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小生意大财富
10961900000019

第19章 思想篇(18)

因为肯吃苦、不怕吃亏,当初在机械加工厂的车间主任给了他一个当推销员的机会,让他迈上了销售的成功之路。没资本怎样创业,也是因为诚恳、亲切,与许多汽车用品生产厂家都成为了好朋友,共同成长,所以他总能够拿到比别人更便宜的友情价。还是因为诚实、随和,那个漂亮的广州女孩愿意放下安逸的一切,跟随他到深圳,助他事业再创高峰。

“上帝总是眷顾勤奋的人。”成功的前提,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若是我们一贯的懒散,不知勤奋,努力,不思进取。又谈何去把握成功。

“吃”出一个财源滚滚

有凭体力和顽强意志苦拼苦斗发财的;也有靠智慧以非凡的才能,轻轻松松获取事业成功的。河南省南阳市就出了这么一个奇人只凭一张嘴,靠“吃”而发财的。他大学毕业后又留洋海外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归国之后,却以“品菜”为谋生手段,成了远近闻名的“吃”才,就靠一张会“吃”的嘴,年收入超过30万元,“吃”出了精彩人生。

30岁的闫立文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一户普通市民家庭。父母虽然都是机关干部,但爷爷闫天喜却曾是远近闻名的厨师,尤其是“闫天喜饺子”曾被河南省评为著名小吃,就连他家祖宅“闫天喜饺子馆”也被南阳市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闫立文从小就爱跟着爷爷“混吃混喝”。爷爷除掌管饺子馆以外,还常被有红、白喜事的人家请去掌勺。闫立文上中、小学时,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小立文就像跟屁虫一样跟在爷爷的身后,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吃山珍海味,因此练就了一口吃的功夫。

蒙上他的眼睛,无论夹一筷什么菜放在他嘴里,菜里放了什么调料,这道菜的盐味、火候、刀功及配料怎样,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比他爷爷讲得还清楚。因此人们都说,这孩子长大了不得了,肯定是一个比他爷爷还要有名气的厨师。然而,闫立文仅对吃菜有兴趣,对做菜却不屑一顾,根本不愿动手去做。见他这样,爷爷只好摇头叹气,说他将来肯定成不了厨师,顶多能成为个会“吃”的人。1992年,闫立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大学。由于他会吃且懂吃,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会的膳食委员。因此,他没少为饭菜的质量问题,跟食堂闹意见。4年间,弄得这个食堂换了3任大厨。这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大学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闫立文大学毕业后,又考了托福,顺利地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到美国以后,又迷上了西餐。利用学校的节假日,他不仅跑遍了美国的50个州,而且还经常到欧洲各国旅游。而他每到一处,观赏山水风景是次要的,首要任务就是吃。他吃当地的土特产品,吃当地的风味小吃。3年的读书生活,他几乎吃遍了欧美。父母曾多次劝他趁在国外的机会,打工挣些学费,也好减轻父母的负担,但他对父母好心的劝导总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根本不当一回事,依然“乐吃不疲”。

所以,他留学期间一个人的花销比平常两个留学生都多,父母很有些吃不消,但也没有一点办法。2000年,闫立文拿到硕士文凭之后,又想攻读博士,可他的父母早已为供他留学而债台高筑了,说什么也不肯再继续供养他了。而闫立文呢,除了读书和到处“胡吃海喝”以外,根本没有想过打工挣钱读书的事。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国寻求发展。2000年3月,闫立文回国后,开始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西安等城市寻找工作,只要听说哪里召开人才交流会,他立马就奔赴而去,不料却四处碰壁。为找工作,闫立文伤透了脑筋。而且,一个留学硕士,整天闲在家里无所事事,花个零钱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闫立文心中很不是滋味。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闫立文硬是没找到工作,“海归”成了名符其实的“海待”。

2001年4月20日,南阳市要举办“首届中国玉雕节、中国传统医药学节暨经贸洽谈会”(以下简称两节一会),届时将有大批国际友人云集南阳。而南阳尚未举办过类似活动,缺乏对大批外宾的接待经验,尤其是外宾的膳食问题,成了接待中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这时,有人想到了闫立文。“两节一会”组委会的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来闫立文一谈。果然,闫立文对西方人的饮食特点讲得头头是道,组委会的领导非常满意。于是,他就成了“两节一会”的临时接待员,主要负责膳食方面的接待任务。

回国一年多,闫立文终于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尽管如此,闫立文仍然非常兴奋。他走马上任后,立马将具有外宾接待任务的银都建国饭店、南阳宾馆、国际饭店、梅溪宾馆等几家宾馆、饭店的餐饮部经理和大厨找来,强化培训了一个星期,然后到这几家饭店,一道菜一道菜地品尝,提出改进意见,直至满意为止。之后,他又教服务员接待外宾时的礼节和饭菜的端法,端到餐桌上的摆放方法,以及客人用餐时,服务人员应该干些什么,怎么干,指导得非常具体。结果这次接待任务非常成功,外宾们吃了饭菜后都翘起大拇指说:在中国很少能吃到这么对口味的饭菜,而且对接待人员的服务也很满意。后来,南阳市“两节一会”签下了10多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大会组委会一高兴,奖励了闫立文现金1万元。

拿到奖金那一刻,闫立文眼睛一亮:自己不就是品尝品尝饭菜,给人们提了些意见吗?就值这么多钱?自己还找什么工作呀,这不就是现成的工作吗?况且这工作不仅很适合自己,而且来钱又快,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外国人来中国的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在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饭菜研究方面又相对滞后,若自己干这一行的话,“钱途”肯定错不了……闫立文越想越激动,于是就下定决心干这一行了。

闫立文带着要当职业“品菜人”的想法同父母商量,想得到父母的支持,不料父母听后坚决反对。爸爸说:“咱家人好几辈子尽出大厨,到我这一辈好不容易改了门风当了干部,不料又出来你这么个东西,甚至连菜都不会做,偏要将吃作为职业,真是家门不幸!”妈妈则说:“你这孩子从小就是个馋猫,整天跟在爷爷身后胡吃,吃上了瘾,早知道你这么不长进,让你上什么大学留什么洋!”

一些好朋友也来劝说他:你一个海归硕士,将来到外资企业或跨国大公司找份工作多好,千万别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就自暴自弃。闫立文想当专职“品菜人”的消息一传出,街坊邻居也议论开了。有的说,自古以来,只听说“吃”穷家业的,没听说过靠“吃”致富的。也有人讽刺说:人家是喝过洋墨水的人,他怕是被洋人弄坏了脑子,想吃好东西想疯了。父母的反对,朋友的劝阻,人们的冷言冷语,也曾使闫立文产生了动摇,他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后来,他将自己的苦恼在网上告诉了在美国读大学时的指导老师哈恩伯特·亨利教授。亨利教授建议他先做市场调查,如果市场有需求,就不要顾忌别人说什么。

听了亨利教授的建议,闫立文立即跑到郑州、西安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在市场调研时,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家公司欲在西安投资一个几千万美元的项目,当该公司派人到西安考察时,热情的西安接待方用中国人最丰盛的满汉全席招待美国客人,一顿饭就吃了5万多元人民币。然而,就是这顿饭吓跑了投资方。原来,美方认为西安人太铺张浪费,因而将钱投到这里很不放心。结果接待方好心却办了件错事。就是这件事坚定了闫立文当职业品菜人的决心。他想,当时如果有一个懂得美国人饮食习惯的人及时进行指导,说不定花不了几个钱,那个美国考察团的人就能吃好,进而将投资的事情谈妥。从这个意义上讲,品菜不仅仅是解决人们饭菜的口味问题,还牵扯到招商引资等问题。通过这次考察,闫立文更加坚定了做职业“品菜人”的决心和信心。

思想坚定以后,2002年6月,闫立文在南阳市最繁华的中心广场附近,租了两间房子做为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品菜工作室正式挂牌开业。开业以后,闫立文就在工作室坐待顾客上门,心想生意肯定错不了。不料,开业3个多月了,一笔生意也没有。

刚开始时,由于人们不知道“品菜”是什么行当,还有人前来看稀罕,一段时间过后,当人们弄清楚品菜是怎么一回事后,就再也没有人登门看稀奇了。看没有人肯登门相邀,闫立文就主动出击,尽管一开始他将品菜的价位定得比较低,品一道中式菜收100元,品一道西式菜收300元,结果他跑了许多家中高档饭店、宾馆,腿快跑断了,嘴皮子都磨破了,竟没有一家肯请他品尝的,就是免费品尝人家也不肯,甚至有人说他是借此为名混吃喝。还有些地方,听他说明来意后,就很不客气地将他扫地出门,弄得闫立文很尴尬。

这时,有好心人前来劝他:“立文啊,就算你嘴上的功夫真过硬,可人们不买你的账怎么办?南阳是个中等城市,中外合资企业还不到百家,我看你还是务实点吧!”父母也催他收拾摊子另谋职业。这时的闫立文真有点骑虎难下:不干吧,肯定给别人留下话柄,弄得自己今后不好做人;干吧,又没有生意,因为开业已借了朋友好几万元,再撑下去恐怕要赔得更多。下一步到底怎么办?闫立文自己一时也没有主意。恰在这时,南阳一所大学的几名外教与学校的厨师闹起了矛盾,外教说厨师做的饭菜味同嚼蜡,而厨师则认为自己的手艺非常上乘,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连校领导都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后来连续换了几个厨师,那几个外教还是不满意。这时,学校的后勤处长想到了闫立文,连忙到他的工作室来咨询。

由于是第一笔生意,所以闫立文做起来格外认真。他随同那位处长到了学校以后,首先找那几名外教座谈,了解他们的国籍与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对学校厨师的主要意见。然后,他又来到厨房,让厨师做了一份意大利牛排,一尝,闫立文自己也啼笑皆非了。原来,这位厨师按照中国的传统做法,把牛排做得太熟了。闫立文又品尝了厨师的另一道菜,果味布丁,而这道菜又做得太生了。这两道菜如果让中国人吃,可能认为味道鲜美,但这几名外教却实在无法吃下。闫立文尝过以后,中肯地向厨师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厨师按照他的建议将这两道菜重新做了一遍,再次让闫立文品尝,他还是不满意。后来,厨师一连做了七八遍,闫立文才满意。而厨师自己将闫立文满意的菜放到嘴里一尝,半咸不甜没什么味道不说,甚至连咬都咬不动。他说自己干了20多年厨师,从来未做过这么不像样子的饭菜。可闫立文偏让他端给那几名外教吃,厨师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端给了外教。不料,那几名外教吃了都说好,还竖起拇指将这位厨师夸奖一番,这才使这位厨师对闫立文心服口服起来。闫立文在那所大学一连指导了一个星期,对十多道西餐菜品尝了100多次,指导厨师学会了12道外教爱吃的西菜。

品菜结束时,由于是第一笔生意,他实行减半收费,只收了人家1.5万元钱。这是他的工作室开张半年多来的第一笔收入。闫立文从这笔收入中,又看到了希望。打这以后,闫立文的工作室的状况才有所好转。

南阳一家报纸对闫立文在南阳某大学“品菜”调解了外教与厨师矛盾的事作了报道。文章发表以后,在南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原来,这所大学存在的问题,在其他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到报纸,人们纷纷找上门来,邀请闫立文到他们单位,前去品菜和指导对外国朋友的膳食工作。

尽管邀请的人多了,闫立文仍然一丝不苟地工作,力争做到主、客双方满意。为了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他还根据外国人吃东西讲究营养的特点,购买了许多营养学方面的中外书籍,深钻细研,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根据不同人的饮食特点和营养学原理,制订出详尽的食谱。除了口味上满足外国人的需求以外,在营养搭配上也做到科学合理,并将每道饭菜的蛋白质、糖、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甚至钙、磷、铁、锌、硒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在工作中闫立文还发现,外国人吃饭讲究营养,而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佳,两者相比,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他想,最好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使烹饪出的食品,二者兼得,优缺互补。于是,他就对这方面潜心研究,为此,他熬过许多不眠之夜,设计过无数方案,取得了一些成果。取得初步成果之后,他就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品菜和指导膳食的具体实践中去。后来,凡是接受他指导的单位,那里的外国朋友没有不满意的,许多人还和他成了好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说。因为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所以请他品菜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家合资企业,甚至将他聘为长年的膳食顾问。这样一来,闫立文的品菜工作室在南阳渐渐有了名气。

做生意也需要坚持,很多人都是因为遇到挫折,受不了打击而放弃。有时候也许你在坚持一下,说不定迎来的就会是成功。遇到挫折不怕,怕的是你不敢去面对,不去想办法解决。

商机无限,要做有心人

“机遇往往偏爱有准备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商机,可以说商机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卡耐基说:“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只要你够细心,有准备,就能够去发现商机。就能够创造财富。

广交朋友有商机

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先学会做人。

一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景明飞四处举债,开了一家平价水果店。最近,他又开了一家连锁店,两家店现在日均销售额接近1万元。景明飞说,创业成功多亏朋友们帮了大忙。

“周末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坐着公交车出去闲逛,多数时候没有目的,但是每次出去都能有收获。比如,哪里刚开了一家新店,哪里又新建了一个小区,哪条路又要拓宽……”景明飞轻描淡写地说,从老家菏泽来到济南,没用一年的时间,城区大部分的路段他都逛了个遍,一些赚钱的机会也在心中有了个基本的“谱”。

为了开文化东路的水果店,景明飞几乎借遍了所有朋友的钱,共凑了5万块钱,随后又从银行贷款10万元。景明飞说,当时真是豁出去了。

“开业第一天,顾客的数量超出了我的预期,当天的营业额超过3万元。第二天,依旧火爆,接近2万元。第三天,卖出去1.5万元……”然而,交完房租,垫付完批发水果的资金,所有的钱又都花出去了。“那时真是身无分文,中午的时候,我连给员工买午饭的钱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六、七、八月份,本地水果大量上市,水果店也迎来生意最差的三个月。“那段时间,我每天几乎都在店里盯着,营业额到多少了,还差多少就能保本了……”小景说,一想到每天近千元的房租,以及员工的工资,他就盼望着水果能多卖一点,再多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