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10976700000007

第7章 临帖与审美

(之一)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怎样临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下纷纭,无非“点、画、撇、捺、间架结构”之属,当然这是必要的,但这只是临帖学习中的一部分。本人以为,还有另外许多工作要做。概括起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对所临碑帖的美学特征加以理解,提高、纯化个人的审美意识,增强对碑帖的鉴赏能力。通过临帖,缩小自己的审美观念与碑帖的美学特征之间的差距。

书法的写作过程,是受大脑支配的,字的风格是由审美情趣(或审美意识)决定的,为什么男人的字“雄”,而女人的字“柔”?这是由于男女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不同的缘故,尽管临帖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客观规律。

羲之云,“意在笔先”,就是要求临帖者要遵守这个客观规律。但这句话被一般人理解为“如何用笔和结字”应在落笔之前。对此,鄙人不以为然,审美定势(审美知识的长期积累,在一个人思想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应作为落笔之前的第一位的“意”,其次才是“如何用笔和结字的‘意’”。按照唯物认识论的观点,审美意识活动是大脑的属性,外界各种美的事物,山川之雄峻、捐躯之悲壮、星辰之迷离、小流之温柔等对大脑的反复刺激,并经过大脑的整理分析之后,在审美观念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识别体系和衡量标准,这种“体系”、“标准”在临帖时就表现出来,它控制着用笔轻重、顿挫节律、行笔方向、点画配置等,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字。所以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这些思维形式都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是临好帖的内在决定因素。对初学书法的青年人来讲,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努力在审美意识方面尽量贴合碑帖的特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帖效果;对待儿童,辅导老师应在为其选帖时审情度势,从其审美特征出发,因材施教,适可选帖。

审美意识和世界观一样,是人人都有的,当然深度不同,类别各异,而且在随时不断地变化。

审美意识的训练是临帖的重点项目,这不是“唯我是美”。如前所述,审美意识来源于外界美的事物,是客观事物在大脑思维活动中的反映,从而才逐渐形成“审美定势”。而这个“定势”仍在随着外界新的事物的不断刺激而深化、而提高。

临帖不是整天钻在写字圈子里,而要对书法以外的诸如美术、音乐、文学、雕塑等,特别是造型艺术门类有所涉猎。所谓涉猎,不是都要成为这方面的什么“家”,而是要求“懂一些”,会欣赏,能作出几点评论。当然如果能操作一点更好。要求旁有涉猎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艺术门类对自己的磨炼,达到审美意识的纯化,审美情趣的升华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临帖的尽快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了解各种碑帖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样在临帖时就不会在战略上犯大的错误。书法艺术的内容浩如沙瀚,深似大海,风格流派数不胜数,要一一熟知是难以所为,但对行、楷、隶、篆、草的主要代表碑帖要知道,主要代表人物要了解,要了解他们的基本特点,至少要了解“雄”和“秀”这两个主要大体系的特点。这两个大派别不是包罗一切的,但是是主要的。

在辨别碑帖风格和自己风格这个问题上,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可能比较容易,但对初临碑帖的人可能比较困难,这时不妨请别人来为自己指点一下,当然要请有经验的人;即使是有较深修养的书法家,也存在继续提高的问题,如何使自己进入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样需要继续的锻炼。

第三,要把好“选帖”关。如果碑帖选对了,临起来就会如饮甘露、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如果选错了,写起来就有隔靴搔痒、如背负芒的感觉,最后是事倍功半,甚至遗留下难以治愈的不良习气。所谓“选错”和“选对”,主要指所选碑帖的美学特征是否符合临帖者的审美特征。

选帖有几种方法:一是把自己写的字和多种相关的碑帖对比,看接近哪一种碑帖就选哪一种。第二个方法是请别人为自己选,请的人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这个方法是最好的,关键是要请好人。第三个方法是自己拿不准时,先试写几种碑帖,可以多试几种,哪种顺手就选哪种。第四个方法是个参考性的,是因为有时选不准,经常见到一些初临碑帖的书法爱好者,由于没有辨别各种碑帖艺术特征的能力,而把一些和自己审美特征不一致的碑帖作为临习范本,造成损失。

现在在社会上有许多书法爱好者,饥不择食,在书摊上随便买一个“名家”写的本子,拿来就临,这是绝对不好的。其结果是耽误了时间,走入了歧途。临帖还是选先贤的碑帖可靠,而且要选有名的碑帖(因为前人碑帖中也有不规范的),这种碑帖是经过千百年的艺术活动考验的,曾培养出了无数的书法大家。名碑帖的艺术功底深厚,是中国书艺内涵精华的集中体现,临写起来有百写不厌的感觉;现代人的字除于右任、沈尹默、邓散木等少数大家外,可作为范本的凤毛麟角;另外也不能临计算机字库上的字,现代字有“流气”,计算机的字有“匠气”,上述这些问题,在我们选帖时要竭力避免。

第四,对临帖起着相辅相成作用的一些学习方法应予特别注意。一个是请有真才实学的书法家讲帖、讲审美知识。前面写到,最好不要临现代人的字,但不是忽视向现代书法家的学习,因为现代书法家的审美意识具有现代美学的特征,这些特征的主要方面是明快、简练、流妍、舒畅等,这正是我们初临碑帖的人所需要的;再一个方面就是要临一帖、涉他帖。我是临《集王圣教序》和《集王吴文碑》(亦称《兴福寺半截碑》)的,但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帖都特别喜欢,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习书领域,全面吸收书法艺术的营养;再一个就是要把读帖、背帖和临帖结合起来。读帖、背帖和临帖一样重要,同样是审美意识的锻炼过程。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通过“修炼”获得的,不是通过“计算机”(逻辑思维)计算的。对一些有职在身而临帖的同志来说,读帖和背帖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再一个就是现在书展很多,应尽量多去参观。

第五,学一点书法史,看一点书法美学方面的书,对提高临帖水平大有好处。

第六,书写工具。笔、墨、纸不能随便滥用,因为不同艺术风格的字对其要求不同。笔有硬(狼)毫、软(羊)毫、兼毫(狼羊合毫)之分。写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瘦金体的字和甲骨文要用硬毫,写颜真卿的字和大篆要用软毫,写柳公权、董其昌、王铎的字要用兼毫;写张旭、怀素的字要用长毫,写行、楷要用中长毫。用墨亦有区别,写楷书、大篆的墨要浓,以致滴在纸上如漆不浸,相反,写行、草要稍淡,滴在纸上可以较慢地浸开。笔毫所含墨的“饱和度”要适当,无论楷、行,以不使写第一个字时笔画间隙被浸没为度。市面上墨汁种类繁多,应予了解,北京“一得阁”写楷书尚嫌墨淡,而西安华山写行、草确以适中。纸的种类多样,质地不一,楷书、大篆用生、熟宣均可,而行、草只能用生宣,生宣又有薄厚之分,临帖时要逐渐掌握。

第七,技巧。所谓“技巧”二字未必合适,姑且入乡随俗。前面讲了六条,不是轻视书写技巧的锻炼,恰恰相反,临帖书写是习书的重要途径,是从事书法艺术工作的先奏。关于点、画、撇、捺、间架结构、章法等这些内容以前许多书籍上都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技巧训练是写好字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要长期坚持,苦练苦修。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写字技巧的提高如同一车之二轮,缺一不可。一些美学家的字算不上优秀,说明他在技巧上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相反,一些人的字写得尚可,但自己不知其何以,说明他的书法美学知识之缺乏,他写字是带有感性特征,这种字常是内涵欠缺而且难以再提高。所以审美意识决定书法风格,书写实践丰富审美意识。

以上七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临帖习字不可舍此求彼。在具体临帖过程中,不可把审美意识和临帖绝对分开,而是在临写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体会美之所存、妙之所在。在临帖以外,观察大千世界,寻找美的寓所,同时学习一些美学知识。

前面谈到要选古代名帖的看法,这就引出一个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上的“流行书风”、“现代派”、“学院书法”、“智性书法”等问题,本人以为不能远离或排斥他们,更不能挥大棒,而要接近他们,去了解,去研究他们。须知这是一种“现代意识流”在书法领域里的表现,它也同时冲击着美术、音乐、文学各个艺术领域,而且一时不能平息。既然是现实存在,就有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近20年来,国内兴起了历史上少有的书法热潮,在这个热潮中,各现代流派做了许多工作,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至于历史评价,留待历史去作。

在临帖问题上,要克服急躁情绪,书法艺术是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考验你,同时也要克服朝颜暮柳的习气,需要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