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语(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
10961700000012

第12章 述而篇(2)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疏食即粗粮。

②曲肱:肱,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财富与权贵,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

【故事链接】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能干,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前561年,吴王得了重病,虽然当时规定王位应该由长子继承,但吴王却想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对父亲说:“礼制的规定是大家公认的,父王怎么能随便废弃呢?而且同是父王的儿子为什么只对我施与私情呢?这是万万不成的。王位还是由大哥来继承吧!”

吴王见季札态度坚决,就让大儿子继位执政,而且兄弟依次相传。在哥哥们执政期间,季札辅助治理国事,十分尽力。

后来他的三哥又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季札觉得自己帮助哥哥治国,多为百姓做好事就很开心了,不一定非要继承王位。

他对哥哥说:“做人只要行为正当、品格高尚就好,至于荣华富贵,犹如秋风过耳,天际浮云,我是不关心的。”季札不但没有接受王位,还前往自己的封地延陵隐居了起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②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贤大夫,是叶城(今河南叶县南)的邑宰,由于楚君称王,邑宰也相应称公。

②其:他,孔子自指。

【译文】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啊,用功就会忘了吃饭,快乐就会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罢了。”

【故事链接】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年轻时和一个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阳求官,由于长相丑、思维慢,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左思对此并不感到气馁,坚信自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他暗自用功,废寝忘食地诵读和摘抄。此外,他还不顾别人的白眼,上门请教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整整过了十年,左思的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他却写成了名扬千秋的《三都赋》。当时的洛阳一下子被震动了,人们都争相一睹为快,由于需要用纸手抄,一时间洛阳的纸价上涨了不少。

敏以求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诗书礼乐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故事链接】

孔子的父亲曾经做过鲁国鄹邑的小官,但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的。小孔子非常懂事,他不但特别孝顺母亲,还很勤奋好学。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孔子的生活更困苦了,但他不曾放弃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由于孔子勤奋努力,后来就以渊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国,许多人都跑来向他请教问题,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仍然不懈地努力钻研学问。后来孔子收了许多学生。他总是教育学生们对待知识要勤奋钻研,虚心求教,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晚年,孔子对深奥的《周易》很感兴趣。为了弄明白《周易》上的一切问题,他不仅常常向懂得《周易》的老子请教,而且一有空就打开《周易》来看,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

孔子为了弄明白,不计其数地翻看《周易》,竟然把用来穿竹简的牛皮绳给磨断了三次。孔子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而是他后来不断求知,才最终成为有学问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故事链接】

孔子门下有很多学生,他每天向学生传授知识,也经常带他们外出游历。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了郑国。

子路正赶着车飞奔,忽然看见前面有几个小孩正蹲在路上玩泥巴。他急忙勒住马,大喊:“喂,孩子们,快让开!”

其他孩子都让开了,可是有一个孩子仍专心致志地用沙石、瓦片堆着什么。孔子来到孩子们面前,说:“孩子,快让开,我们还有急事呢!”那个小孩却对孔子说:“老爷爷,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孔子说:“可以啊!你问吧!”

那个孩子问道:“老爷爷,世上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想了想,说:“当然是车给城让路了,车是活的,城是死的呀!”那孩子指着地上的东西说:“老爷爷,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低头仔细一看,地上正是孩子们堆的城堡,心想:在我们眼里看来是沙石堆成的小玩意儿,在孩子眼中却是真正的城堡。

孔子想到这儿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一直倡导礼仪,可在这件事上,这孩子真可以做我的老师呀。”说完,孔子和学生们赶着车,绕“城”而过了。

吾无隐乎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人啊,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丝毫没有隐瞒啊!我没有什么事不和你们一起去做的,这是我孔丘的为人啊!”

【故事链接】

彭思永小时候,家里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一直诚实正直,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

一天,彭思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只金手镯。

他想,这么珍贵的东西,失主一定很伤心,准会回来找的。于是他就把镯子揣好,坐在路边等了起来。

没多久,一个人满头大汗地走了过来。只见他眼睛盯着地面,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彭思永问:“你是在找东西吗?”那个人急忙说:“是啊,我丢了一只很贵重的金镯子。”

彭思永又细心地问:“你的镯子是什么样的?”那个人仔细形容了镯子的大小和上面花纹的样式,和彭思永捡到的镯子一模一样。

没错,镯子是他的。彭思永马上把镯子还给了他。这个人很感谢彭思永,并拿出一些钱送给他。彭思永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想贪钱的话,早就把你的镯子藏起来,也不会坐在这儿等你来找啊!如果我隐瞒了捡到镯子的事,我心里有愧,自己也会感到不快乐的。”

后来,彭思永当了官,他为官公正清廉,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大清官。

奢则不孙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谦让的意思。

②固:简陋,鄙陋。

【译文】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和骄傲相比,我宁可寒酸。”

【故事链接】

范宣,字宣子,以博学道德闻名于世。他八岁时,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他:“很疼吗?”他回答说:“不是因为疼,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的。”

范宣家极为清贫,范宣品行高洁,生活俭朴,很少与外人交往。豫章太守殷羡看到范宣住在残破的茅屋里,便想为他改建新居。范宣坚决推辞。殷羡喜欢范宣,因为他过于贫穷,加上饥荒之年瘟疫流行,便馈赠给他许多东西。范宣又推辞不受。

范宣的朋友韩豫章要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收;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收。就这样一路减半,最后减到一匹,他仍然还是拒绝。后来韩豫章与范宣一起乘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收下了。

君子坦荡荡

【译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故事链接】

吴隐之既孝顺父母,又廉洁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禄都分给亲戚族人,甚至寒冬腊月连棉被也没有。桓玄试图革除岭南地区的弊端,便任命他为广州刺史。离广州二十里,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世人相传饮此泉者其心永无满足。吴隐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劝他不要饮泉水,他却举杯饮之,并且说道:“石门之畔流涌着清澈的贪泉,举杯一饮重于千金。遥想伯夷、叔齐两位高士,纵使他们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其纯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