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22

第22章 让孩子懂得“百善孝为先”——孝顺

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

百善孝为先,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人不仅为之动容,有了孩子的家长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他们的懂事和孝顺。

但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却是全然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特别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里,甚至出现了“孝敬”对象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你的孩子对你孝敬吗?他是否理解你的关爱?是否珍惜你的劳动成果?对你的正确教育、意见和建议是否乐于接受?面对着诸如此类的问题。不管你做出了多少肯定地回答,请不要忘了对孩子“孝心”的培养。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处世。

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家长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家长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家长先吃;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家长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四二一综合溺爱症”。一是指一个独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妈妈,四是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百般疼爱、千般关心、万般呵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

1.“孝心”该怎样培养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1)“孝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①身教重于言教。有这样一则广告:

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

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②学会感恩。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家长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③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2)培养孩子的孝道,得从小抓起。所以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①让孩子明白道理。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②给孩子实践机会。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孩子应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遇有为难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③父母应做好榜样。父母对自己父母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假孝心,这些都骗不过孩子的双眼。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

(3)在关心孩子过程中培养孝心

①制定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还有: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当一天家长;单独走一次亲戚;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②亲子互动。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③家校配合。家长可主动与学校配合,请老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父母习惯知多少”为题回家访问父母。

参考题目如下:

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

父母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

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

父母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

你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

你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

你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2.父母是培养孩子孝心的第一人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据调查,许多父母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放学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学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一旦孩子拥有“真孝心”,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前进的动力。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

孝心是充满爱心的伦理行为,应该重视以情育情。当然,父母的关心、爱心要适度、适时。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1)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①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②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有些家长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他们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搜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父母。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2)孝顺的孩子都不是宠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点,孝顺的孩子都不是宠出来的。

①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你的孩子。你怎样对待你的长辈,你的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你。

②看你的孩子多大,如果小的话可以用些这方面的小故事来教育他。

③尽量不要用说教的方式,这样孩子会反感,尤其当他到叛逆期的时候,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④买些涉及这方面的动画,不一定要以“孝”为主题,只要其中有涉及,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

⑤不要一味地溺爱他,偶尔要教训教训他。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孝心从封建时代传下来,旧时代讲孝心有一些糟粕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是应该批判的。因此,在培养孩子孝心的时候还要有一定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