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饮食小百科
10988500000003

第3章 酒精饮料

什么是啤酒的度数

啤酒的度数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产原料,也就是麦芽汁的浓度。以12度的啤酒为例,是麦芽汁发酵前浸出物的浓度为12%(重量比)。麦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以麦芽糖为主。啤酒的酒精是麦芽糖转化而来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于12度。如常见的浅色啤酒,酒精含量为3.3%~3.8%;浓色啤酒酒精含量为4%~5%。

喝威士忌的步骤

威士忌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尝的酒。下面的内容有助于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威士忌的知识:

第一步是看颜色。每一种威士忌都有其特有的色泽,从浅金黄色到深棕色,色泽是在成熟阶段产生的。威士忌贮藏在不同的酒桶内,如贮藏过波旁、利、波特、马德拉等葡萄酒的橡木桶中,酒桶中已凝孕的色泽和风味会慢慢地传递到威士忌中,形成威士忌的特点。

第二步是闻香气。首先倒一点威士忌在玻璃杯中,用手把玻璃杯盖住一会儿,然后轻轻地移开手让威士忌的香气散发出来。威士忌勾兑师在勾兑混合威士忌时,用的是带嘴的玻璃杯来闻,其行话称为“鼻嗅”威士忌,这种玻璃杯的形状和利酒杯有点相像,它可以限制酒的蒸发,更容易分辨出不同的香气。

然后手从酒杯口上完全移开,旋荡杯中的威士忌,使其他的芳香也都释放出来。

第三步就是尝味道。慢慢地啜饮一口威士忌,用舌头把它在嘴里回荡一圈,威士忌的香味将溢满整个口腔,口腔中的不同部位会感觉到不同的味道。

当你吞咽威士忌的时候,注意这时威士忌味道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感”。一些威士忌有较显著的余香,且变化无穷。当你已感觉到了你所选择的麦芽威士忌的香气和滋味时,可以试着往杯里加些水,这有助于香味的释放。

怎么喝啤酒

能喝啤酒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会喝啤酒的人却不多。喝啤酒确实颇有学问。怎么才叫会喝啤酒呢?要一看、二闻、三品尝。

一看。要看酒体色泽,普通浅色啤酒应该是淡黄色或金黄色,黑色啤酒为红棕色或淡褐色。再看透明度,酒液应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或沉淀物。后看泡沫,啤酒注入无油腻的玻璃杯中时,泡沫应迅速升起,泡沫高度应占杯子的1/3,当啤酒温度在8℃~15℃,5分钟内泡沫不会消失,同时泡沫还应细腻洁白,散落杯壁后仍然留有泡沫的痕迹。

二闻。即闻香气。在酒杯上方,用鼻子轻轻吸气,应有明显的酒花香气,新鲜、无老化气味。黑啤酒还应有焦麦芽的香气。

三品尝。即品尝味道。好的啤酒入口纯正,没有酵母味或其他怪味、杂味,口感清爽、协调、柔和,无明显的涩味。

业内人士认为,啤酒的泡沫含有营养成分,喝没有泡沫的啤酒不叫喝啤酒。

喝啤酒时,还应将啤酒杯洗干净,切忌有油腻,斟酒时讲究与酒杯要成直角,酒斟向杯子正中,一直斟到泡沫上升到杯口为止。稍候片刻,待泡沫消退一些后,再次向杯子正中斟酒,直到泡沫呈冠状,高出杯口。

喝酒的利和弊

历代医学家都认为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本草纲目》记载:“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并指出:“少饮则活血引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避邪逐秽……”现代医学也认为:适量饮酒可使人的脂蛋白浓度升高,从而可减少动脉硬化和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据美国哈佛医学院专家证实,适量饮酒能使血管舒张,刺激消化腺体分泌消化液,增进食欲,扩张皮下毛细血管,增加血液量,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低度酒中的啤酒,不仅含有丰富的麦芽糖、葡萄糖、17种氨基酸、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具有健胃消食、清热利湿、杀菌抗病毒及清凉解热之功效。因此适量饮用,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酒既为神泉,也可成祸水,中医学认为:“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烁精,生痰动火……”当前医院中酒精中毒性脑病、酒精中毒性胃炎、酒精中毒致心跳骤停等病例屡见不鲜。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酒中的酒精、甲醇、杂醇油所致。据有关资料报道,长期酗酒的人患肝癌、食道癌、直肠癌的比例要比普通人群高3倍以上,如美国每年因妇女孕期酗酒而致婴儿畸形者达5万人之多。酗酒不仅影响身体的健康,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如打架斗殴、车祸事故等。

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酒文化的冲击,你大可不必“谈酒色变”,更不可“好酒贪杯”,因为饮酒利弊在于量,少量间或饮用则有利,过量经常饮用则有弊。至于饮多少酒才算适量,应视各人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以饮后不感醉意为度。

葡萄酒有抗癌作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葡萄酒中的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抗癌的机制。研究人员在《癌症研究》报告中说,对实验鼠的研究显示,有一种蛋白质可以“保护”癌细胞,在这种蛋白质作用下,癌细胞甚至能抵御化疗。而他通过最新研究发现,能够保护葡萄免受真菌感染的白藜芦醇可以抑制合成这种蛋白质的基因,达到抗癌效果,并能使癌细胞被化疗消灭。

199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发现白藜芦醇能够防止细胞癌变,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和与关节炎等有关的细胞炎症,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也证实白藜芦醇具有防癌功效。

白藜芦醇富含在桑葚和花生等数十种食物中。所有酒中都含有白藜芦醇,但在葡萄酒中其含量最高。

喝啤酒有健身功效

啤酒具有特别好的利尿功能,其利尿作用胜过水和其他的含酒精液体,排尿量以啤酒最多,排尿量高潮时尿中的溶质量,啤酒比水多1~2倍。

啤酒中含酒精与单宁,能促进胃黏膜中胃泌激素的分泌,加上二氧化碳的刺激,可促进胃液的分泌。正常人饮用啤酒后,酒精通过胃泌激素,促进了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增进了人的食欲。

啤酒能预防肾脏病与高血压。啤酒中含钠量低,利尿作用强,既能促进水又能促进钠的排泄,啤酒有低盐食品的疗效,对于肾病、肾硬化症、高血压均有预防功效。患上述病症须限制食用钠盐。病人的食谱中增添啤酒,病情会得到控制,不会出现浮肿、高血压等症状。

啤酒对糖尿病病人有疗效。因啤酒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有良好的平衡性,可起到摄取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调节作用。一瓶啤酒可补给糖尿病病人允许摄取热量的10%左右,啤酒中富含维生素B2、烟酸、胆碱,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啤酒中的低酒精对糖尿病病人无不良影响。

啤酒适量饮用对心脏病也有较好疗效。据美国调查,每天摄入酒精量40~60毫升,适度饮啤酒(也包括其他酒)能预防心脏病发作,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积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

喝啤酒应当注意

啤酒清凉爽口,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饮用不当则有害无益,所以要适量。

不要饮用冷冻啤酒。经冷冻的啤酒,其蛋白质与鞣酸产生沉淀,饮用后会引起肠胃不适,影响消化功能,影响身体健康。

啤酒与烈性酒不要同饮。啤酒、烈性酒一起喝,或一口烈性酒一口啤酒,必将刺激肠胃,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而且能加重对神经的抑制作用,使人醉得快。

不要大汗之后饮啤酒。大汗之时毛孔扩张,饮用啤酒将导致骤然受冷而毛孔收缩,使身体散热受阻容易诱发感冒等疾病。

不要过量饮用啤酒。过量饮用啤酒会使血铅量增加,长期过量饮用,将导致脂肪堆积而阻断核糖核酸合成,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也会抑制、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动。

不要饮用过期啤酒。超过保质期的啤酒会变浑浊,或因水质差、灌装时受微生物污染而发酵,变黏变馊,饮后易引起腹泻和中毒,对身体有害。

大量饮酒并不能消除疲劳

有相当多的重体力劳动者都有嗜好饮酒的习惯,甚至某些运动员也常常在集训或比赛后大量饮酒,他们总认为饮酒可消除疲劳,并对恢复体力有益。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劳累后喝点酒确有暂时性的消除疲劳作用,但不能喝得太多,更不能酗酒,否则会导致体力严重衰退。据美国费城斐杰逊医学院罗得宾博士等研究发现,酗酒会引起心肌和骨骼肌虚弱无力。研究人员应用最新的压力测定仪检查了100人的三角肌强度,发现酗酒的人肌强度比不酗酒的人明显弱,其中42%的酗酒者的肌强度减弱严重。肌组织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发现,46%的酗酒者肌肉细胞发生坏死和瘢痕形成等不可逆性改变,不酗酒的对照组检查则完全正常。此外,无创性心脏扫描显示,33%的酗酒者功能异常,而对照组全部正常。研究还表明,一个人在一生中喝的酒越多,对心脏和骨骼肌强度的损害越严重。

空腹不宜饮酒

空腹饮酒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在空腹的情况下,喝入的酒精60%于1小时内就会被吸收,15小时的吸收量可达90%以上。饮酒后5分钟血液中就有酒精,每当1000毫升血液中酒精的含量为2~4毫升时,就会产生明显的中毒,4~5毫升时,就会引起大脑深度麻醉甚至死亡。所以,空腹饮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空腹饮酒即使酒量不多,对身体也十分有害。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会直接刺激胃壁,引起炎症,重者可导致出血,时间长了会引起溃疡病。因此,要在饮酒前吃些东西,或慢慢地边吃边饮,以免发生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

孕妇不能喝酒

据《美国医学论坛报》报道,孕妇即使只饮中等量的酒,也会危及胎儿,使其发生白血病。由美、澳、加三国联合研究组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妊娠期的妇女饮用任何品类的酒1~20次,其胎儿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险比不饮酒的孕妇高1倍;若孕期饮酒超过20次,发病的危险就会高3倍,特别是在妊娠后期,饮者比不饮酒者高10倍,发生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危险增加2倍。

据休斯敦的一位儿科医师讲,在美国,因孕妇饮酒使胎儿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每10万婴儿增加2~3例,而发生酒精中毒综合征者则有200例之多。

胎儿酒精综合征是指被酒精损害后的胎儿所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诸如头颅畸形、特殊面容、肢指短缺、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缺陷以及体力和智力发育不良等。双亲均酗酒对子女发育的影响更严重,甚至还会发生多种神经、精神疾病。

因此,专家提出警告,孕前夫妻共同戒酒,而孕妇则应在妊娠期全程戒酒,以免殃及后代。

常饮葡萄酒能延年益寿

现已测知葡萄酒含有250种以上的成分,其中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与白藜芦醇等都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研究表明,葡萄酒具有活血、通脉、助消化、助药力、清洁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止胆固醇对心脏造成危害等功能。

据分析,葡萄酒中丹宁酸和抗氧化剂等成分,能促进血液的流通和减少坏胆固醇聚集所形成的动脉血块,大大地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1998年初,法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每天饮用2~3杯葡萄酒尤其是干红,可以使心脏病、癌症死亡率降低49%,可使老年痴呆症减少3/4,可使65岁以上老人衰老速度减缓80%。

法国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可改善肾和肝的供血状态。美国医学人员发现,老年人喝少量低度葡萄酒,可减少视网膜斑退,此外,对预防老年痴呆症、治疗气血两亏、脑贫血、头晕、心悸等均有一定作用。

喝酒不能御寒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准备到冷水里作业时,给下水的人喝一些烈性酒的场面,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饮酒能御寒。那么,饮酒究竟能否御寒呢?实际上,喝酒只能起暂时的暖身作用,借酒御寒反而更寒,而且还容易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我们知道,人体的热量主要靠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供给。酒进入人体后产生的那种“热烘烘”的感觉是由于受到酒精刺激而发生的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所以“暖和”只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酒精会很快把体内的大量热量带到体表来散发掉。酒虽然也给人增添一定的热量,但那是微乎其微的。有人分析测定,每克酒精在人体内氧化时仅能放热297焦耳,这点热量对保持人的体温是微不足道的。人们过量饮酒后往往冷得身上起鸡皮疙瘩,就是酒精耗费了体内热量的结果。因此,饮酒不但不能御寒,反而使人感到更冷。这时,人体就意味着减弱或丧失了对外的防御抵抗能力,病毒和细菌极有可能乘虚而入,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就容易着凉感冒或造成其他疾病。

酒后不宜服安眠药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对人们中枢精神系统有抑制作用。而镇静、安眠药物如苯巴比妥、眠尔通、利眠宁、安定以及各类安神药物,都对大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酒后服用这类药物,可使大脑受到双重抑制作用,使人反应迟钝、昏昏沉沉、昏睡以至昏迷不醒。如果饮酒过量,体内酒精浓度过高,再服用安眠药,可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

喝啤酒不应该对汽水

人们在日常饮酒或在宴会桌上,常为一些酒量小的人准备一些汽水对在啤酒中,认为这样喝下去既醇香可口、消热解暑,又稀释了酒精,不易醉酒。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汽水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人们在口渴时喝上一瓶汽水,可促进肠胃黏膜对液体的吸收,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但是,啤酒里对汽水,情况就不同,因为啤酒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再对入汽水后,过量的二氧化碳会促进肠胃黏膜对酒精的吸收。如果饮酒过后稍有醉意,再饮1瓶汽水,会醉意更浓。

美酒不能加

咖啡

酒与咖啡合饮会加重酒精对人体的损害。因为喝酒之后,酒精很快被消化系统吸收,接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肠胃、心脏、肝肾、大脑和内分泌器官等功能,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其中受害最重的是大脑。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长期饮用咖啡的人一旦停饮,会使大脑高度抑制出现血压下降、头痛症状;有的则精神亢奋,喜怒无常等。如果酒与咖啡同饮,会使大脑由极度兴奋转入极度抑制,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血管负担。这样做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

以茶代酒不可取

中国人喝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是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一种保健饮料。但是,在吃菜的同时喝茶,或以茶代酒,茶中的鞣酸与食物中的铁相遇,会形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铁盐,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铁质流失。铁对人体来讲是十分珍贵的,特别是对生长旺盛的儿童和女性来讲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说,以茶代酒是不可取的。科学的饮食方式是饭后吃一个橘子,这样有助于铁的吸收。

酒后要少饮茶

饮酒人酒后多爱饮茶,取其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之功,却往往忽略了酒后饮茶的弊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之症至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论道:“酒性纯阳,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分析,酒味辛,先入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饮酒应取其升阳发散之性,使阳气上升,肺气增强,促进血液循环。茶叶味苦,属阴、主降。酒后饮茶必将酒性驱于肾,肾主水,水生湿,湿被燥,于是形成寒滞。寒滞则导致小便频浊、阳痿、睾丸坠痛、大便燥结等症。

大量饮酒会诱发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消化酶对胰腺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分为水肿型与出血环死型两类。前者较常见,后者虽少见,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25%~40%。

大量饮酒所致的酒精中毒在西方国家中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约占70%,在我国仅次于胆道疾病,占第二位。一般有酒癖史6~8年以上者发病率增加。

酒类饮料中含不同量的酒精,属微毒类食物,烧酒、高粱酒等含酒精40%~60%,黄酒、葡萄酒含10%~15%,啤酒含2%~5%。嗜酒者饮酒后吸收快,尤以空腹摄入大量烈酒后吸收迅速,1.5小时内吸收最高量达90%以上。酒精除直接损害胰腺外,还促使胆汁返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出现充血、出血及坏死等病变这些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在饱餐和大量饮酒后1~2小时突然上腹或左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剧痛,弯腰或起坐前倾可减轻,有的可向左腰或两侧腰背部放射,甚至全腹痛伴触痛。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或黄疸等。出血坏死型可出现休克、心肺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等。

“啤酒肚”能

危及健康

如果说全身肥胖在中年以后出现的概率较高,而腹部肥胖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腹部肥胖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因为很多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不重视腹部肥胖,“啤酒肚”很可能成为影响健康的最危险的杀手之一。腹部肥胖是加速衰老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证明有15种以上导致死亡的疾病与腹部肥胖有直接关系,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死、乳腺癌、肝肾衰竭等。此外,有研究表明,挺着“啤酒肚”的男性得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男性的8倍,得冠心病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得糖尿病的概率是常人的7倍,脑溢血和脑梗死等疾病在有“啤酒肚”男性中也很常见。

要想消除“啤酒肚”,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比如,平时吃饭吃七分饱;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睡前洗个温水澡等。专家还建议,要减掉肚子上的脂肪,最好在加强全身运动的情况下,再加强腹部运动。

酗酒会伤骨

据一项新的报告,酗酒导致的骨质流失常常被人忽视,最近有研究揭示了酒精是如何损害骨质的。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退伍军人管理局医疗中心的丹尼斯·查卡拉卡尔博士在关于细胞、动物和人类研究的一篇评论中,介绍了酗酒是如何导致骨质流失、增加骨折风险和影响骨折后愈合的。

查卡拉卡尔在《酒精中毒临床与试验研究》月刊中撰文指出,主要的问题是酒精抑制了新骨的正常形成。

在整个成人期,骨头有一个“重新塑造”过程,所谓的“破骨细胞”要分解少量的老骨头,而所谓的“造骨细胞”将组成新骨头。在健康年轻成人身上,这一过程通常是平衡的,因此骨头质量保持不变。

然而,据查卡拉卡尔说,太多的酒精似乎会抑制造骨细胞工作,因此酗酒者要不了几年就会开始出现骨质流失。有证据表明,骨质流失的可能性与饮酒量成正比,只是不清楚饮酒的风险临界值是多少。

有证据表明,每日饮酒3杯以上者就有可能出现骨质流失。尽管很多人知道大量饮酒对肝脏不好,然而知道饮酒损害骨头的人却不多。所以骨折病人愈合期间不要喝酒。

酗酒能损害男性生殖能力

印度研究人员发现,因酗酒接受治疗的男性与不喝酒的男性相比,睾丸激素水平较低,精子异常的情况较多,他们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比例高达71%,而不喝酒的人仅为7%。

过去的研究认为,过度饮酒只会对男性的生殖健康造成损害。最新发现,如果丈夫在妻子受孕期间每周喝10杯酒以上,妻子流产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另外目前已经证实,酗酒的男子会出现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症状,如睾丸变小、乳房增大。

新的研究还表明,过度饮酒可能不仅会影响男性的性生活,还会损害其生育能力。这项研究是由印度的一家医疗中心进行的,该项目负责人是K·穆图萨米博士。

研究人员在美国《生育与不孕》医疗月刊上撰文说:“如果男性想要孩子,并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建议他们不要长期饮酒。”这项研究是在66名不吸烟但因酗酒接受治疗的男性和30名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男性中进行的。

总体来说,酗酒的男性精子数量远低于不喝酒的男性,出现异常的精子的数量则要多于不喝酒的男性。研究人员说,过度饮酒会对睾丸产生直接的损害。因为酒精能直接进入睾丸,会影响睾丸激素的产生,并降低精子的质量,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喝酒容易患精神病

由于近年来喝酒的人数和人们喝酒次数的逐渐增多,导致目前酒依赖病人数量明显上升,医院每个病房里都住进了酒依赖引起的精神障碍病人,这类精神病人已占到住院病人总数比例的近10%。

据说,酒依赖、药物依赖、吸毒等活性物质依赖,能引起人的精神障碍,近几年来,医院酒依赖病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酒依赖”目前已被正式列入精神病的一大类别,酗酒使人对酒形成心理及躯体上的依赖,发生人格的改变、思维的紊乱。

有关专家指出,酒依赖问题不可忽视,饮酒者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以防因酒伤体伤神。一旦发现有了酒依赖疾患,最好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喝酒无菜更伤肝

如果适量地喝酒,又有点好菜,心情舒畅,往往会化害为益,得到意外的好处。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参与,故应及时补充。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均可作为佐菜。而咸鱼、香肠、腊肉等食品,因含有色素与亚硝酸盐,与酒精反应不仅会伤害肝脏,而且易造成口腔与食管黏膜的损害,所以,不宜过多作佐菜。

有些人饮酒时只喝酒不吃菜,就会使肝脏遭殃。从保健角度来说,酒的醇度越高,越要吃动物性蛋白质丰富的菜,这也是饮酒的一个窍门。市场上出售的保肝药中就含有蛋氨酸和胆碱成分。而牛肉、烧鸡、鱼以及其他动物食品和大豆制品中,含大量蛋氨酸和胆碱。因此,吃这些食品等于服了保肝药。碱性食物,如醋拌的凉菜及水果等,对保护肝脏也有益。

另外,酒和肉都是酸性食物,喝酒同时吃些呈碱性的食物蔬菜,就可以中和酸性,从而减轻肝脏的负担。在喝酒时多吃鱼、鸡肉、豆腐和豆豉等也有益处。

酒精有利尿作用,能将盐分随尿排出。为补充体内盐分的损失,饮酒后的翌日清晨,最好喝一杯淡盐水。由于酒本身的利尿作用,加之菜肴中的盐分增加了血液浓度,所以酒后易产生渴感。这时一杯接一杯地饮水,对肝脏也不利。最好吃些水果,这样既可中和酸性,水果中的糖分又能促使酒精在体内燃烧,从而减少其对肝脏的毒害。

喝啤酒吃海鲜易患痛风病

近年来,临床发现痛风病人增多,经国家科学部门反复研究证明,有一种痛风病是喝啤酒吃海鲜所引起的。原因是海鲜中含有丰富的核酸,核酸由嘌呤和嘧啶两种单质核苷酸组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嘌呤类物质经分解后形成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当血中的尿酸含量增高时,就会以钠盐的形式聚集在关节和肾脏周围的软组织中。啤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又恰恰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重要催化剂。如果在饮啤酒时进食过多的海鲜食品,就会使血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多,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形成钠盐沉积下来,容易使人出现痛风或尿路结石。

高血压病人要戒酒

在影响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长期过量饮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多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酒能引起高血压,且加重高血压,损害心脑血管。我国1991年在全国30个省市城乡居民中,曾开展了一次饮酒与高血压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饮酒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比不饮酒人群高36%,而且不分男女老幼,其高血压的患病率或者平均血压水平随饮酒剂量的增加而上升。

酒对血压的影响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急性效应指酒后数小时内的影响。一般认为酒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精神放松,可起暂时降低血压的作用,但心跳加快、血搏出量增加,对心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慢性效应即数日后引起血压上升,饮酒越多,血压越高。

饮酒之所以能升高血压,以往认为是因饮酒时多食肉类食物及咸食所致。现在多数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饮酒促进身体多种增高血压的内分泌激素分泌增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儿茶酚胺增多。

人们通常发现,嗜酒者面色红润,腹部脂肪堆积,这就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的缘故。酒精能使机体细胞膜电解质转移异常,如促进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使血压紧张性升高。

防治高血压最好是不饮酒。及时戒酒对降压是很有效的,节制饮酒2~3周后,收缩压就下降,舒张压也呈下降趋势。即使酒精性精神病病人,住院禁酒后血压也下降;出院后,坚持禁酒者血压未见上升,又开始饮酒者血压重新升高。

解酒应该吃些

什么

酒醉以后人们都用醋或浓茶来解,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奏效,最好采取以下方法:

◎白萝卜汁 白萝卜

1千克洗净切碎,榨汁,稍加热后饮10 0毫升,每隔15分钟一次,3次可解酒醉。

◎大白菜心 取大白菜洗净,切成细丝,加入白糖和醋拌匀,腌渍3~5分钟,尽量吃下,很快能解酒醉。

◎芹菜汁 取鲜芹菜洗净,切碎,榨取芹菜汁,每隔5分钟饮100毫升,不仅能解酒醉,且对头痛、脑涨、潮热都有特效。

◎橘皮水 将鲜橘子皮洗净,加水煮沸熬10分钟,加少许精盐,每次饮100毫升,隔5分钟1次,3次便可见效。

◎绿豆汁 取绿豆100克,加适量水熬煮至绿豆软烂,连豆带汤一起饮下,解酒醉有特效。

喝酒选择好下酒菜

喝酒不吃菜或酒菜选择不当,既影响酒兴又碍健康。如何选择要根据个人的口味爱好和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要注意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的合理搭配,既要有肉、蛋、鱼,又要有蔬菜、瓜果。使体内的营养得以补充,又利于体内的酸碱平衡。

酒菜的选择也要根据酒的品种灵活掌握。喝甜酒配甜菜或甜酸口味的菜就比较顺口,如糖醋鱼、糖醋肉段、拌梨丝、拌萝卜丝;喝啤酒配些比较干爽的菜就比较好,如炝干豆腐丝、素鸡、香肠、酱鸡、小肚、花生米;喝白酒配凉拌菜或香浓菜就比较得味,如炒肉拉皮、拌肉丝、拌蜇皮、炒肉青椒丝、酱猪手、手撕狗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