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33

第33章 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表——自由

1.给孩子安排自己的机会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快乐的孩子?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告诉自己,自由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在儿童时代大家都很贪玩,其实玩是孩子的一种学习的方式、交友的方式,是他锻炼胆量、磨炼意志的方式。有的时候他这种玩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长的动力以及人生的启示。

想想童年中让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是在课堂里上课吗?是在家里写作业吗?很可能都不是,最难忘的可能就是你和伙伴玩的时候。玩的时候你能否痛痛快快地玩呢?当你写完了作业,完成了学习任务,能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有的时候对事情缺乏热情?可能就是他自由的游戏太少了。他内心的情感不能释放,他那种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所以他是被动的。一天的24小时都是大人给安排,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自习,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睡觉。没有自主性的生活,孩子就不可能有热情。一个人如果总是被动地生活,那他的人生是很可怜的,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不能对自己负责。如果我们回想童年,非常感谢父母和老师,就是因为我们当时能自由地安排,自由地生活。自由激发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兴趣盎然,虽然经济上贫穷,但是我们精神上是快乐的。一个自由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生活没有危险,但是,如果你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你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必然是被剥夺自由的痛苦。连自由都被剥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独立、有思想、有创新吗?

一个不能安排自己时间的人,怎么能长大呢?越被严密监视的人,逃跑的意识越强烈,何不让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呢?况且,疲惫不堪的人,应该有理由放松身心。只要孩子不选择危险的活动,父母就应当宽容。

在对待孩子方面,原则是:学习很重要,但培养健康人格更为重要。不论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活动,都不可忘记这一总的原则。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在1996年的一份调查中发现,城市独生子女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这说明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相反,我们却用功课和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占满了孩子的时间。

自由支配时间,还意味着儿童具有热情的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们应转变观念,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这里是一个少女对母亲的宣战书,原文如下: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以下十条:

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不许强迫我必须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不许拦截我的电话;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条,我宁可露宿街头……我说到做到!

宣战书里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当代孩子们歇斯底里的心灵呐喊;宣战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孩子们真实处境而反馈到生活的真实再现。

这份宣战书,绝不是孩子心灵呼唤的个例,而是铺天盖地在当今众多家庭里父母动用的教育方式。

孩子翻版不平衡的心理,来自父母的不公正行为——父母对孩子在人权上的侵害、权利上的剥夺、人格上的侵犯、自由上的侵占。

错不在孩子的撕裂呐喊,而在父母自以为是的侵权。

(1)剥夺了孩子的自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之所以受法律保护,是因为它的空间只属于自己,而又极易被人窥视;是因为它的隐秘性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作为人的一个个体立足于家庭,立足于社会的,是一个独立的载体,有着属于自我的空间,而且是全方位的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

他们的第一断乳期,要求的是脱离父母的管束;他们的第二断乳期,是要求有自我的空间独立。

断乳期间,他们需要证明自己在长大,他们渴望自由的空间扩大,他们需要充足的时间增大,她们需要自我位置的确定与肯定的认可。

比如那个女孩上述所要求的五个不许,电话、书包、抽屉、日记不许偷听偷看,比较只能纵向与自己相比,而不能横向与同学对比。其实,这就是要求父母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2)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没有人不喜欢自由,也没有人喜欢被人强迫的意愿,更没有人愿意自己强加于自己的不愉快。

自由是每个人的祈求,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大人如此,孩子也如此。给孩子自由,就等于给孩子独立于自己的机会。

父母的责任在于,教孩子怎么做人,教孩子怎么运用自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教孩子怎么学会控制自己而能独立于社会。

强迫孩子,只能滋长孩子长不大的依赖心理,给孩子自由就等于给孩子抓住让自己长大的机会。你不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孩子怎么能长大?什么时候能长大?

有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几乎管不住了。

其实,不是孩子难管的问题,也不是管不住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没有给孩子从小独立自主的机会。孩子的性格与发展,来源于平时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一点一滴的良好生活习惯,促成的是孩子的品性与人格。好习惯好品性的孩子,根本用不着也不用父母操心,孩子平时的行为习惯已经奠定了孩子们的自觉自愿。

所以,好孩子的一切品性与习惯,全在于父母的调教与梳理。而调教与梳理的前提是:给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自由,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自己。越是没有空间自由的孩子,逆反心理的程度也越强烈。

(3)剥夺对孩子的信任。

有一篇《母亲与家长会》的文章,说一个母亲通过每一次的家长会,把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以赏识的口吻反馈给孩子,用以增加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幼儿园如此,小学如此,中学也如此,直到儿子真正优秀起来,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儿子发自肺腑地对母亲说:从小我就一直自卑,一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是你把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带给了我,让我有了自信。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不是老师在表扬我,是你费尽苦心,用自己的表扬,附加在老师的身上。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母亲你给予的鼓励。感谢母亲给我的至亲至爱,感谢母亲拯救了一个濒临死亡而甘愿堕落的灵魂,让我拥有了今天的一切,这个奇迹是母亲你的独创,这绝对是我想也想不到的奇迹再生。

这是个聪明的母亲,对本不争气的儿子因材施教,而获取硕果。

这个硕果就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信任。一个聪明的孩子,行与不行,并非完全取决于自己本身,还取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与否。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孩子的失败,实际是父母教育的失败。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因材施教孩子的基础。

少女对母亲的宣战书,应该给我们做父母敲响了警钟。

我们爱孩子,先要教会孩子做人;然后要调理孩子的心理素质;最后要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品格、人性、良心、兴趣等一些抽象的东西,这才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

与学业相比,孩子的做人与非智力因素要比学业更为重要。孩子属于社会,要立足于社会,父母就要教会他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青春期是孩子开始走向人生的启蒙阶段,起步是关键,关键在父母。孩子的宣战,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宣战。

愿天下的父母,行动起来,帮助孩子们正常度过这段人生的朦胧阶段。

孩子的断乳期,也非常需要我们父母的扶持。

2.让孩子享受自由的乐趣

家长要学会怎样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享受自由的乐趣?

(1)学习时间和玩乐时间要分开。

有的父母总是埋怨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边写边玩,却不知道这些坏习惯可能正是自己给孩子养成的。因为父母经常无限地给孩子加压,使孩子没有玩的时间,复习了这科又复习那科,都复习完了以后还要做些高难的题目,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对所学的科目厌烦,而且容易使孩子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

(2)每天给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时间。

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刚画完画,又安排了学外语,外语学完了还有钢琴。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机器人,在大人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3)不能让自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

自由是需要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有民主,就不可能有身心充分的发展。但是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有些事情是危险的,规则是要遵守的。

有一天晚上,邻居家女孩给她妈妈打电话:“今天考完试特别累,我在同学家里玩,玩得特高兴,我想今天晚上住在这里行不行?”她妈妈说:“不行!”“为什么呀?”女儿问。她说:“你是一个未成年人。国家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夜不归宿,必须回家。”女儿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在同学家里呀!”她妈妈说:“我知道你在同学家里,但是她的父母不在家,未成年人未经双方父母的许可不能夜不归宿,因为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这就叫有一定之规。给孩子自由,但不能够让孩子随意地滑向任何一个方向,一定要给他立下警示标,此路不通,这个办法不行,必须要怎么样。因为任何自由都应该和责任相对应,责任、权利统一,有自由就有义务,有义务你才享有自由。所以每个家庭一定要给孩子确立一些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