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35

第35章 让“良言”如阳光照亮孩子的心房——交流

1.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他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一般说来,都有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尊重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愿望。指出一个观点违反事实、违反逻辑、违反基本准则,对于驳倒这个观点通常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家长教育孩子也应遵守此规则。但由于家长本人素质的限制、文化教育程度的制约,能否准确判定事实是真的、逻辑是正确的、基本准则是合乎人性的才最重要。如果家长把握不好这一点,教育孩子就会成问题。当然,对于事实、逻辑和基本准则,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给你的孩子下了那么多的命令,划定了那么多的框框,要求孩子绝对“臣服”,完全按你的意图去做,而你本人并非一定能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尊重基本准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有问题,在孩子的脑海里你的形象就难免不受影响:“你还整天吹胡子瞪眼的命令我呐!你那一套也稀松平常。”

因此,不管你怎么强调“这是老子我说的”,如果你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就很难使孩子“心悦诚服”。你没有权力把自己的意志粗暴地强加于人,尽管他是你自己的孩子。

(1)家长应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又暗中关注,让孩子体会自主探索的快乐。

既要想到儿童观,科学观,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要冷静;既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适时的指导者、支持者,又要把和蔼可亲的美好形象留给孩子们,而不是用强制性的语言去命令他们。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漫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也不允许用教育忌语,什么是教育忌语呢?教育忌语就是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因为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的话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忌语也可以称为软暴力,即说伤孩子的心的话,包括性别歧视、对孩子不理不睬,伤孩子的自尊心等。家庭教育是一个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就一定有所禁忌。那种侮辱孩子的话,歧视孩子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

(2)从孩子的身心特点来看,孩子非常的敏感,他敏感就在于你是不是尊重他,是不是侮辱他。

作为父母,你批评孩子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确保孩子不受身心伤害。如果说你是从一种尊重孩子的角度,你把孩子当成一个好孩子来说他的时候,你怎么说他,他都可以接受,他相信爸爸妈妈是为了他好,但如果你侮辱他,用侮辱人格的语言伤害他,那孩子是不能接受的,孩子可能用强烈的反弹来对抗,甚至有非常可怕的后果,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所以说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可以批评孩子但是不能侮辱孩子,否则可能有悲剧发生。

批评是这样,表扬也是一样的道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看到孩子手工做得不好,情绪不高,妈妈就说:“儿子,你手工做得很好,你是很有天才的、很有创造力的,我看你是很好的。”没想到她儿子却说:“妈,你这不是侮辱我吗?全班都知道我做得不好,你还说有天才,弱智的孩子大概才会得到这样的表扬,你以为我听不出来?你是在挖苦我,讽刺我,你太虚伪,你根本不说实话。”妈妈非常的尴尬,没想到孩子会想得这么深刻。

所以要特别注意,我们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孩子,要注意表扬要具体、要准确、要及时,否则可能也会伤害孩子。

有一位中国学者去北欧,见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这位学者对小女孩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可爱。”没想到不久,小女孩的父亲对这位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孩子,你要向她道歉。”学者十分不理解:“我夸你的孩子,我怎么错了,道什么歉呢?”小女孩的父亲说:“你夸她的漂亮,不是她的功劳,是父母的基因决定的,跟她本人没有关系。所以你这样说她,实际上是说她是因为漂亮才可爱,这对她是一种伤害。如果你觉得因为她的微笑,或者她有礼貌而表扬她,她才乐意,这些才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位学者听了,非常地感慨。后来他真的向这个孩子道了歉。

实际上小女孩父亲提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表扬孩子,表扬她的地方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说,不是表扬她的生理的、先天的方面,而是要表扬她的后天努力。

著名儿童心理学基诺特归纳了不适宜教育孩子的10种语言:

不宜恶言。不要说“傻瓜”、“没用的家伙”等。

不宜过分责备。不要说“你又做错事,真是坏透了”等。

不宜压抑。不要说“闭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等。

不宜强迫。不要说“我说不行,就不行”等。

不宜威胁。不要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等。

不宜侮蔑。不要说“你简直是废物”等。

不宜哀求。不要说“求求你别这么做好吗?”等。

不宜抱怨。不要说“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等。

不宜贿赂。不要说“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手表”等。

不宜讽刺。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等。

总而言之,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指导,不说伤害孩子的话,要记住一些教育忌语。

(3)不要用侮辱的话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往往不是批评而是轻蔑,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你是个坏孩子,你将来什么地方都不要就公安局要你”;当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时候,你也千万别说“你是个傻孩子,你是榆木疙瘩”,这些话千万别说;当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建议父母要跟孩子讲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你这件事做的不对,伤害了别人你要承担责任;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们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是能学习好的,但是这一次你没考好要找找原因。如果用这样的一种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不会在挫折面前倒下而会勇敢地、顽强地站起来。

(4)表扬孩子要具体、准确。

比方说,孩子你今天的碗刷得很干净,你今天的地扫得很干净,你今天的被子叠得很整齐,我很高兴,我觉得你真是干家务的内行;对孩子的学习来说,你学习的时候很专心,没有站起来走动,或者说比过去走动少了,你的字写得很认真;对于孩子的娱乐来说,你能够按规定时间玩游戏机,能管得住自己,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说表扬孩子是一门艺术,对孩子表扬时要注意,表扬要及时而具体、表扬聪明不如夸奖努力等等。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没有孩子是喜欢听着命令长大的。

2.父母要学会建议性的口气

建议的口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会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这样的命令,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这样的命令改为“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这样建议的话语,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受了重视。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纳父母的要求。同时,他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郑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决断,并考虑该如何做,这对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1)父母要学会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而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有意识地提出选择项,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孩子在家里无事可做,千万不要动气命令他:“马上给我看书去!”而应该问他:“你不打算去看会儿书吗?”孩子会自己去考虑听父母的,还是该干别的。总之,他会慎重对待家长的话,而不是产生反感。

还要少训斥。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认真写,一定能行!”家长切不要在作业本上指指点点,愤愤地说:“你看你,这写得像什么字呀?乱七八糟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原则问题,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这样的态度比打骂责备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2)多和孩子交朋友,少窥探孩子的“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而家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相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担心孩子有什么事瞒着家长,有利于及时教育。家长的想法没有错,因为孩子毕竟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的。但是,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解孩子吗?有!那就是多和孩子交朋友。家长平时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

如果孩子告诉你一些真实感受和想法,如对某男同学有好感,或某男对她有好感等,千万不可指责她,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理解她,然后告诉她该怎么办。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人生困惑,父母要耐心地给他们指导帮助,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总认为他还是个小孩子,懂什么!在潜意识中,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他”是我的孩子,我们就有权利也有责任管他的一切。殊不知,这样不仅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而且常常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不知道。

给孩子一些“良性刺激”,家长要摒弃命令式的管理,代之以支持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对他们态度真诚、关心、宽容,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人情味。我们应该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充满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这样对人、对己尤其对孩子都是有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而对孩子的影响实质上就是一种“良性刺激”。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得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于昨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