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服你
10988700000018

第18章 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1)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

给孩子制定恰当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不少家长都给子女制定了学习的奋斗目标。制定目标是好事,但如果目标定得不恰当就可能事与愿违。

①目标应可行

有的父母其子女成绩基础较差,却一心想子女上名牌大学。因而,给子女定的目标过高,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孩子的成绩不仅不会好起来,可能还会退步。所以,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可行的,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②制定目标应参考孩子的意见

有的父母制定目标完全由自己想,不参考子女意见。如父母想孩子读医科大学,要求孩子高中读理科。而孩子自己则文科成绩很好,想读法律。这时我们就应该参考孩子的意见。当然,孩子社会阅历浅,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孩子的意见只能作参考,不能一切由孩子说了算,必要时可找几位内行的人商定。

③目标最好是阶梯式的

如子女目前成绩处于下等,可要求孩子努力争取中下等。等孩子的成绩达到了中下等,给予表扬和鼓励,再要求孩子向中等奋斗。达到了中等再争取中上等。这样孩子既有成功的快感,又有进一步奋斗的希望和压力。持续下去,就可形成良性循环,孩子就会越读越有信心。

给孩子制定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于1979~1989年间对毕业生做过一个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1979年,哈佛大学MBA专业的毕业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把它写下来了?你是否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实现它?”,调查对象的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并把它写了下来,13%的毕业生有目标却没有写下来;其余84%的人除了打算离开学校后好好过个暑假以外,什么目标也没有。

目标决定方向,10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调查的学生。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初那13%制定了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毕业生挣的钱,是那些没有目标的84%毕业生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把目标写下来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平均是其余97%的毕业生的10倍。10年来,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10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成功呢?可以说,成功就是实现既定的目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目标不清楚的人有很多。在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就像《爱丽丝漫游记》里所描述的那样:“你能告诉我,我应该怎样从这里走出去吗?”爱丽丝问。“这要看你想到哪儿去?”猫回答说。“对我来说去哪儿都无所谓。”爱丽丝说。“那你怎样走也无关紧要。”猫说。是的,如果不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那么怎么过都无关紧要,随便到哪儿都行,那就哪儿都到不了。没有目标,就没有梦想,就没有期待。因此,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孩子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等渠道来搜集目标管理的榜样。而从榜样的实际效果来看,与名人榜样相比,孩子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更为理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与孩子之间具有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孩子对父母在心理上具有认同性,在行为上也会去模仿父母。

父母不应该像蜡烛,为了教育好孩子而牺牲自己,而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达到共同成长的“双赢”。如果父母以身作则,每天、每周、每一个月、每一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子女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家长掌握好管理子女的主动权。

孩子,你能明确目标吗?正如父母无法代替孩子成长一样,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标代替孩子的目标,父母的期望只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而不应成为孩子前进的既定方向。孩子自己确定的目标最有动力、最有鞭策力,因为是自己制订的,就不会有任何不去为之奋斗的借口。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参与决策的权力,更不应该拥有替代孩子制订目标的权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列出目标清单,分析实现目标的收益和代价。

同时,人们在行动中不仅需要知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一个个通往目标的里程碑,这样人们能够不断地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继续努力达到目标。

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设置一些近距离的里程标志,使目标更进一步具体化,这样能够激励孩子的行动。比如目标分解法和图形分解等,尽量使目标既清楚,又有层次感。

孩子,你做得很好!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行为的形成需要及时地强化。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情况较好,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去看一场电影,给孩子购买他喜爱看的漫画书,或者带孩子一起去看一场他感兴趣的球赛,这些都是很好的奖励方式。在选择奖励时,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奖励一定要及时。否则,孩子可能会觉得受到忽视而降低习惯养成的积极性。父母既可以选择一些物质性的奖励,比如孩子喜欢的物品,也可以选择一些精神性的奖励,比如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句真诚的赞美,效果可能更好。

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状况不是很理想,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目标完成的情况,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对于没有完成的目标,要具体分析原因,然后再根据分析的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孩子知道下一周、下一个月该怎么办。

(2)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是无可非议的。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的希望是否也是孩子的希望呢?孩子能够接受并为此而努力吗?制定孩子的培养目标与制定工作计划不一样,它需要父母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综合素质来考量。

自打孩子出世,你就有了做老师的机会,这是权利,也是你身为父母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出于爱与善意的。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父母们都在为自己子女的成长付出心血,但由于很多父母对教育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或是太少,使得教育总是事倍功半。

培养孩子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关爱孩子,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将来。所以确定教育目标也要具有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长大后要和那些综合素质更强、更会思考并且懂得团结合作的同龄人去竞争。如果孩子从小就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是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只会带给父母失望和沮丧。

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拥有善于学习和把握知识的本领;拥有与人相处和领导团队的才能。这样,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获得成功,得到幸福。具备以上能力的人,会比那些聪明但缺乏自控能力的人更善于与人共事,并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在给孩子树立目标之前,你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了解你的孩子。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自认为太了解孩子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过早给孩子做了定位。

回想一下,你是否跟朋友这样说过:“我的孩子脾气有点糟,怎么一点也不像我跟他爸爸呢?”换个角度来想:“其实孩子心地善良,很有正义感,只是看到小朋友被欺负的时候,他说话的方式和声音听起来像是在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又何必一定要往不好的方面想呢?换个方式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些压力与冲突,也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期望了。

尤其面对学龄前儿童时,父母的态度更要客观、开放。面对这么小的孩子,你将如何去定位他的性格?或是了解他得天独厚的特性呢?真的有一些蛛丝马迹,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而不是就此抓着这项“技能”,对孩子做出过度的要求,这反而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他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一位母亲曾在儿子上大学时,请教过国内某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讲了一个故事给这位母亲听。

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最后情绪很激动,说:“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难道也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其中一员吗?”

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的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其实很多父母往往只重视了对孩子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培养,却忘记了给孩子在成才的路上应有的素质教育。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千万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子成龙。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我们仔细想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是要一个空有好成绩却有着阴霾个性的孩子,还是要一个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孩子。让孩子成才的代价不能牺牲快乐的童年,以至于那种无形的伤害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出生时,因其伯父还没有孩子,就由祖父做主,把他交由伯父抱养。

伯父领养了钱钟书之后,视其为掌上明珠。伯父不想让他早读书受苦,于是整天带着他四处游玩,进茶馆、听说书、看小说等等。即使他小有错误,伯父也不管他,更不用说训斥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钱钟书从小养成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脾气和狂妄无忌的性格,他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在意,敢任意地批评、嘲弄。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使他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对兴趣的追求,恰恰打开了他的天才之门。

钱钟书小时候很喜欢看小说,在看完了家里收藏的古典名著之后,就去书摊上看,常常流连忘返。伯父不得不给他租小说看。伯父任其发展的做法,也使得他养成了不爱学习、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的坏习惯。但后来都得到了其生父的纠正。

后来伯父在他少年时就去世了,父亲又远在北京教书,没有人可以约束钱钟书了。他一到假期就痛痛快快地看着各种杂志,临到开学,才想到课本还没翻过。

有一次暑假,父亲让他跟弟弟各写一篇文章,结果弟弟顺利过关,他却因为文章不文不白、词义怪诞、用字庸俗、字迹潦草而被父亲痛打了一顿,这使得钱钟书羞愧不已,痛哭一场。但之后,钱钟书就开始发奋读书了。

钱钟书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外文原著很感兴趣。早在十一二岁时,他便开始阅读外文译著。后来他在一所教会学校上中学,得到了良好的外语训练,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使他对外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后来,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4分,却凭着优异的语文、英文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成为中华文化界一位独具魅力的大师。

从钱钟书先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先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养成一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们在一定空间内自由发展。然后是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开启人内在动力的钥匙,培养孩子自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

父母在为孩子定下目标之前,可以参考孩子的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在生活、玩乐中显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感到高兴,尽力为他提供帮助。当孩子的兴趣并不符合你的想法,甚至与之相差甚远的时候,也不要打击孩子。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当今的孩子是非常早熟的。受电视和社会的影响,他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来生活,不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或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现在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话,孩子必会感到压抑、愤怒甚至反叛,或者以拒绝长大和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虽然你是孩子的父母亲,但是要知道,孩子是没有义务去替你完成你未能达成的目标的。

如果有一天孩子没能使你如愿以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想看,孩子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意外的惊喜呢?

孩子虽然没有实现你的愿望,但他生活得很满足。他很努力,他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为社会服务并且充满自豪感。对这样的孩子,你还担心什么呢?

孩子快乐,就是身为父母的快乐。虽然你为孩子设计的梦想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孩子独立了,他过着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并且生活得快乐而满足。

有了这样的结果,你就不必担心你的想法正确与否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你要使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公德心,有责任感,善良而诚实,尊重他人,彬彬有礼的人。他懂得爱这个社会、爱生活、爱父母、爱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所生存的社会奉献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也是我们要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