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10965500000171

第171章 中美不同的幸福观

40年前初抵美国,每见老人孤独地坐在公园长凳上读报或喂鸽子,心中总觉得他们好可怜。和老人聊天时,他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掏出孙子孙女的照片向我们炫耀,义很兴奋地说圣诞节时儿子来看望他,带他去了豪华大餐厅享受了丰盛的晚餐,但听后总让我有种可怜的感觉。

做学生时,有次在一位中国教授家聚餐,他那位独子要去哈佛念大学,临别时妈妈恋恋不舍地对儿子说,没有他今后真不知该如何生活下去。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儿子很理性地劝告他妈:“你要学着去适应。”当时,我们那群刚来美国的年轻人听后总觉得不是滋味,认为做儿子的不该讲出这种缺乏感情的话语,应该噙着眼泪说:“我也舍不得离开妈。”

几十年来,南于对美国社会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我现在知道美国老人并不如我当年想象的那样可怜,他们确实寂寞,但是生活得很有尊严,心情也十分愉快,比在美国的中国老人潇洒坦然。

美国人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坚强的个人意识,不爱依赖长者,成年后就搬出家庭独立生活,不依靠父母;做父母的到子女成年离家后,就都松了口气,也不去麻烦子女。如果子女住家在附近,互相就有来往,但做父母的不会指使或干预子女生活;子女如住外地,平时电话联络问候,逢年过节互相看望。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和“相敬如宾”的亲情,能给双方一个很大的自我空间。

等到父母年迈体力不再,有心无力维护整幢房子时,他们通常就会搬到公寓去居住,自己照顾自己,和同龄老人交往结伴,欢度他们的金色晚年。当其中一位不幸先走一步,留下的一位就会寂寞孤单,但只要他们的健康许可,老人大都宁愿独居,拒绝搬去儿女家。

老人不愿丧失自主和自由的权利,不愿意生活起居顺应儿女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成年子女是主人,自己永远是增加麻烦的客人,不宜喧宾夺主。

如果行动不便,子女或社会福利人员会定期接他们去购物,医护人员定期登门检查身体,老人并不觉得自己可怜,不会自怨自艾,只会觉得不方便和寂寞而已。等到老人行动太不方便,或神志已不够清醒时,那就是搬进老人院的时候,生活由专人照顾伺候。

初来美国时,常觉得美国老人与成年子女之间关系太过疏远,更谈不上孝道。家庭聚会场合,年轻小辈和老年人常常分坐两边,甚少交谈,不似中国人会教训子女向长辈请安问好,或在长辈面前撒娇奉承、取悦长辈。中国老人要求年轻人孝敬,美国人不服老的性格则不愿意接受年轻人的帮助。

近年来大批中国青年移居海外,就学创业,留下二老孤零零地在家乡守住老屋。子女学业完成,成家立业,购房生子,经济稳定后就开始想到将父母接来美国玩或同住。在双薪家庭里如果有稚龄幼子,更希望能接母亲来帮忙照顾,但结果往往会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父母不习惯异国生活,子女上班后留下二老或老妈一人照顾孩子,电视看不懂,同邻居们言语不通,无法开车,日久天长,就会闹情绪,怨恨子女们把她当佣人看待。做儿女的只能周末带二老去购物散心,或者请客吃饭,邀请“麻将搭子”来家陪二老消遣。

很多父亲因为忍受不了美国的寂寞辛苦,如果老家还有根的就趁时归去,可怜的是那些根已断,欲归无路者,只得留在美国过着寂寞又辛苦的日子。有些父母虽是有家可归,但当年出国依亲时的风光曾经羡煞了多少亲戚邻友,不容于儿媳的事绝不能张扬出去,所以再痛苦也不能回国让他们嘲笑。

在美国,这种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外表看似和睦宁祥,但是温馨愉快的背后,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关起门来常是怨气冲天,媳妇与婆婆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尤其是喝过洋墨水的媳妇。一个厨房里本来就容不下两个女人,做儿子的两边不是人,小夫小妻为了父母的事时起龃龉,引起家庭不快或离婚。

初始孙子孙女和外婆、奶奶生活在一起,相偎相依、祖孙情重,也是年迈祖父母继续留在美国的唯一慰藉。

不幸等到孙子孙女们逐渐长大后,白天去上学,放学后爱去找邻居小朋友玩,不再缠着奶奶或外婆,这时可怜的祖父母就开始感到在美国生活真正的悲哀,悔不该当初来了美国。

等到孙子孙女们成长到青少年叛逆期时,不仅不服从父母,也会讨厌当年疼爱他们的外婆、奶奶的唠叨,会嫌他们太老,讨厌他们不讲英文无法沟通。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照顾孙子孙女的利用价值也已殆尽,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已经开始更年期的儿女会对年迈父母的存在感到无奈和不耐烦,年迈父母也感到万分委屈,个中辛酸,只有当事人或过来人才能了解。

这时大部分老年人就会申请老人公寓或其他安排,搬了出去,儿女就近照顾,实际上这也是最理想的安排。但是很多晚年才来美依亲的父母在观念上很难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他们觉得这样做就是儿女没有尽孝,在朋友面前就实在太没面子,是给儿女踢出去的,有些老人宁死也一定要留下来和儿女同住,只是为着维护一个最要紧的面子。

年迈父母移民美国最难适应的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他们无法接受来美国是依靠儿女的事实。他们之中不乏在国内有过事业,到美国后因为语言问题和不谙美国社会环境,以致会有有志难成的屈辱感觉,心情自然很难舒畅。

中国父母会无条件地深爱子女,但等儿女长大成人后,子女会有自己的妻子、丈夫、子女、事业与兴趣,年迈父母就应有自知之明,了解子女已不再属于自己,是属于他们的妻子、丈夫和儿女,不可能无条件地“尽孝”。

美国社会因为拥有健全的社会福利和良好的退休制度,父母不需要也不要求子女回报,所以不会有中国家庭的种种问题,做父母的有养育子女的义务,但没有要求回报的权利。有些子女会回报,父母定会受宠若惊,非常感激。这就是不同的中西文化。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无论我替妈做了多少事,她永远不会感激我;但我朋友只替她做了一点小事,妈都受宠若惊似的,为什么?”

老人们只要身体与经济能力许可,老人公寓或其他类似安排,应该是最理想的居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