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轻武器发展史
10975200000017

第17章 相关人物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少年时就在多方面显示出过人才能,青年时接受多方面严格训练,不仅有绘画和雕塑,而且包括机械制造技术。曾设计燧发枪的发火装置,画有结构图,被认为是早期燧发枪发火原理的创立者之一。

谢·戴·皮塞居(17世纪前后在世),17世纪法国军官,刺刀的发明者。1640年,皮塞居率领士兵在濒临大西洋比斯开湾的巴荣纳城作战,一次战斗中,使用燧发枪的火枪兵由于来不及再次装弹,就捡起折断的长矛头塞进燧发枪的枪口,与长矛兵一起与敌进行白刃搏斗。皮塞居认为,应该为火枪兵研制一种既可射击,又能像长矛一样与敌搏斗的兵器,于是,在他的组织下创制出第一支可插入滑膛枪口使用的刺刀。刺刀的发明,对于使用长矛的冷兵器手从军队中彻底消失,并使战争完全进入火器时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赵世桢(1552-1611),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中国明代杰出火器研制家。他本是文官,但因当时倭寇屡犯,极大激发了他爱国尚武热情,遂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军事技术研究,甚至为此耗尽家资。他遍访抗倭名将,广泛了解外国先进火器知识,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如著《用兵八害》,陈述火器优点;著《神器谱》和《续神器谱》,详细介绍中外各种枪械的性能、制造及使用方法等等。他还亲自发明和改进了一些火器。如创制了“掣电铳”、“迅雷铳”,提高了当时火器的射速;发明了“火箭溜”,提高了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和命中率等,在中国火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戚继光(1528-1587),字之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武将世家。他组建“戚家军”,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即当时日本浪人等组成的海盗军队对我国东南沿海窜犯之患),后调任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军事,主持兴建了现在仍存的山海关以内北方明长城。戚继光在常年的战争实践中,总结了运用冷兵器与火器协调作战的战术,创造了鸳鸯阵、三才阵等阵法,成为冷兵器与火器混用时期颇有建树的名将。

戴梓(1649-1726),字文开,号耕烟,浙江杭州人,中国清代杰出的火器制造家,曾制造连珠火铳、“子母炮”和“蟠肠鸟枪”。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随康亲王杰书赴闽征耿精忠,曾向康亲王进献“连珠火铳法”,因此升为监军道,并受到康熙帝亲自接见,授翰林院待讲。后奉康熙帝命令,成功地仿制了西洋人贡献的“蟠肠鸟枪”,并监制“子母炮”。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此炮“三炮堕其营”,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他研制的连珠火铳,铳柄是弹匣,内可贮28发弹丸,铳机有两个,转动一机,弹药自落膛中,再用另一机击发,射程可达百步以外,是一种可以连续装填和发射的燧发枪,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后装线膛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