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罗浮道教史略
10988800000021

第21章 黄龙观的历史沿革

黄龙观乃清代康熙年中冲虚观住持张妙升所创建。虽然建筑时间不足三百年,但观址却是葛洪西庵故址,也是南汉王刘在罗浮所建的天华宫旧址。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广西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岩,在广州自立为王。国号为汉,改年号为乾亨,史称南汉。南汉乾亨三年(公元919年),刘岩梦见神人指点:“罗浮之西,去延祥寺西北百步,有两峰相叠、一水对流,可以为宫。”后经查明,罗浮山金砂洞中,大、小石楼二峰相峙,一泉分两股对流而下,正与梦境相似。就在金砂洞中大兴土木,兴建了金碧辉煌的行宫。刘岩亲临此行宫视察,甚感满意。晚上歇息之时,他梦见一条黄龙从宫侧腾身而起,一飞冲天。刘岩非常高兴,认为是国运永固之吉兆。就将金砂洞改名为黄龙洞,又取《易经·乾》“飞龙在天”之意,自造一个“”字,改名为刘,在位二十五年。南汉王位后传刘玢(在位一年)、刘晟(在位十六年),最后传给刘(在位十四年,号大宝。)这时,五代十国诸侯割据的局面即将土崩瓦解。刘已预感到皇朝末日即将来临,就于大宝二年(公元959年)在罗浮先祖行宫中扩建天华宫。据史书载,天华宫中,一切按皇宫格式、体现皇者风范而建。“前为甘露亭、羽盖亭、云华阁。殿右为起云门,左为含阳门”,富丽堂皇。他准备在罗浮占山为王。为了预防万一,他下令在增城开凿水道,直通罗浮。“无事则为登临之乐,有警则为逃逋之数。”但是,正如天成年间在罗浮山出土的古剑铭文所言:“丁与水同宫,王将耳口同。尹来居口上,山岫护重重。”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一统中原。大宝十四年(公元971年),南汉王朝灰飞烟灭。富丽堂皇的天华宫也随着岁月的无情冲刷而成为残墙败瓦,埋没在荒草荆棘丛中,留下泡沫式的辉煌。而黄龙洞却因此成为罗浮胜迹。历代游人以一睹南汉遗址为快事。一首佚名的《黄龙洞》诗,被视作“无名仙”的“神仙诗”,收录在历代的《罗浮山志》之中。诗曰:“云外观山出怪奇,云间缥缈立多时。壑舟有力如何负,泉锡无源底处移。千古流传成胜迹,几人修炼得真机?迟留为爱黄龙洞,松下闲寻一局棋。”

清代康熙年间,山东崂山派道士张妙升(字云仙)与有“杜祖”之称的杜阳栋同兴冲虚古观。张妙升在黄龙洞中凭吊古迹,只见“宫成瓦砾,人去台荒”,无限唏嘘。然而,他发现南汉主选此地为宫,又实在有眼光独到之处。黄龙洞三山环抱,大有“左青龙,右白虎”之旺势。左侧大、小石楼互相对峙,洞中一泉飞泻,两瀑交流;山间重峦叠翠,涧边仙草茵茵。最难得的是:站在高处远眺,可见阡陌纵横,东江如练;一望平川,紫气东来,令人心旷神怡。真乃修身养性,悟道论玄的最佳洞天。于是,张妙升就在黄龙洞天华宫故址上,创建了黄龙观。自此,罗浮道教中,就多了一间全真崂山派宫观。由于经费不足,黄龙观创建初期,观小殿浅,道士寥落,默默无闻。

宋明以来,罗浮仙山之中,道观佛寺如林,香火鼎盛。而儒门理学家也在此大开讲学之风。《罗浮山志》就记道:“儒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明代增城人湛若水在官场退隐后,以九十岁高龄,在罗浮朱明、青霞两洞兴建甘泉精舍,设馆授徒,“弟子三千人”。足见明清时期罗浮儒学之盛。

在黄龙洞天华宫旧址附近,明代南海弼唐乡人庞嵩兴建了天华仙苑,也就是弼唐精舍,又称庞子讲堂。黄龙瀑布涧边石壁,记述兴建弼唐精舍经过的摩崖石刻至今犹存。文曰:“大明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冬十二月,南海庞嵩始至罗浮朱明馆。两广门人欧继韩等几百人,人己亥(公元1539年)秋建弼唐精舍于黄龙洞。辟予所等,岩刻八卦,石修洞门,凿跻云路。”

湛若水还在天华宫旧址旁建了一座“四贤祠”。奉祀儒家理学名人周廉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湛若水逝世后,巡按御史洪坦又增祀湛若水,改称“五贤祠”。至清代康熙年间,五贤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春,惠州知府吴骞游黄龙洞时,见“名贤祠宇磨灭于荒烟蔓草中,不胜叹息者久之”。就捐出俸银重修,仍名为“四贤祠”。

罗浮成为儒家胜地,与佛、道成三足鼎立之势,相得益彰。这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都为罕见。而黄龙洞也成为儒家弟子、文人墨客必游的胜地。他们拜谒四贤祠必到黄龙观,游黄龙观必拜四贤祠。道儒之间,互相促进。相比之下,黄龙道观极需进一步扩建发展。道门中人进一步认识到黄龙观所在的黄龙洞天造地设的灵圣之处:天华宫之南汉“飞龙在天”残梦足见其古;“两山对峙,一水交流”足见其奇;“黄龙观口松千树”、“满天风雨玉龙飞”足见其秀;日月池岩中隐翠,八卦洞巨石成室足见其幽。而流泉佳石更是黄龙洞的一大特色。于是道门中的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要进一步扩建黄龙观,以不负黄龙洞中佳景。清嘉庆壬申(公元1812年)住持苏空施募款重修黄龙观。扩宇拓建,增补殿堂,使之蔚成大观,在罗浮宫观中占有其重要之一席。见证当年重修盛况的“黄龙观”石刻门额匾,至今犹存。清光绪中,黄龙观的扩建工作仍在继续,观中堂廊殿宇不断增拓,奇石胜景逐渐被发现开拓,成为黄龙观的一大特色,吸引无数游人云集观赏。黄龙观逐渐成为与冲虚、酥醪古观齐名的大观。直到清末民初,黄龙观仍香火鼎盛。

1958年,“大跃进”之风刮起,在“大炼钢铁”的口号下,黄龙观后的古树被砍伐烧炭,观中铜铁之物,尽被砸烂收去炼钢。到“文革”期间,黄龙观终于难逃劫难。黄龙观殿宇尽毁,只有败瓦残垣遗留在草丛中。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我国宗教政策得以全面落实。1992年春,香港青松观环球观主侯宝垣一行,在县政府官员陪同下视察了黄龙观故址。侯道长一方面为黄龙洞的灵山洁水所折服,一方面又为黄龙观的颓废而叹息。终与博罗县政府签订了重建黄龙观协议书,由香港青松观拨巨资在原址重建。这一浩瀚工程从1993年四月初八奠基动土,耗资五千多万元,终于竣工。1995年十月初八下午二时举行盛大的开光庆典。当时,天边有两条带状白云,宛如游龙在天边飞舞,蔚为奇观,约十多分钟才隐隐散去。成千来宾众目睽睽,啧啧称奇。正是“黄龙不见见白龙”。以后又不断增建了黄龙大道、慈恩亭和大型牌坊等,至今耗资已超亿元。

重修后的黄龙观规模宏伟。三座古朴典雅的牌坊,雕梁画栋,迎客入山。观门“黄龙腾碧海,白鹤集青松”的楹联,分外令人注目。长廊殿宇,互相勾连,浑成一体。古朴宫观与青山白云、奇峰灵岩融为一体。观内外古迹如云,景色如画,楹联如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辉映,相得益彰。虽然它重现罗浮仅短短十多年,但它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宗教文化氛围最浓,既有葛仙西庵的千年古风,又有现代社会的时代气息,成为罗浮山上唯一能与冲虚古观平起平坐,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胜一筹的道家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