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位世界杰出的军事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10967200000021

第21章 曹操:统一北方的乱世豪杰

曹操(公元155-220年),中国古代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汉相曹参之后,祖父曹腾是宦官,父曹嵩是曹腾之养子,官至太尉。曹操青年时入仕途,就不避豪强,敢于坚持和实行自己的主张。刚满20岁时,由人推举做了洛阳北部尉,公元185年被提升为济南相,不久即去职回家。公元189年董卓为乱,进攻洛阳,废立皇帝,杀戮人民,各地世族豪强纷纷起义,拥兵自立。这年12月,曹操在陈留招募义兵。而后取得兖州,建立了军事根据地;改编青州军30多万人,发展成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时曹操采纳了兖州治中从事毛“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的建议,用以作为消灭豪强割据势力的战略方针。为实现这一方针,曹操于公元196年把汉献帝接出洛阳,迎到许昌建都,改国号建安,开始了“名正言顺”地同豪强割据势力的斗争,先后打败了杨奉、张绣、刘表等割据中原的封建军阀,接着,就开始了打击最大豪强割据势力,取得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

公元198年秋,曹操平定吕布,夺取徐州,建安四年(199年)三月挥师进临黄河,亲自率兵出守官渡(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与袁绍隔水相望。这时,袁绍拥有精兵10万,战马万匹,曹操则仅有34万人,力量对比是袁强曹弱。大战先在白马、延津展开,骄横的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损失了大将颜良;又由于大军贸然南渡,中了曹操投下的埋伏,大将文丑被斩。曹操亲临指挥,以寡敌众,大获全胜,士气大振,为官渡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建安五年(200年)四月,曹操坚守官渡,这时基本军事形势仍然是袁绍兵多、粮足,曹操兵少粮缺。曹操同他的谋士认真研究了对策,听取了“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的意见,两次袭击和焚烧了袁绍的军粮军草,捣毁了袁绍的后方基地乌巢。袁绍部队的军心大乱,曹操乘势亲自领兵全线出击,袁军败溃,袁绍只领800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主力全部被歼。官渡大战的结果,使黄河南北的豪强割据势力被打垮或被削弱了,在中国的北方出现了统一和较为安定的局面。

但是,曹操不满足于北方与南方的分裂状态,决心伺机进军南方,完成统一大业。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先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打败了同刘表联合抗曹的刘备,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接着,顺江东下,追击刘备,进抵巴丘,直接面对雄踞江南的孙权集团,揭开了一场新的大战役——赤壁之战。由于曹操几年来连打胜仗,每攻必克,产生了骄傲情绪,不能正确分析客观形势,在战略战术上犯了大错误,孙、刘联军利用曹操思想上的麻痹疏忽和战术上的错误,使用诈降计谋,火烧战船,使曹军大败,损失严重,不得不撤回谯郡。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深刻认识到,要统一南方,实现全国的统一,首先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巩固的后方。于是他在北方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以法治军,积极地为统一全国进行准备。他坚持实行有利于生产的屯田制,命令各地官员,大力兴修水利,搞好屯田。他坚持实行用人惟贤的正确方针。曾多次下令求贤,因此,许多虽然出身微贱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如郭嘉、张辽、徐晃、庞德、于禁等,都被曹操提拔重用。他坚持以法治军,以法治国。

曹操喜读兵书,重视研究军事。他亲自整理了《孙子兵法》一书,并为之作序。他的诗赋等著作,在文学史上是“开一代之风”的。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在南征关羽的回师途中,一病不起,死于洛阳。

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文学家,人称“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