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张葆荣书画论文选集
10976700000003

第3章 作者说明

本书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对古代书画论述的理解和认识;二、书画以及涉及书画的审美观念;三、书法创作中的技巧以及笔、墨、纸等工具的运用及对书写技巧的影响;四、其他,如涉及思维领域的“灵感”等。

古代书论,浩如烟海,其中既有艺术的珍珠,又有岸边的沙砾,更有危险的芒刺,需要的是用现代的观念加以认识、整理、辨别、区分。滤别出有进化、有生命的东西为我所用,摈弃无用的繁缛观念,批判错误的事件与观点,纠正视听。在清理过程中,本人尽力尊重事件发生和观点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尽量利用现代科技和理念成果,即使这样的努力,也不易保证这些文章看法的正确。书法真是艺术。

在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思维等)部分,本人以为“审美意识”不只是书画艺术的核心,也是其他艺术诸如文学、美术、雕塑、音乐、戏曲、建筑等的核心。因为艺术是由人发掘创造出来的,而从事艺术活动的特点是使用思维,艺术的创造性作用正是从这里出发的,但这不能说思维可以创造艺术和科学,而是说思维在艺术和科学发展中具有创造性“作用”,也不是说思维是艺术的源泉,而是说思维在对源泉的发掘和发展过程中有“创造性作用”。艺术的源泉和科学的根基仍是客观世界。

当前在艺术界正刮着“现代风”,书法“以丑为美”,歌唱以嘶哑为尚,文学以“反传统”为荣,有人在书法国际会议上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得也不怎么样!”甚至在文艺界有人批判鲁迅、郭沫若、巴金……对于这股风,本人不敢苟同。不是说前人十全十美,而是说我们的知识、智慧总是踏着前人的足迹而来的,这总是事实吧!前人总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补充、改进,不是“把澡水连儿童一齐扔掉”,不能把“继承传统”只停留在口头上当做招牌,而应贯彻在艺术的创作和评论的实践中。坚持传统,立在其中。不愁没有新的创造。

我们也不能远离现代风,要深入了解它、研究它,正视它存在的现实,了解发生的根源。像这样类似“现代风”的现象,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我相信,时间会作出判断。

引用外国美学理论来赏读中国书画及整理书画著作,这是正常的。它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中华艺术。但不能作为评价中国书画的理论根据,更不能作为标准,不能说“王铎(孟津人,1592-1652)的字好,是因为日本人都说好!”中国的某画家到法国向毕加索学习画画时,比加索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中国有足够的艺术让你学!费正清也说,“中国是一个不同的生命,只能从其内部了解”。又说“中国是通过内向爆炸而发展,西方是通过外向爆炸而发展……”。

同时,我们也不能拘泥于古,古人不是神,在学术上是有“不现代化”之处,这不妨碍我们对他们优秀思想的继承。

几十年来,我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字画艺术探索之中,这本书是探索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以及持有的观点,不到之处,请同仁指正。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何西来教授、西北大学李志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钟明善教授给予的指点,深致谢意!在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张文锦先生的鼎力支持;对在写作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各位友人表示感谢!

二〇〇九年元月于西安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