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977400000015

第15章 孟子:伟大的人本主义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孟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他在母亲仉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他的母亲很懂得教育之道。

早年,他家住在墓地附近,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挖坟掘土,孟母觉得这样不利于孟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但是集市上叫卖声不绝,吸引了年幼的孟子,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每天可以接触到很多读书人——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学习不用功。有一次,孟母织布时,孟子正好放学回来。孟母问他学习怎么样,孟子满不在乎地说:“和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听了这话,孟母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并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时不用功,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深受教育。

在母亲严格的教育下,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以后在思想上和学术上的发展影响很大。

孟子后来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为师。在学习中,孟子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认为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孟子的学说和子思的主张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后人将他们合在一处,称作思孟学派。

孟子为了适应战国形势的需要,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复礼”,就是维护周礼。到孟子生活的时期,周王朝已完全衰落,所以孟子抛弃了维护周礼的一些内容,支持当时已经掌权的地主阶级。

孟子还反对兼并战争,但并不反对统一,他认为统一是使天下安定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孟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上有所进步的体现。不过,孟子认为只有实现仁政,用“仁”

的力量使天下归服才是真正的统一,这是他继承儒家思想的表现。

孟子学成之后,为了宣传儒家学说,他也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去各国游说。

孟子先后游历过齐、宋、滕、鲁、魏等许多国家,晚年做过齐国的卿相。当时齐、魏是大国,对于战国形势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两个国家是他重点游说的对象。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齐威王崇尚武力,对孟子的主张不感兴趣。但为了尊重士人,准备赠送他金子。孟子认为一个君子不能被钱收买,所以坚决不受。

后来齐宣王即位,孟子再次来到齐国,被封为客卿。但孟子的王道仁政对企图争霸天下的齐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齐国直接攻燕,大行暴政,导致孟子对齐国的彻底失望,终于在公元前312年左右离开了齐国。

孟子宣传的爱民的王道仁政,在统治者看来不是当务之急,因此一直未被采纳。

孟子70多岁时,带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回到了家乡。

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孟子和学生们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典籍,同时将自己当年游说时的言论编纂成书,即今存的《孟子》七篇。书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除了仁政学说外,还有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等思想。孟子同时还是一个教育家,特别强调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学要专心有恒,要注重独立思考,教学要循序渐进等许多教与学的原则。

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为人看重,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宋以后,他的著作《孟子》一书却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统治者特别抬高孟子,把他作为儒家“正宗”,奉为“亚圣”,后人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