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又见飘雪(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10963100000171

第171章 刻骨铭心的2分

那年,他距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差3分,一位开煤矿的远房舅舅慷慨地为他掏了两年的学费,让他成了一名自费生。他格外珍惜那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成绩提高得也很快,高一时他最好的成绩已在班级排在第15名。

正当他信心勃勃地向前10名奋力冲刺时,不幸接连降临,先是父亲在采石场打工时不慎被一块飞落的石头砸断了两根肋骨,从此再不能干重活,而且为治病还欠了不少钱。接着,那位好心的舅舅的煤矿出了事故,他为死伤者赔付了数额很大的一大笔钱,煤矿也被关闭了。自然地,他的学费也就没有着落了。

眼看就要开学了,家里连他最低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了,父亲叹息着念叨起令他心酸的家境,让他辍学回来帮他撑起这个家。他哭着请求父亲让他读完高中,他保证考上大学,以后会为家里挣更多的钱。

父亲勉强同意了,可他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得自己去筹措学费。他跑了好多亲戚家,说了无数的好话,掉了无数的眼泪,终于借够了高二学年的学费。父亲又卖了一些口粮,给他兜里揣了80块钱的生活费,让他开始了高二的学习生活。

这时,他的压力更大了,深怕自己学习落伍,对不住家人和亲朋。他拼命地学习,是班级里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他的勤奋,很快有了回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他总分排在了第6名。班主任老师在表扬他的时候,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如果他能够在期末考进前两名,学校就将免去他高三学年的全部学费。

老师的话令他激动不已,他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必须要冲进前两名,免去那笔如山一样沉重的学费。于是,他更用功了,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直到考试前一天晚上,虽说他已很有信心能够考好,但还是看书看到很晚才休息,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至关重要了。

紧张而激动的考试刚一结束,他便急切地向各科老师问询考试的结果。他的几门主科答得都比较好,但最拿手的政治却发挥失常,比预计的少得了10分,七门功课的总分他排在了第三名,比第二名的王强只差一分,就差语文分数没出来了。这时,他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了,他怕语文成绩一向突出的王强再超过了他,那样他就……他实在不敢再往下面想了,晚上忐忑不安地来到了教语文的于老师家中。

于老师见到他,高兴地告诉他:“你考得还不错,就是作文写得有一点儿偏题。”

听了于老师的话,他心里更慌了,急切地打听王强的分数,当于老师报出他俩分数一样时,他几乎立刻晕了过去,两眼呆呆地望着于老师,痛苦地呢喃着:“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我恐怕支撑不到高考了。”

于老师惊愕地追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的眼泪唰地一下便汹涌而出,他哭泣着向于老师倾诉了他那贫寒的家境、他异常的勤奋和他那至关重要的希望……

于老师听着他的哭诉,面带同情,久久地默默无语。

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他猛地跪到于老师面前,热切地恳求道:“于老师,求求您,求您一定帮帮我,借给我2分,我以后会加倍补偿的。”

“借给你2分?怎么借?”于老师不解地拉起他。

“就是您给我的作文多批2分,那样我的总分就可以超过王强,而且家境宽裕、性格开朗的他,根本不会在意这次考试的一个名次,但那对于我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

于老师眉头紧锁地踌躇了几分钟,然后郑重地对他说:“那得有一个前提条件,我才可以考虑借给你2分。”

“于老师,只要您这次借给我2分,我答应您的任何条件。”他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那好,以后你保证每次语文考试都要拿第一名,否则,我就在你正常的得分上减去10分,算是对你这次借分的加倍补偿。”于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

“我保证今后更刻苦地学习语文,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大声地向于老师承诺。

因为于老师的暗中“关照”,他不仅如愿地被减免了学费,还被报送省“三好学生”,学校还发给他200元奖金。握着那几乎够他一学期生活费的奖金,片刻的兴奋后,他心里涌起一缕缕的愧疚,但他无法说出来,只是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对得起学校和老师对他关照和鼓励……

有了无形的动力和压力的他,把学习的勤奋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语文这门功课,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成绩明显地提高,高三学年的大大小小的几十次考试,他的语文稳稳地占据着班级里第一名,仅有一次考了第二名,被于老师毫不客气“惩罚”了10分。

最终,在那年的高考中,他考出了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作文还得了满分,作为范文被报纸刊登了出来。填报志愿时,他没有选择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高校,而是毅然地在所有的志愿栏目里都填上了带“师范”字样的大学。

临上大学前,他满怀感激地再次向于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他真诚地说:“如果没有于老师当初借给我的那2分,我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于老师慈爱地笑了:“你是我第一次‘借给’分数的同学,事实证明我是做对了,当初是因为相信你会做得很优秀,所以我才愿意助你一臂之力的……”

当他向已考上复旦大学的王强讲起那次借分的经历时,王强非但没有丝毫怪罪之意,反而有些懊悔地说:“你要是早点儿告诉我,我故意答错一道题不就行了,我不知道那对我其实并不重要的排名,却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呢。”

再后来,他也成了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他在认真教书育人之余不辍笔耕,几年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干余篇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当他的第一本情感美文集《与心灵说话》出版后,他立刻想到了于老师,想到了他曾借给他的那无比珍贵的2分,想起他那求学生涯中的许多难以忘怀的情节……

一天,当他把这段往事讲给他十分敬重的一位老教授时,老教授感慨地说:“这真是一件值得回味的教育轶事,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也遇到了一位好学生。你因为老师的勉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老师因为自己的爱心,拥有了远远超出分数以外的重大收获。”

老教授的话不无道理,于老师当年似乎举手之劳地借给他的那2分,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一生的走向,它饱含的内容实在是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