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大事记
10974100000005

第5章 东汉

25年(东汉建武元年)

窦融据河西,行五郡大将军事,辛彤为敦煌太守。(《后汉书·窦融传》)

46年(建武二十二年)

十月,“诏罢诸边郡亭候卒”。敦煌郡所属四部都尉当罢于是年。(《后汉书·光武帝纪》)

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愿得都护,朝廷还其侍子。会莎车王贤自负矢强,欲并兼西域,攻击诸国,诸国侍子乃留敦煌,诸国乃与敦煌太守裴遵檄,愿留侍子于敦煌,裴遵以状闻,天子许之。(《后汉书·西域莎车传》)

51年(建武二十七年)

“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后汉书·臧宫传赞》)

敦煌西北之玉门关当废于是年。

74年(永平十七年)

秋八月丙寅,令武威、酒泉、敦煌及张掖属国系囚右趾己下任兵者,皆一切勿治其罪,诣军营。

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入车师。初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五船道自此打通。约在本年于冥安县西北新建玉门关。(《后汉书·明帝纪》)

76年(建初元年)

正月,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击车师,匈奴遁。三月,耿恭等从车师还敦煌。(《资治通鉴》卷四十五、《后汉书·章帝纪》)

91年(永元三年)

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后汉书·西域传》)

102年(永元十四年)

八月西域都护班超人玉门关还至洛阳。(《后汉书·班超传》)

107年(永初元年)

西域反叛,以勇(班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后汉书·班超传》)

108年(永初二年)

春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还至敦煌。(《后汉书·梁懂传》)

119年(元初六年)

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部营兵三百人,敦煌太守曹宗遣索班行长史,将千余人屯伊吾,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来降。翌年被后部王军就(军就,名也)攻没索班及部众。(《后汉书·西域传》)

123年(延光二年)

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西域三策(《通鉴》卷五十)以为敦煌宜置校尉,帝纳之。(《后汉书·西域传》)

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后汉书·班超传》)

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通三绝。(《后汉书·西域传》)

125年(延光四年)

秋,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后汉书·班超传》)

127年(永建二年)

班勇上请攻焉耆元孟,于是遣敦煌太守张朗将河西四郡兵三千人配勇。因发诸国兵四万余人,分骑为两道击之。元孟俱诛,逆遣使乞降,张朗径入焉耆受降而还。(《后汉书·班超传》)

129年(永建四年)

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乃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救之。(《后汉书·西域传》)

137年(永和二年)

北匈奴呼衍王侵车师后部,敦煌太守裴岑发郡兵三千北出救之,勒石纪事。(《裴岑碑》)

151年(元嘉元年)

北匈奴呼衍王将三千余骑寇伊吾,遣敦煌太守马达将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救之,出塞至蒲类海,呼衍王闻而引去,汉军无功而还。(《后汉书·西域传》)

自是以后,北匈奴不见于中国史。

153年(永兴元年)

敦煌太守宋亮,立车师后部故王质子卑君为王。(《后汉书·西域传》)

170年(建宁三年)

凉州刺史孟佗遣从事任涉将敦煌兵五百人,与戊己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引去。(《后汉书·西域传》)

185年(中平二年)

邰阳县掾王敞等,为邰阳令敦煌人曹全刊碑颂绩。(《曹全碑》)

192年(初平三年)

敦煌大书法家“草圣”张芝卒。(《后汉书·张奂传》)

216年(建安二十一年)

酒泉黄华攻破效谷城,此城遂即废坏。唐代犹存北垣颓基数十步。(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