中除假山外,尚有立峰,这些单独欣赏的佳石,如抽象的雕刻品,欣赏时往往以情悟物,进而将它人格化,称其人峰、圭峰之类。它必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方称佳品,即要玲珑剔透。中国古代园林中,要有佳峰珍石,方称得名园。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在太湖石中都是上选,使园林生色不少。

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悠然把酒对西山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终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尤其是郊园,郊园多野趣,重借景。这两点不论从哪一个园,即今日尚存的颐和园,都能体现出来。

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全被焚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来谈借景。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颐和园在元代名瓮山金海,至明代有所增饰,名好山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曾就此作瓮山行宫。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更名清漪园。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1886年修复,易名颐和园。1900年又为八国联军所破坏,1903年又重修,遂成今状。

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摹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经,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移天缩地在君怀

河北省承德市附近原为清帝狩猎的地方,骏马秋风,正是典型的北地风情。然而承德避暑山庄这个著名的北方行宫苑囿,却有杏花春雨般的江南景色,令人向往。游人到此总会流露出“谁云北国逊江南”这种感觉。

苑囿之建,首在选址,需得山川之胜,辅以人工。重在选景,妙在点景,二美具而全景出,避暑山庄正得此妙谛。山庄群山环抱,武烈河自东北沿宫墙南下。有泉冬暖,故称热河。

清康熙于1703年始建山庄,经六年时间初步完成,作为离宫之用。朴素无华,饶自然之趣,故以山庄名之,有三十六景。其后,乾隆又于1751年进行扩建,踵事增华,亭榭别馆骤增,遂又增三十六景。同时建寺观,分布山区,规模较前益广。

行宫周约二十公里,多山岭,仅五分之一左右为平地,而平地又多水面,山岚水色,相映成趣。居住朝会部分位于山庄之东,正门内为楠木殿,素雅不施彩绘,因所在地势较高,故近处湖光,远处岚影,可卷帘入户,借景绝佳。园区可分为两部,东南之泉汇为湖泊,西北山陵起伏如带,林木茂而禽鸟聚,麋鹿散于丛中,鸣游自得。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岛列其间,仿江南之烟雨楼、狮子林等,名园分绿,遂移北国。

山区建筑宜眺、直憩,故以小巧出之而多变化。寺庙间列,晨钟暮鼓,梵音到耳。且建藏书楼文津阁,储《四库全书》于此。园外东北两面有外八庙,为极好的借景,融园内外景为一。

山庄占地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为现存苑囿中最大。山庄自然地势,有山岳平原与湖沼等,因地制宜,变化多端。而林木栽植,各具特征,山多松,间植枫,水边宜柳,湖中栽荷,园中“万壑松风”、“曲水荷香”,皆因景而得名。而万树园中,榆树成林,浓荫蔽日,清风自来,有隔世之感。

中国苑囿之水,聚者为多,而避暑山庄湖沼,得聚分之妙,其水自各山峪流下,东南经文园水门出,与武烈河相接。湖沼之中,安排如意洲、月色江声、芝径云堤、水心榭等洲、岛、桥、堰,分隔成东湖,如意洲湖及上下湖区域。亭阁掩映,柳岸低迷,景深委婉。而山泉、平湖之水自有动静之分,故山麓有“暖流喧波”、“云容水态”、“远近泉声”。入湖沼则“澄波叠翠”、“镜水云岭”、“芳渚临流”。水有百态,景存千变。

山庄按自然形势,广建亭台、楼阁、桥梁、水榭等。并且更就幽峪奇峰,建造寺观庵庙,计东湖沼区域有金山寺、法林寺等。山岳区内,其数尤多,属道教者有广元宫、斗姥阁;属佛教的有珠源寺、碧峰寺、旃檀林、鹭云寺、水月庵等,有内八庙之称,殿阁参差,浮图隐现,朝霞夕月,梵音钟声,破寂静山林,绕神妙幻境。苑囿园林,于自然景物外,复与宗教建筑相结合。

山庄峰峦环抱,秀色可餐,隔武烈河遥望,有“锤峰落照”一景。自锤峰沿山而北,转狮子沟而西,依次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罗汉堂、狮子园等寺庙与别园,且分别模仿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建筑造型,以及山海关以内各地建筑风格,崇巍瑰丽,与山庄建筑,呼应争辉。试登离宫北部界墙之上,自东及北,诸庙尽入眼底,其与离宫几形成一空间整体,蔚为一大风景区。

用“移天缩地在君怀”这句话来概括山庄,可以说体现已尽。其能融南北园林于一处,组各民族建筑在一区,不觉其不协调不顺眼,反觉面面有情,处处生景,实耐人寻味。故若正宫、月色江声等处,实为北方民居四合院之组合方式,而万壑松风、烟雨楼等,运用江南园林手法灵活布局。秀北雄南,目在咫尺,游人当可领略其造园之佳妙。

别有缠绵水石间

山东潍坊十笏园是一个精巧得像水石盆景的小园,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内有溶溶水石,楚楚楼台,其构思之妙,足为造小园之借鉴。十笏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原为丁善宝的园林。笏即朝笏,古代大臣朝见君王时所用,多以象牙制成。因园小巧玲珑,故以十笏名之。中国园林命名常存谦逊之意,如近园、半亩园、芥子园等皆此类。

园中以轻灵为胜,东筑假山,面山隔水为廊,廊尽度桥,建水榭,旁列小筑,名隐如舟。临流有漪澜亭。池北花墙外为春雨楼,与池南倒座高下相向。

亭台山石,临池伸水,如浮波上,得水园之妙,又能以小出之,故山不在高,水不在广,自有汪洋之意。而高大建筑,复隐其后,以隔出之,反现深远。而其紧凑蕴藉,耐人寻味者正在此。

小园用水,有贴水、依水之别。江苏吴江同里汪氏退思园,贴水园也。因同里为水乡,水位高,故该园山石、桥廊、建筑皆贴水面,予人之感如在水中央。苏州网师园,依水园也。亭廊依水而筑,因水位较低故环池驳岸作阶梯状。同在水乡,其处理有异,然则园贴水、依水,除因水制宜外,更着眼于以有限之面积,化无限之水面,波光若镜,溪源不尽,能引人遐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中境界,小园用水之极矣。

造大园固难,构小园亦不易。水为脉络,贯穿全园,而亭台山石,点缀出之,概括精练,如诗之绝句,词中小令,风韵神采,即在此水石之间。北国有此明珠,亦巧运匠心矣。

绿杨宜作两家春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拙政园现分为中、西两部,在西部补园,望隔院楼台,隐现花墙之上,欲去无从,登假山巅的宜两亭看,真是美景如画,尽展眼帘,既可俯瞰补园,又可借中部园景,这才领略到亭用“宜两”二字命名所在。

拙政园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御史王献臣所建,拙政二字是取古书上“拙者之为政”的意思,表示园主不得志于朝,筑园以明志。几经易主,到了清太平天国战争后,这园的西部分割了出去,名为补园。两园之景互相邻借,虽分犹合。如今东部新辟的园林,则又是从另一园归田园合并过来的。

园以水为主,利用原来低洼之地,巧妙安排;高者为山,低者拓池,利用其狭长水面,弯环曲岸,深处出岛,浅水藏矶,使水面饶弥漫之意。而亭台间出,桥梁浮波,以虚实之倒影,与高低的层次,构成了以水成景的画面。它是舒展成图,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使游者入其园,信步观景,移步移影,景以动观为主。偶尔暂驻之亭,与可留之馆,予人以小休眺景,则又以静观为辅。

拙政园美在空灵,予人开朗之感,开朗中又具曲笔,所谓“园中有园”。故枇杷园、海棠春坞等小园幽静宜人,而于花墙窗棂中招大园之景于内,互呈其美者,苏州诸园以此为第一。故游人入是园,多少会产生闲云野鹤,去来无踪的雅致。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静,冬水之寒,与四时花木,朝夕光影,构成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风光。

拙政园内有几处景点是绝不可错过的。远香堂是座四面敞开的荷花厅,荷香香远益清,所以称远香堂。人至此环身顾盼,一园之景可约略得之。前有山,后有岛,左有亭,右有台,而廊楯周接,木映花承,鸟飞于天,鱼跃于渊,景物之恬适,如饮香醇,此为主景。右转枇杷园,回首远眺,月门中逗入远处雪香云蔚亭,此为对景。经海棠春坞,循阑至梧竹幽居,一亭四出辟拱,人坐其中,四顾皆景矣。渡曲桥登两岛,俯身临池,如入濠濮。望隔岸远香堂、香洲一带华堂、船舫,皆出水面,风荷数柄,摇曳碧波之间,涟漪乍绉,洵足醒人。至西北角,缓步随石径登楼,一园之景华于楼下,以“见山”二字名楼。

通过“别有洞天”的深幽园门,进入园的西部,三十六鸳鸯馆居其中,南北二厅分居前后,南向观山景,北向看荷花,鸳鸯戏水,出没荷蕖间。隔岸浮翠阁出小山之上。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其旁濒池留听阁,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意,此处宜秋,因构此景。浮翠阁之东,倒影楼与宜两亭互为对景,而一水盈盈,高下相见,游人至此,一园之胜毕矣。迟迟举步,回首依恋,园尽而兴未阑也。

小有亭台亦耐看

小有亭台亦耐看,并不容易做到,从艺术角度来讲,就是要以少胜多,要含蓄,要有不尽之意,要能得体,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试以苏州网师园来谈谈,它是造园家推誉的小园典范。

网师园初建于宋代,原为南宋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重建,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又重建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园占地不广,但是人处其境,会感到称心悦目,宛转多姿,可坐可留,足堪盘桓竟夕,确实有其迷人之处,能达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高度境界。

中国园林往往与住宅相连,是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住宅多受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影响,布局较为严谨,而园林部分却多范山模水,以自然景色出现,可调剂生活,增进舒适的情味。网师园的园林和住宅都不算大,皆以精巧见称,主宅亦只有会客饮宴用的大厅和起居的内厅。主宅旁则以楼屋为过渡,与西部的园林形成若按若分的处理,手法巧妙。

从桥厅西首入园,可看到门上刻有“网师小筑”四字,网师是托于渔隐的意思,因此,园的中心是一个大池。进园有曲廊接四面厅,厅名小山丛桂轩,轩前隔以花墙,山幽桂馥,香藏不散。轩东有便道,可直贯南北,径莫妙于曲,莫便于直,因为是便道所以是用直道,供当时仆人作传达递送之用的。蹈和馆琴室位轩西,小院回廊,迂徐曲折。欲扬先抑,未歌先敛,此处造园也用此技法,故小山丛桂轩的北面用黄石山围隔,称云岗。随廊越陂,有亭可留,名月到风来亭,视野开阔,明波若镜,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一池之中,其间高下虚实,云水变幻,骋怀游目,咫尺千里。“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芙荷蕖尽倒开。”亭名正写此妙境。云岗以西,小阁临流,名“濯缨”,与看松读画轩隔水相呼。轩是园的主厅,其前古木若虬,老根盘结于苔石间,仿佛一幅画面。轩旁有廊一曲,与竹外一枝轩接连,东廊名“射鸭”,是一半亭,与池西之月到风来亭相映,凭阑得静观之趣。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的巧妙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其用意在不分割水面,看去增加支流深远之意。至于驳岸有级,出水流矶,增人浮水之感。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园不在大,泉不在广。唐杜甫诗所谓“名园依绿水”,正好为此园写照。池周山石,看去平易近人,蕴藉多姿,它的蓝本出自虎丘白莲池。

网师园西部殿春簃本来是栽植芍药花的,因为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所以名为“殿春”。小轩三间,复带书房,竹、石、梅、蕉隐于窗后,每当微阳淡淡地照着,宛如一幅浅色的画图。苏州的园林,此园的构思最佳。因为园小,建筑物处处凌虚,空间扩大,“透”字的妙用,随处得之。轩前面东为假山,与其西曲相对。西南的角上有一小水池,名为“涵碧”,清澈醒人,与中部大池有脉可通,存水贵有源之意。泉上筑亭,名“冷泉”,南面略置峰石,为殿春簃的对景。余地用卵石平整铺地。它与中部水池同一原则,都是以大片面积,形成水陆的对比。前者以石点水,后者以水点石。在总体上是利用建筑与山石的对比,相互更换,使人看去觉得变化多端。

万顷之园难在紧凑,数亩之园难在宽绰。紧凑则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则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奴役风月,左右游人,极尽构思之巧。网师园无旱船、大桥,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停停当当,像个小园格局,这在造园学上称为“得体”。

至于树木栽植,小园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此为以疏救塞,因为园小往往务多的缘故。小园布景有中空而边实,有中实而边空,前者如网师园,后者环秀山庄略似之。总之,在有限面积要有较大空间,这些空间要有变化,所以利用建筑、花墙、山石等分隔,以形成多种层次,而曲水弯环,又在布局上多不尽之意。造园之妙,盖在于此。

庭院深深深几许

“小廊回合曲阑斜”、“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些唐宋人的词句,描绘了中国庭院建筑之美。

苏州留园与拙政园一样,皆初建于明代,亦同样经过后人重修。其中部假山,出明代叠山匠师周秉忠之手。留园又名寒碧山庄,因为清刘蓉峰重整此园时,多植白皮松,使园更显清俊,故以寒碧二字名之。刘氏好石,列十二峰宠其园,如冠云一峰,即驰誉至今。

进入留园,那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几经转折,始现花墙当面,仅见漏窗中隐现池石;及转身至明瑟楼,方见水石横陈,花木环覆,不觉此身已置画中矣。恰似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意。

此园之中部,有山环水,曲谿楼居其东,粉墙花棂,倒影历历,可亭踞北山之巅,闻木穉香轩与曲谿楼相对,但又隐于石间,藏而不露。游廊环园。起伏高低,止于池南。涵碧山房,荷花厅也。其西北小桥,架三层,各因地势形成立体交通。临水跨谷,各具功能,又各饶情趣。于数丈之地得之,巧于安排也。翘首西望,远眺枫林若醉,倾入池中,红泛碧波,引人遐想,得借景之妙。

园之东部多院落,楼堂错落,廊庑回缭,峰石水池,间列其前,游人至此,莫知所至。揖峰轩、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等参差组合,各自成区,而又互通消息,实中寓虚,其运用墙之分隔,窗之空透,使变化多端,而风清月朗,花影栏杆,良宵更为宜人。

中部之水,东部之屋,西部之山,各有主体,各具特征,而皆有节奏韵律,人能得之者变化而已。而“园必隔,水必曲”之理,于此园最能体现。

幽谷清溪假亦真

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这样的真山假山,才能看、能游、能想、能居,这是美境,亦是造园叠山所难能求得的,中国园林假山自有佳构,而现存者,当推苏州环秀山庄为第一。

环秀山庄原来布局,前堂名“有谷”,南向前后点石,翼以两廊及对照轩。堂后筑环秀山庄。面对山林,水萦如带。一亭浮波,一亭枕山。两贯长廊,尽处有楼。循山径登楼,可俯观全园,飞雪泉在其下,补秋舫则横卧北端。

主山位于园之东部,浮水一亭在池之西北隅,因面对飞雪泉故名“向泉”。自亭西南渡三曲桥,入崖道,弯入谷中,有洞自西北来,横贯崖谷,经石洞,天窗隐约,钟乳垂垂,踏步石,上蹬道,渡石梁,幽谷森严,阴翳蔽日。而一桥横跨,欲飞还敛。飞雪泉在望,隐然若屏。沿山巅,达主峰,穿石洞,过飞桥,至于山后,枕山一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沿泉而出,山蹊渐低,峰石参差,补秋舫在焉。东西两门额曰“凝青”、“摇碧”,足以概括全园景色。其西为飞雪泉石壁,涧有飞石,极险巧。

园初视之,山重水复,身入其境,移步换影,变化万端。“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得真山水之妙谛,却以极简洁洗练手法出之。山中空而雄浑,谷曲折而幽深。山中藏洞屋,内贯涧流,佐以步石、崖道、仿佛天然。磴道自东北来,与涧流相会于步石,至此,仰则青天一线,俯则清流几曲,几疑身在万山中。上层环道,跨以飞梁,越溪渡谷,组成重层游览线,千岩万壑,方位莫测。园占地约2.4市亩,而假山占地约0.5市亩,小巧精致,实难以置信。

山以深幽取胜,水以弯环见长,无一笔不曲,无一处不藏,设想布景,层出新意。水有源,山有脉,息息相通。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亭廊皆出山脚,补秋舫若浮水洞之上,因地处山麓也。西北角飞雪岩,视主山为小;水口;飞石,妙胜画本。旁建小楼,有檐瀑,下临清潭,仿佛曲尽而余味绕梁间。而亭前一泓,宛若点睛。

移天缩地,为造园家之惯技,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择景模拟,造石成山,则因人而别,各抒其长。

环秀山庄假山是清代乾隆年间叠山名家戈裕良的作品,它的蓝本是苏州大石山。正如他另一作品常熟燕园模自虞山一样,法同式异,各具地方风格。

戈裕良的叠山技艺,皆有卓越成就,他总结前人叠山技术,创造了体形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乾隆嘉庆年间作风的假山,其造洞技巧创钩带法,如造环洞桥,顶壁一气,结构合理,能运用少量的石,叠大型的山。而山石的皴法,悉符画本,其意兼宋元画本之长,宛转多姿,浑若天成,叠山之法具备,为中国假山艺术中之上品。

二分明月在扬州

江苏扬州市西郊有瘦西湖,湖以瘦字命名,已点出其景致特色。瘦西湖原是一条狭长水面,两岸以往全是私家园林,万柳拂水,楼阁掩映,瘦西湖正是游诸园的水上交通要道。清时,因乾隆南巡,加建了白塔与五亭桥,虽都是模仿北京北海的建筑,可是风格各有不同。从城内的小秦淮乘画舫缓缓入湖,登小金山俯瞰全湖,坐在“月观”,眺望“四桥烟雨”,空濛迷离,婉约如一首清歌。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回视小金山,又在另一拱门中,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平山堂是瘦西湖一带最高的据点,堂前可望江南山色,有一联:“晓起凭阑,六代青山都在眼;晚来把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将景物概括殆尽。此堂位置正与隔江之山齐平,故称平山堂。其他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蜀冈晚照”等二十四景亦招徕了不少游人。如今平山堂所在地的大明寺又建了唐高僧鉴真纪念堂,修整了西园,西园有山中之湖,并有天下第五泉,饶山林泉石之趣。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扬州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季假山,能使游者从各类假山中,享受到不同季节的感受。个园的假山就是其中代表作。

个园园门内满植修竹,竹间配置石笋,以一真一假的幻觉形成了春景。湖石山是夏山,山下池水流入洞谷,其洞如屋,曲折幽邃,山石形态多变化,是夏日纳凉的好地方。秋山是一座黄石山,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一抹红霞,映照在山上,不但山势显露,并且色彩倍觉斑斓,而山的本身又拔地数丈,峻峭凌云,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的理想所在。山中还置小院、石桥、石室等,人在洞中上下盘旋,造奇致胜。登山顶北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诸景,一一招入园内。山之南有石一丘,其色白,巧妙的象征雪意,是为冬景。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构不同季节的假山,只扬州有之。

楼阁建筑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楼阁嵯峨,游廊高下,予人以极深刻之印象。而扬州园林除水石之胜外,其厅堂高敞,多置于一园的主要位置,作为宴客畅聚之用,因为园林的主人皆属富商,有必要的交际活动。厅堂都为层楼,其联缀之游廊。同样亦有两层,称复道廊,故游览线形成上下两层,借山登阁,穿洞入穴,上下纵横,游者至此往往迷途,此与苏州园林在平面上的柳暗花明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游寄啸山庄,则游者必能体会。

寄啸山庄中凿大池,池北楼宽七楹,主楼三间突出,称蝴蝶厅,楼旁连复道廊可绕全园,高低曲折,随势凌空。中部与东部又用此复廊分隔,通过上下两层壁间的漏窗,可互见两面景色,空透深远。池东筑水亭,四角卧波,为纳凉演剧之所。在在突出建筑物,而山石水池则点缀其间。洞房曲户,回环四合,隋炀帝在扬州建造迷楼,流风所及,至今尚依稀得之。清乾隆年间《履园丛话》所说“造屋之工,当以扬州第一,如作义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之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寄啸山庄使人屡屡难以忘。情者,其故在此。

扬州的景物是平处见天真,虽无高山大水,而曲折得宜,起伏有致,佐以婉约轻盈之命名,能于小处见大,简中寓繁,蕴藉多姿。

小盘谷的九狮山石壁,允为扬州园林中之上选。园中的建筑物与山石、山石与粉墙、山石与水池、前院与后院等配置,利用了幽深与开朗、高峻与低平等的对比手法,形成一时此分彼合的幻景。花墙间隔得非常灵活,山峦、石壁、步石、谷口等的叠置,正是危峰耸翠,苍岩临流,水石交融,浑然一体。园内虽无高楼奇阁,但幽曲多姿,浅画成图。“以少胜多”的园林设计法,在扬州以此园最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