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感恩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989000000014

第14章

楚军袭击了晋军的中军,荀林父思想准备不足,防御也有漏洞,在楚军的攻击下,造成自己一片混乱。荀林父看楚军来势凶猛,一时难以抵抗,就下令说:“快上船过河,先过河的有重赏。”结果军中士卒争先恐后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战刀砍断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一时弄得哀声震天,士气大减。驾驭战车的军土从陆路慌忙退却,而马车又陷在泥坑里,结果当了楚军的俘虏,晋军损失惨重,尸横遍野,剩下的残兵败将趁着天黑渡河,才逃了出来。

楚军获得全胜,将士异常自豪。一位将军建议楚庄王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筑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应该这样做。就把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来纪念这次对晋国的胜利吧。”

楚庄王摇摇头说:“你哪里知道啊?你认识‘武’字吗?在甲骨文里,‘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多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的尸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样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我是没有武功的。我看,咱们还是回国吧。”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物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止戈为武”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最后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创立正是凝聚了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对军事或战争行为目的的深刻理解。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就是被宠不骄,被辱不急,对得宠和受辱都无动于衷。人们常用来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着人善类此。”

唐代时,有一位吏部民员叫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汲县(今属河北)人。唐太宗时,他担任对官吏的考绩评功工作。他作风正派,公道负责。

有一次,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吏在运粮途中把粮船沉没了。卢承庆以他沉船失粮,在对他考绩时给他评了个“中下”。这个运粮官知道后,既没有异议,也没表现出任何的疑惧不安。可卢承庆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不能全怪他一人,如遇大风浪,也不是他一个人能挽救得了的,评为“中下”有失公平,于是改评“中中”并告知本人。谁知这个运粮官听了以后,既没有说感谢的话语,又没有流露出激动欣喜之情。卢承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佩服这个人的风度,夸奖说:“真是宠辱不惊,难得难得!”最后,又把“中中”改为“中上”。

奉若神明

“奉若神明”比喻对某些人或事物极其尊重。现在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后汉书·黄琼传》载李固给黄琼的信中作“待若神明”:“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待若神明。”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做官的途径,多是通过公府(三公等大官)征聘和郡国荐举。这些人往往以不应官府的征召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每拒绝一次,他们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便提高一些。封建皇帝为了招揽人才,所以也往往给这些人以很高的待遇。而实际上这些士人中,有很多都是只有虚名却无真才实学的假名士。

汉顺帝时,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有一个叫樊英的人,他精通《五经》和术数之学,隐居于壶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南面。因为他很有名气,所以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官府和一些名士也推荐他。但州郡礼聘,公卿荐举,他都不愿接受。后来,顺帝以礼征召他,无奈之下他才来到京都洛阳,但仍称病不起。顺帝见此,为他专设了坛席,像侍奉神仙一样地对待他,他才不敢再加推辞,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官名)。但樊英上任后,能力一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

“奉若神明”就是尊敬得像迷信的人敬神一样。

过河拆桥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此典出自《元曲选·康进之(李逵负荆)三》:“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周桓王十九年,郑庄公四三年,宋庄公九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得了重病。他把祭足叫到床前,说:“我有十一个儿子,除了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义、子都不相上下。不过,依我仔细观察,还是子突最有才能。我想传位给他,你认为怎么样?”祭足说:“按道理来说,君位应该传给大儿子,再说公子忽又屡建大功,国人都对他很信服。他在天子那儿做过人质,又曾帮助齐侯打退北戎。齐侯非常器重他,还准备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在诸侯之间也有点名气,怎么可以把他废了呢?”郑庄公说:“子突不是个能安于下位的人,如果子忽当了国君,他一定不甘心,怎么办?”

祭足说:“先把子突送到其他国家去,免得他来抢夺君位。就是不知道该送到哪个国家才好?”郑庄公咳嗽了一阵子,说:“就送到宋国去吧!宋国是他外祖母的家。再说宋公冯又得到过咱们的照顾,他不会不答应的。”接着,他又哀叹着说,“唉,往后郑国太平不了啦!”

祭足退出来,耳朵里还回想着郑庄公的叹气声,他知道郑庄公向来有先见之明,他一定是考虑子突将来会抢夺子忽的君位。祭足总认为子忽不该回绝齐国的亲事。齐僖公对子忽一直都很赏识,想把自己的女儿文姜许配给他,曾三番五次地托人做媒,都被子忽坚决地拒绝了。他不答应的理由是:“郑是小国,齐是大国,门不当、户不对,不能高攀!”大丈夫应该自立自强,不能依赖裙带关系!祭足觉得子忽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抓住大国的一条裙带要比多一支兵马还管用哩!由于祭足一直是支持子忽的,因而不免会替他担心。

郑庄公死后,祭足立公子忽为国君,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遣使臣到多国去作友好访问,联络彼此的感情。他派祭足去宋国,顺便调查一下子突的情况。祭足到了宋国,见了宋庄公,还没说话,就被武士们绑了起来,他呼叫着说:“我犯了什么罪呀?”宋庄公说:“以后慢慢再告诉你吧!”祭足当即被囚禁起来,周围还挤着一大批武士把守着,弄得他坐立不安。

到了晚上,太宰华督亲自来看他,并带了些酒菜,算是来给他压压惊。祭足说:“我不知道是哪儿触怒了你们,为什么要囚禁我?”华督说:“你不知道宋国是子突的外婆家吗?他一到这里,他外婆雍家就央求我们主公全力帮助子突。反正子忽生性懦弱,根本不配做国君,所以我们主公要你把子忽废了,立子突为国君。”祭足说:“这怎么行呢?他是先君立的,如果我废了他,不是叫天下人唾骂我的罪行吗?”华督说:“你太傻了!谋君篡位的事哪一国没有?谁有势力,谁就当权。鲁国公子轨不也是这样得到君位的吗?我们主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只要放胆去做就行了!天塌下来有宋公顶着,怕什么!”祭足紧皱着眉头,默不作答。华督进一步对他施加压力说:“如果你不答应,宋公会先杀了你,再派大将南宫长万护送子突进攻郑国去。到那时你早埋在地底下,后悔也来不及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答应吧!”祭足被逼得没有办法,横竖自己就是死了也保不住子忽的君位,只好答应了他们。华督还要求两人一起对天发誓,说话一定要算话,如果反悔,必遭上天报应。

第二天,宋庄公叫子突进去,对他说:“郑国新君打发使臣来,托我把你杀了,还答应送我三座城,作为谢礼。我不忍心这么做,因此才暗中告诉你,你可得特别小心哪!”子突跪着说:“我的生命在您手里了,只要您给我出个主意,我凡事都听您的,您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哪儿只是三座城呢?”宋庄公说:“你要回郑国,必须要依赖郑国,依赖祭足帮忙方行,咱们找他来商量着办吧!”他就把祭足、华督一起叫进去。宋庄公说了一番动听的言辞,表示他本来想置身事外,不愿过问这件事,如果不是因为当年郑庄公待他厚道,子突又表现杰出,他根本不愿给子突出主意。不过,大家有言在先,免得以后反悔。他也不图什么谢礼,只要求子突给他三座城、一百对白璧、一万两黄金,每年再给他两万石谷子就行了。子突一心想回国,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宋庄公的条件。宋庄公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做事一向谨慎,还叫子突和祭足落款签名,作为证据。他又怕子突和祭足各怀心志,使郑国不得太平,就要子突答应把郑国的大权交给祭足掌管,又叫祭足把女儿许配给宋雍氏的儿子雍纠,再拜雍纠为郑国的大夫。这样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才叫子突跟着祭足悄悄回到郑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