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轻武器发展史
10975200000006

第6章 火铳的出现及其两极分化——枪与炮分离发展

13世纪中叶,元王朝建立后,因战争需要,对军器制造十分重视。他们根据突火枪身管强度小、影响火器威力的情况,很快制造出了金属制的火铳,明显提高了射程和威力。

从出土的实物看,元代金属火铳明显地是对突火枪的继承和发展:在基本构造上,元火铳分为尾銎、药室和铳膛三个部分,这与突火枪的尾端、装药部和安放子窠的枪膛部基本雷同;在操作方式上,二者的尾部都可安装手柄,便于发射者操作;在作用原理上,二者都是通过点燃药膛中通出的火捻引燃火药,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将弹丸射出。所不同的是:元代火铳是使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造的,能够承受较大膛压,因而不但射程和使用寿命明显提高,而且便于按照统一的规格组织大量制造,且因其内壁较为光滑,更易装填和使用。这与突火枪竹制枪筒容易损坏、选材和制造难以统一规格、射程和杀伤力较小、使用不方便相比,显然有了明显进步,因此大受欢迎,迅速推广,经不断改进,称雄战场数百年。

由于使用目的不同,元代火铳在大小和形制上出现了轻重两极分化:单兵近距离使用的火铳,往往小巧玲珑,通常其筒长300毫米左右,口径30毫米左右,重量不超过10千克,成为现代枪械的鼻祖;而由多人操作使用,主要用于攻城、野战、水战的火铳则越造越大,其口径往往在100毫米以上,一般重数十斤至数百斤,有的重逾千斤,成为现代火炮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