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吉安读水
10963000000027

第27章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秋雨连绵的十月,我在吉安的大地上穿行,这雨下了好多天,带着些微的寒意。如在北方,一些树叶子随着淅沥的雨声会残落一地,但这里,那些树却越显得郁郁葱葱。雨水把一条乡间的小路早早打湿,路两旁的红土有些被溅到了路上,使那条路远远望去,也便红红染染的。

我们去的是一个叫富田的镇子。在车上我就想着这个名字,它一定是带有着某种寓示,是富裕的田园吗?到了近前,车子跃上了一道古桥,黎生指给我看桥下的水,那水清清婉婉,发出深蓝的幽光。一些雨落在水中,溅起点点涟漪,有鸟在水上飞,像是喜鹊。

黎生说,这条水叫富水。我又想到富田的名字,或许是来自于这条水。

镇子其中一个是文家村。村子着实显得十分老旧了,青石铺就的小路引着我们到达一个个衰落颓朽的房前,房屋上还有着各个年代留下的标语口号,其中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可见当时闹革命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红色根据地。这些房屋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多的房屋再没有了人迹。

有时正愣着,一个破旧的屋门开启,会走出一个白发老者,打望一下来人,门就又合了起来。一两条不知谁家的狗从哪个巷弄窜出,并不吠叫,木木地看我们一眼,又消失在哪个过道中。

当地的干部说,很多的年轻人在外边闯荡,有些老人也被孩子们接走了,剩下的是一些恋旧、恋祖的,再不愿意离去。那些老房子随时都会有一两处落下一片瓦或塌下一根檩。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老屋,组合成一个文天祥的故土。不大的文家祠堂,在节日的时候,还会聚集起一些说道、一些感叹和一些欢笑。

据说,当年文天祥聚义勤兵,在自己的家乡招募了数千青年壮勇,这些人同文天祥一样满怀一腔豪情正气,血洒疆场,没有再回来。文家村从此人气不旺,由一个大村落渐渐衰微。

越过中间的那条村落,我去看过相邻的另一个祠堂,那比文家祠堂超大不知多少倍的豪迈气概,让我禁不住感慨万分。

迎着淋漓细雨,车子依然顺着那条乡道蜿蜒而去,渐渐地,就看见一个红石牌坊,停下车子再往上走,攀上高高的绿草相拥的台阶,站立在一代英烈的墓前。“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一幅墓联道尽了墓主的亮节高风。传文天祥被捕后,欲绝食自尽,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船只路过赣江,文天祥计算至家乡的吉州,自己的生命即可完结。绝食后的文天祥曾经在船中悲号: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文天祥对家乡的感情同对祖国的感情一样,而家乡人民对文天祥的爱也是如此。他们以文天祥为荣,为自豪。

家乡人拥在赣江两岸,他们也不希望文天祥北上,想要留住文天祥的家乡气节。也有人说,当时还有喊着叫文天祥赴死舍生的,然而那些天赣江水风急浪大,船行速度飞快,文天祥没有遂愿死在家乡的岸边。

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后,义士张千载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两年多坚持去狱中送饭。文天祥被害后,张千载冒死收拾了文天祥的头发、指甲等遗物,背负南下,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墓葬。文天祥的遗体是由江南十义士安葬在了北京小南门外。肉体的入土并不重要,不朽的精神万古传扬。

文天祥被囚的三年中,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诺他为元朝的丞相。宋朝降元的小皇帝和那些内阁大臣也来劝说,均遭斥责。他的弟弟来劝,同样遭到责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把苟且的生斥如粪土,把浩然正气升华为一个高拔的境界。

“如今宋皇都投降了,你作为忠臣,就要依照君主旨意,归附我朝。”

“圣人言:社稷为重君为轻,君不以国家社稷为重,如此之君我为何还要忠于他,君降臣不降!”

文天祥曾在一度被捕后逃脱过一次,逃脱了就重举义旗,他的义就是国家社稷。这同岳飞的忠、关羽的忠不同,他把人生价值与社稷安危紧紧系在一起。

文天祥的忠义、正气更值得尊崇和发扬,这也是人们对文天祥精神与人格的认可和尊崇。多少年来,海内外的文氏后裔总是不断来到文天祥的家乡,祭拜这位忠臣孝子。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它说明了一种指向,一条脉系。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文天祥一生只生二子,长子在文天祥南下抗战的征途中病死,幼子在文天祥重举义旗抗元的永丰战斗中死去。那么,后裔一是指文天祥的弟弟的儿子,过继给文天祥后所传,更多的是跟随文天祥的将士,为怀念文天祥纷纷把姓改为姓文,还有文天祥同族的后代,也称自己是文天祥的直系后裔。这同样构成了一种义举。

想到文天祥《正气歌》中有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雨更大了起来,山峦变得一片迷蒙,有云在飞掠。回头望时,那白色的云气全然笼罩在了墓地的上方。文天祥,比起那些卑躬屈膝的灵魂,你一定是安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