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10987300000012

第12章 囚徒困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3)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他们进行合作,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都选择A的话,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收益4元。若有一个学生选择B的话,那么该学生能获得最大收益4.05元,其余26名学生相对会蒙受一点损失,只能获得3.9元。但随着选择B的学生人数增多,每个人的总体收益会变少。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每个学生都被相互隔离开,不允许讨论,单独做选择。结果全班27名学生都成了囚徒困境中的囚徒,个个精于算计,为了多获得0.05元,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B。

后来教授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以便达成合作。经过数次实验之后,教授发现,同意合作而选择A的学生总数并不固定,从3人到14人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约束性协议的博弈里,只有4个学生愿意选择A。此时,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65.45[2×4+2.15×(27-4)+2×4=65.45]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总收益108(2×27+2×27=108)元减少了42.55(108-65.45=42.55)元。

这个游戏也可以看作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又一典型模式,并且比“囚徒困境”更深刻地揭示了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处于“困境”的他们与“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左右局势,获得集体收益最大时,就只能在困境的局势下想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收益最大。

这个游戏在现实社会中也很有代表性。比如,某村有一块公共草地可供牧人放牧,每个牧民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只知道增加自己养羊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加收入,但并不关心草地的承载极限。于是羊越来越多了,草越来越少了,最后草没了,羊也没了。这是一个带有悲剧性的博弈过程。当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有外界力量对其进行干预,制定相应规则,从而使得草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家得到真正的实惠。

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

联合国一位亲善大使去非洲一个国家,回来后他就宣称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劲的人:海关人员板着一张脸,计程车司机态度恶劣,餐厅侍者傲慢无礼,市民不耐烦而又有敌意。

后来,这位亲善大使无意间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狭隘与偏执者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永远钻不出去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单调的重复。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四周永远是暗箭陷阱。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蝇营狗苟者永远是一惊一乍,提心吊胆。

文章最后用一句话道出了该文主旨:“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看到的永远是你自己的样子。”这位亲善大使若有所思,觉得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等到下次再去那个国家的时候,亲善大使不再以一副冷冰冰的严肃面孔示人了,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结果,他发现,先前那些板着脸的海关人员、计程车司机、餐厅侍者……统统不见了,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微笑,显得分外亲切友善。

亲善大使恍然大悟,纠正别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纠正自己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谁都希望遇到天使般热情善良的人给自己带来幸运和快乐,害怕和冷漠凶恶的人打交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天使和魔鬼同在。那么,我们该怎样使自己多遇天使,少遇魔鬼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这个经验绝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的。

心理学家让两组实验参加者分别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心理学家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

结果,第一组参与者很难与那位女士顺利地交谈下去,而第二组参与者却与那位女士谈得非常投机,通话时间明显比第一组的人要长。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二组参与者把那位女士想象成一个幸运的“天使”,把她看作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并以同样的态度与之交往,而第一组参与者正好相反。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把别人想象成魔鬼,遇到的当然是魔鬼;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么看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看待你。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平衡。

所以,如果你事先对别人有一种消极的看法,那么,这种看法势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来,并或多或少地表现在你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上。而对方觉察到你发出的信息后,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给我们一种启发,如果囚徒困境中的两个犯罪嫌疑人都把对方想象成“天使”,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话,他们就都可以少坐14年牢了。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周围的人与自己相处不融洽,所以就想通过换个工作环境、结交一些新的朋友来改变自己尴尬的境遇。但是他们却很少自我反省:自己人际关系的不顺畅或职场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别人的因素造成的呢?

如果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唯有改变自己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否则,不断变换工作以认识新朋友的做法只能是对生命的浪费,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裨益。这就好比下面这只正在搬家的乌鸦。

一只乌鸦急促而忙碌地在搬家。鸽子疑惑不解地问:“这树林不是你的老家吗?你干吗还要再搬家呢?”乌鸦叹着气说:“在这个树林里,我实在住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鸽子带着同情的口气说:“你唱歌的声音实在聒噪,令人不敢恭维,所以大家才讨厌你的。其实,只要你把声音改变一下,或者闭上嘴巴不再唱歌,在这林子里,你还是可以住下来的。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即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还是会照样讨厌你的。”

一个能够时刻鞭策自己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业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哈里逊是傻小孩吗

囚徒困境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两个当事人不愿意自己吃亏造成的。如果我告诉你们,有些亏我们还是要吃的,你们会不会感到不可思议呢。发生在美国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就是这一说法的最佳注解。

威廉·哈里逊是美国第九届总统。虽然功成名就之后的哈里逊身份高贵,吃喝不愁,但在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哈里逊只是美国贫民窟里的一个傻小子。可能是家庭贫困所致,也可能是自身个性使然,总之,小时候的哈里逊沉默寡言,曾一度被家乡的人们认为是个傻孩子。

为了验证一下哈里逊的心眼是不是和外表一样傻,一个人拿着一枚五美分的硬币和一枚一美元的硬币放在他面前让他挑,说他挑到哪个就送他哪个。哈里逊抬头看了看周围人的眼神,又低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两枚分值不同的硬币,毫不犹豫地伸出右手把那枚五美分的硬币拿了起来。这一举动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哈里逊是傻小孩的论断在当地迅速传开。

虽然哈里逊外表木讷,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件事,毕竟他也不是一个只有一两岁的没有判断力的小娃娃,更不是一个有明显智障行为的弱智儿,而是一个正常上学堂的三年级小学生。为了求证一下“哈里逊是傻小孩”论断的正确性,许多人都饶有兴致地拿着5美分和1美元的硬币让哈里逊当着他们的面挑选,选中哪个就给他哪个。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美分的硬币。

一位好心的老婆婆看他这样可怜,就把他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哈里逊,老师在学校没教过你认识钱币吗?你真的不知道5美分和1美元哪个更值钱吗?”哈里逊的回答大大出乎老婆婆的意外:“当然知道,尊敬的夫人。问题是如果我拿了那枚1美元的硬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让我选了。那样,我连五美分也拿不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某一次局部合作而言,你的策略选择可能是吃亏的,但这些看似吃亏的合作对全局的发展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此说来,这种亏还是值得吃的。正所谓“吃小亏占大便宜嘛”!

心中是否有全局优先的观念,脑中能否分辨出小亏和大亏、明亏和暗亏之间的隐含关系,是我们所有人是否会走向成功的关键。

马可·汉斯是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凭着深厚扎实的基础和出类拔萃的文笔,汉斯一毕业就进入了一家出版社任编辑。专业能力强是汉斯获得老板赏识的一个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当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丛书的出版,每个人都很忙。由于人手不够,编辑在做好自己分内事的同时,被经理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是常有的事。其他编辑人员被派去一两次就怨声连天了,只有汉斯每次都心情愉快地接受所有指派。

包书、送书、售书,汉斯待遍了出版社的所有部门,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混了个脸熟。汉斯踏实做事的风格、笑脸迎人的面孔给每一位接触过他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别人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两年之后,当同事们还在出版社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编辑工作时,汉斯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出版公司,并且做得有声有色,在业界小有名气。

原来,当他在出版社傻呵呵地做着别人认为吃亏的事情时,早已悄悄地把出版社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流程都摸熟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做事能力,扩大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创办自己的出版公司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果吃亏能让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为什么不吃呢?由此看来,“吃亏是福”还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