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10976700000009

第9章 谈《兰亭序》及其临习

(之三)

《兰亭序》帖已不只是书法领域的一篇杰作,而且已成为中国艺术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体现。启功老师说,他“所见得到《兰亭序》不下百数十种”,“世传《兰亭帖》摹本刻本,多如牛毛……”,董其昌更有“数百本”之说。论及《兰亭序》的专著在宋有桑(世昌)、俞(松)之考,在清有翁(方纲)、吴(高增)之论。1965年又在全国开展了以郭沫若和高二适为代表的“兰亭之辩”,从而使已经具有崇高地位的《兰亭序》,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千百年来,在《兰亭序》的殿堂之下,濯出了无数的书法大师,临写圣手在唐有虞、欧、禇,元有赵孟頫、俞和,明有文徵明、董其昌,摹写先师有冯承素、禇遂良,以及定武石刻,尚有《怀仁集王字兰亭序》者。得教于兰亭的人,何止千百数。在茫茫的兰亭海洋里遨游的书家,虽然都有收益,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视角,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汲取着兰亭的丰腴营养;更有甚者,人各有异,情自相别,领会兰亭,各得其所,在下不以前贤为羁,不以后人为虑,写出自己所得,求教于方家道友。

羲之云:“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其“意”所指者何?在下以为有二:一则指对“写字”的用笔、结构上事前胸有成竹;二则是指事前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对《兰亭序》的美学审视,要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和其他人的书法中区别出来。《兰亭序》是书圣在创作灵感达到巅峰时的作品,所以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其特征是雍容华贵、流畅明快、亮丽趣媚,即刘宋虞和所谓之“古质而今妍”中“妍”之所现。这当然与现代人的审美特征较为接近,但不尽相同,因为在东晋与现代之间尚有一个以雄强、丰腴为审美特征的盛唐时期。所以在引笔落字时,既要和《集王书圣教序》予以区别,也要与《祭侄文稿》、《兰亭诗》(包括柳、陆之书)相区别。兰亭字的结构除有“长脖子”的特征(这是王字常有的)外,大多数是匀称,取形以方为主,横、竖、平折常以“直”笔为特点,甚或有撇亦取“直”势,这种用笔效果就表现出健美、明朗的性格。捺的特点是在捺的中部常向上弯,如“又、及、放、足”等,也就是说一波三折在捺笔上经常使用。

兰亭全篇以露锋用笔为主,极少藏锋,最具代表的是“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的两个“一”字,落笔以后边走笔边加重,露锋尽现!其实,点、画、撇、捺都有“直”、“率”的特点,如果和《祭侄文稿》、《感诏帖》相比,露锋特点更为突出,这个特点是习写兰亭的重点之一,一定要掌握。

在章法方面,应注重结构的韵律。兰亭章法韵律极强,用笔轻重相间,张弛适度,急缓有节,视觉上感到一种节奏美,如“少长咸集”一词,“少”、“咸”二字笔重,其中间的“长”字笔轻;“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相与”、“一世”二词笔重,其间的“俯仰”一词笔轻,都是节奏美的体现,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画之间或字与字之间的引带、游丝在兰亭中较为常见,特别是《神龙兰亭》,此乃《神龙本》与其他版本兰亭的重要区别,正因为如此,《神龙本》的字显得生气蓬勃,常为临习者所爱,临习时要注意这种用笔。但有些临习者强效西施,故作笔态,此大可不必,只是在习字时注意这种特征即可。

用墨和用纸:写兰亭用墨太浓为一大忌,浓则滞,滞则涩,此与兰亭相悖,应采用较稀的墨,掌握既黑又不涩的程度。王羲之写兰亭的墨是研的,现在人大部分用墨汁,多数墨汁较浓,应适度加水。水加多少为宜?要视所用纸的情况。因为即使同是生宣差别亦甚大,“单料棉料”和“双料净皮”用墨要求各有不同,只有平日学会处理二者矛盾,才不致在众目之下失度。

用笔:王羲之写兰亭用的是上等狼毫,这从字里行间可以断定。据考,东晋尚无羊毫,但王羲之乃是唯狼毫是用的,现在硬毫未必都是黄鼠狼的毛,但写兰亭不能凑合,而且不能用“将军肚”的狼毫笔,应用从笔头的根部到笔锋逐渐均匀地减细、看去较为窈窕的那种笔头。停笔时应加水养之。

此前曾在《书法导报》上发表过小文《谈〈集王书圣教序〉的临习》和一幅书作,《集王书圣教序》和《兰亭序》虽然都是王羲之的作品,但二者有所不同,有所相同,尽在各自领悟之中。以上所述不知当否,愿与道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