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977900000045

第45章 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民族作曲家

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被波兰人尊称为“波兰民族作曲家”。

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一个教师家庭。4岁时肖邦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拜捷克音乐家瑞夫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在瑞夫尼的严格训练下,肖邦进步很快,他的音乐才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获得了“莫扎特第二”的美称。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深造。院长埃尔斯纳很欣赏肖邦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决心全力培养他。埃尔斯纳亲自给肖邦上课,为他讲授作曲和音乐理论,这使肖邦获益匪浅。埃尔斯纳还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坚决反对沙皇俄国对波兰的侵略。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青年肖邦,使得肖邦一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成为波兰人民的优秀儿子。

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在维也纳举行了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增广见闻,肖邦决定出国旅行演出。临行前,友人们送给他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提醒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波兰人。

在维也纳,肖邦听到了华沙起义并最终失败的消息。起义之初肖邦创作了《B小调谐谑曲》,表达自己渴求战斗的愿望。起义失败、首都沦陷后,他又写了《C小调练习曲》,体现了波兰人民热爱自由、顽强不屈的精神,被称为《革命练习曲》。

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以钢琴家、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乐坛,直至去世。在巴黎,肖邦结识了法国作家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文艺界的著名人物。与他们交往,丰富了肖邦的创作思想,他们也都非常崇敬、喜爱肖邦的音乐。

身在异乡,肖邦不忘自己是波兰人。他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在祖国的亲人,同时异常痛恨侵略波兰的沙皇俄国。当时波兰在沙俄统治之下,所有居民均属俄国国籍。他在维也纳时便不办理俄国护照的延期手续,后来也一直没有办过。肖邦宁愿当一名没有国籍的波兰流亡者,也不愿与俄国有一点关系。

1837年,沙皇委派驻法大使去找肖邦,企图用“俄皇首席音乐家”的称号收买他。肖邦断然拒绝,表明他的心始终是忠于自己的祖国的。

肖邦经历过几次恋爱,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结识了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开始了交往。乔治·桑比肖邦大六岁,起初肖邦对她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还有些嫌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肖邦消除了对她的偏见,相互萌生了爱慕之情,终于结成了情侣。

和乔治·桑共同生活的十年是肖邦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他的艺术达到高峰的时期。后来,肖邦病倒了。那段时期,乔治·桑对他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的这种爱深深地激发了肖邦的创作欲望,使他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肖邦和乔治·桑分手后,凭借顽强的意志,支撑着病体坚持创作、演出。思乡的情绪一直折磨着他,特别是祖国正面临着异族的统治,这种心理加剧了他的病情。1848年,当听到波兰爆发了革命后,他兴奋异常,感到祖国又有了希望,这种情绪上的过度波动造成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在巴黎逝世。

在巴黎,人们为肖邦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礼,许多著名艺术家、作家都来为他送葬。

在下葬时,人们将他从波兰带来的、近20年来一直放在身边的银杯中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肖邦的心脏被装在匣子里,运回他朝思暮想的祖国。他的这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令人肃然起敬。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以钢琴曲为多。他的作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性,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也因此被誉为爱国的“钢琴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