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10973100000022

第22章 打开宏观经济之门(2)

邻村的人知道了,他们也凑钱来给阿丹。看着这些热心人络绎不绝的来到自己家,阿丹终于改变了决定,下决心好好读书。开学的前两天,当阿丹收拾好东西,准备休息的时候,忽然看到那个厚厚的账本,她打开本子,字歪歪扭扭的,是父亲的笔迹。上面写着,村南大龙家:65块钱;村东老王家:32块钱,村北头小虎家:8块钱……账本很厚,翻到最后一页,写着一个总数,是8698块钱。

放下账本,阿丹已是泣不成声,她知道这笔账对她们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这个窟窿迟早要补完。以前总是在政治课本上看到“财政赤字”这个名词,是说政府说国家的,想不到为了她的学业,她们家也出现了这么大的赤字。

的确如阿丹所说,财政赤字通常是针对政府或某个国家来说的。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财政赤字可以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衡量财政政策状况。

老百姓总觉得财政赤字就是国家预借的债务。对于居家过日子来说,只要过得去,谁家也不愿借钱,但对于国家来说却不尽然。财政赤字可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从而给该国家创造财富,并能增强综合国力。所以国家出现了适度的财政赤字并不一定是坏事,老百姓也不必如何如何紧张。出现财政赤字对于一些经济大国来说是常有的事儿。

比如美国,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威廉·克莱恩指出,美国从1970年代的最大债权国到200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有人评论,美国的收支不平衡将会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风险。

财政赤字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政府有意安排;二是并非有意安排,国家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

在市场经济下,财政赤字的出现和市场供需状况有关,比如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了废品,如果很多商品都处于这种状况下,经济危机就要爆发。

既然一定货币代表一定的实物产品。那么有多少东西就该有多少钱。要增强人们的购买力就需要有足够的钱,因此银行降息了,贷款利率也降低了,这样人们的购买力就大了,市场也就活起来了,但是这些钱从哪里来呢,按照年度预算,银行没有那么多钱可以发放贷款,此时就出现了财政赤字。这样,财政赤字就防止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严重破坏,使经济形势转危为安。

财政赤字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财政赤字变化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应而自动地产生的。

比如,受经济危机影响,很多公司采取给员工降薪的方法自保,人们收入减少了,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很多公司处于勉强支撑或亏损状况,致使公司盈利减少,国家税收也就减少了。

不仅如此,经济危机时,失业现象严重,国家必须用部分财政支出来增加失业生活保障支出,同时,政府对社会救济投入加大,因此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就出现了。

另外,财政赤字受政府部门政策影响,如果税收和支出的法律改变了,也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财政赤字不是不可弥补的,动用历年结余可以弥补过大的财政赤字;提高税收也可以弥补财政赤字过大化,但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很多企业处于自保状态,不适合提高税收;依靠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在很多时候,政府会通过发行公债的方法限制财政赤字的增加。

在经济发展周期中,财政赤字不可避免,也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但长期来说,财政赤字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容易形成泡沫经济。

余则成敢赌一百万——通货膨胀

在年度大片《潜伏》中有这样一幅画面:保密局天津吴站长、保卫科科长李涯以及副站长余则成在站长办公室讨论一件事情,因为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余则成跟吴站长和李涯打赌,说自己赌一百万。

余则成是中共的地下人员,他明知道自己会输,打赌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另外两位同事的信任。这时候看电视的李阿姨终于沉不住气了,她指着电视对我们说:“你看看这个余则成,真是太傻了,明知道自己会输还下那么大的赌注,一百万,一套很不错的房子啊,真是的。”

我赶紧解释,“其实一百万在当时也买不了什么的,那个时候钱不值钱。”李阿姨一听就不高兴了“钱不值钱,什么值钱,我现在要有一百万就什么也不用愁了。”

我赶紧说:“那是,现在的一百万,跟当时可大不一样。”细心的朋友在这部片子后面的情节中还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书店掌柜罗老板借口逃债秘密转移时,李涯问房东他欠你多少钱,房东回答一两百万时,李涯表现出极度的懊恼和怀疑,“就几个烧饼钱也值得逃债?”

通过这个情节我们就知道一百万在当时的购买力了吧。余则成下的一百万赌注,要是按当时的购买力放到今天,连小半个厨房也买不了,更别提什么房子了。当时国民政府摇摇欲坠,市场混乱,那是一种通货膨胀的现象。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就是说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如果是金银作为货币的条件绝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因为金银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的流通量和市场的商品量是相等的,不会像纸币那样贬值。而市面上以纸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它的直接反映是物价持续上涨。

比如国民政府时期,某大学教授起大早排队卖烧饼,40块钱一个,但队伍太长他还有事儿不能多等就离开了,下午他的学生来替他排队时,烧饼已经涨到89块钱一个了,学生无奈只好继续排着,终于排到自己时,烧饼已经涨价到120块钱一个,学生带来的一百块钱,只够买多半个烧饼了,无奈只好回去拿钱。

通货膨涨的产生与市场供需有关。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也就是市场表现为供不应求,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但从总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当产品到达销售市场时,价格必然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分为不同幅度,其幅度不同对经济的影响也就不同。当通货膨胀处于温和或爬行状态时,其膨胀幅度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经济学家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因为物价提高了一些,商家的盈利就适量增加了,这样可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而且,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比如棉布由2.8元一尺涨价为3.0元一尺,仍然在消费者接受的范围之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会因此而拒绝销售棉布。而棉布生产厂家却会因此适量扩大生产。

当膨胀幅度超过10%时,称为飞奔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当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社会经济产生动荡,人们对货币信心不足。此时通货膨胀的影响开始蔓延,危险的信号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