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勤俭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961200000013

第13章 井底之蛙(2)

这时,丞相李斯冷冷地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因为形势不同了。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功,淳于越所说的古法是不必效仿的,那时诸侯并争,所以厚招游学之士。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应当为农、为工,士应该学习法令。现在有些人不学今而效古,以古非今,这是扰乱民心。我以为导致天下混乱的原因就是以古害今的那些学说、私学。我建议陛下下令禁止那些诗、书、百家之言,不是秦朝的典籍全部烧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册。谁私藏那些书就办他的罪,谁用诗书里的话来诋毁当今就杀掉他;谁以古非今就诛灭九族;官吏知情不举也同样受诛,下令后30天不烧掉违法书册的要判重刑……”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这些言论,也认为效仿古法会对他的统治有所损害、动摇,坚决制止效古并下令烧古书,杀效古法之人。

左提右挈

挈:举起。左手提,右手举。比喻互相扶持或从各方面加以帮助。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秦朝末年,秦朝施以暴政,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其中有一伙义军发展很快,其首领叫武臣,夺了30多座城池,被部下张耳、陈馀推举称王,他们两人分任右丞相和大将军。接着,武臣派部将韩广率军夺取从前燕国管辖的地区。

想不到韩广权力欲极强,率军一进入燕地,就自称燕王。赵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发兵进入燕地。

赵军刚来到燕地的那天,武臣只带几名亲随深入燕境,了解燕军动静。不料燕军防备严密,发现武臣等形迹可疑,便将他逮住。张耳、陈馀得知武臣被擒,先后派了十几名使者到燕营去商谈,但都被燕将杀死,以致没人敢到燕营去交涉。

张耳、陈馀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办理,这时有人自荐毛荐,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那士兵见了燕将无丝毫畏惧,只问了一句话:“请问将军,您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

燕将马上回答说:“当然知道,他俩是很有义气、能干的人,不过现在,他们都在指望我放回赵王。”

那士卒听了大笑,说:“将军错了,想当初,张耳、陈馀和武臣率军进入赵地,没费多大气力,就拿下了几十座城池。

他俩难道不想称王称霸?只是因为赵国新建,所以先立年纪大的武臣为王。现在赵国已经开始安定,他俩当然想把赵国分了,各自称王。所以表面上要你把武臣放回去,其实巴不得你们杀了他。现在一个赵国尚且瞧不起你们燕国,很容易吞并你们,何况将来还有两个贤王帮衬来问你们杀害赵王之罪。到那时,燕国不是很容易被灭了吗?”

燕将目瞪口呆,忖之有理,就把士卒的话传给了燕王,燕王也觉得杀武臣弊多利少,这样,那个士卒成功地救回了赵王。

巧夺天工

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此典出自元·赵孟《赠放烟火者》。

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生了一个小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倾城倾国。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信以为真,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万分高兴,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貌美如花,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给了袁熙。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200年,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

当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邺城。

曹操的儿子曹丕攻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姑娘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并递过手巾去让她擦脸。离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准外人闯入。

刘氏对曹丕刚才的举动不仅不担心反而还暗自庆幸。曹丕走后,她对甄姑娘说,我们的性命无忧了。

果然,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将甄姑娘接到自己府里,并与她成了亲。

曹丕对甄夫人宠爱无比,百依百顺。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夫人被立为皇后。当时她已四十岁,为了让曹丕长久宠爱自己,她每天早晨都要花许多时间打扮。

据说在她寝宫前的庭院中,有一条十分美丽的绿色小蛇,它嘴里经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不经意地发现,这蛇每天盘一个形状,从来不重复。

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当然,她每天的头发形状也是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更加觉得她美丽了。

几年后,甄皇后终于年老珠黄,她的皇后位置被一个姓郭的美丽的姑娘所代替。她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曹丕恼羞成怒,便杀了她。

正言厉色

正:严正,厉:严肃,严厉。形容言辞庄重、容色严厉。

此典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贾宝玉闲着无事,忽然想到了黛玉,觉得好长时间没见黛玉妹妹了,便前往看望,一进屋,见黛玉在睡觉,疑心生病,劝黛玉起床。可是黛玉不答理他,用绢子盖上脸。宝玉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对黛玉说:“你们扬州衙门里出了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

黛玉听得他话语严肃,又正言厉色,以为是真事,便霍地坐起来,问道:“什么事?!”

宝玉强忍住笑,顺口胡诌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住着一群耗子精。腊月初七这天,老耗子升堂议事,说‘明儿是腊八,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我们洞里没啥吃的,谁去偷点回来?’小耗子回话说:‘我知道,山下庙里米豆成仓,还有五样果品: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老耗子听了心中大喜,忙说:‘谁去偷香芋?’一个又小又瘦的耗子说:‘我去。’老耗子瞧它身小体弱,摇摇头说:‘你不行!’小耗子急了:‘我会摇身一变变成香芋,滚进香芋堆里暗暗地搬运,比兄弟们偷得巧!’兄弟们拍手叫道:‘妙妙,你先变个香芋给我们看看!’小耗子说声‘变’,忽然变成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姐。弟兄们一齐笑起来:‘错了,错了!你说变香芋,怎么竟变成个小姐来?’小耗子傲慢地说:‘你们真是没有见过世面,只认得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宝玉的话音还没有落,黛玉已站起并用手按着宝玉,说宝玉在讽剌她、嘲笑她要他道歉,宝玉见目的也已达到,便也连声告饶。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原来的模样。

此典出自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出身于贫苦家庭,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维持生活,在21岁那年,顿悟,向黄梅县东禅宗五世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取名慧能。

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要来学佛呢?”

慧能回答:“人虽有东西之分,但佛性无南北之别;我虽然与和尚不同,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弘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有心收他为徒但又恐怕寺里的僧人不肯相容,就分派他去干杂活。

有一天,弘忍召集众弟子宣讲佛法,他让每人作一篇偈语,从中挑选优秀者传给达摩祖师衣钵,定为六代世祖。

有个叫神秀的大和尚连夜写成一篇偈颂: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众人看了,纷纷夸赞。谁知弘忍大师却说,神秀还未见到本性,只到了门外,还没有进门。

当时,慧能在柴房劈柴,听人念诵神秀偈语,心中一动,也吟成一篇偈语,但是,他不会写字,慧能便口诵偈语,请人代为书写。偈语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见了,知道慧能已参透佛法,有意想把衣钵传于他,但弘忍大师知道他不能服众,便只好私下里传位于他,叫他出逃。

慧能接受衣钵后,立即逃往南方,走了两个月,到达大瘐岭。这时,有数百个僧人跟踪追来,想夺取衣钵。其中有个慧明和尚,原来是四品将军,为人粗鲁,他率先赶上慧能。

慧能将衣钵扔在一块大磐石上,说:“这件衣服是个信物,怎么可以凭力气来争夺呢?”

慧明赶来,拾起衣钵,说:“我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的!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走了出来,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说: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慧明顿时开悟,告辞而去。

《六祖坛经·行由品》原文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生离死别

活着分离,死后诀别,是人生最悲痛的两件事。多用于形容离别的痛苦。

此典出自唐·姚思廉《陈书·徐陵传》。

南朝有一个文人名叫徐陵。他才华横溢,文章写得极好,很多名流都收藏了徐陵的文本。

南朝梁武帝接纳了西魏降将侯景,不料侯景反咬梁武帝一口,夺了他的江山,还把梁武帝害死了。

在这次大乱中,徐陵的父亲徐离,也被围困在京城里,京城长期缺粮,饿死了很多人。徐陵得不到父亲的消息,心里非常焦急。过了一段时间,梁元帝萧绎继位。传来消息说,徐陵的父亲还活着,侯景对他还有忌惮,不敢加害,但仍被扣留。徐陵思谋再三,没办法只得写了一封长信给仆射杨遵彦,向他倾诉了骨肉离散的痛苦,希望他能帮助解救父亲。

徐陵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一时传播甚广。

饥寒交迫

饥饿与寒冷一同迫来。形容穷困潦倒。

此典出自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

唐高祖李渊爱护士兵是出了名的,他做事从不武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下决心。

遇到比较复杂的案件,他会亲自提审犯人。

当时,武功有个叫严甘罗的人,在地方上因为抢劫犯了法,被官吏抓来关在监牢里。正逢高祖亲审囚犯,官吏将严甘罗押到高祖面前。

高祖见这个犯人,衣衫十分破旧,难以遮盖全身,因为冷的缘故,拱着一副尖瘦的肩膀,瑟瑟缩缩地跪在地下,显得很可怜,根本不像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做强盗?”

严甘罗打着哆嗦回答:“饥寒交迫,所以做强盗活命。”

唐高祖听了严甘罗这句话深受感动,觉得严甘罗很可怜,便从轻惩罚了他一下。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毫厘都是长度单位。形容稍微相差一点,就会导致极大的错误。

此典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

西汉有一个人名叫赵充国,祖籍上邦。有一年汉宣帝命令他领兵去征伐西北地区的叛贼。

到了那儿,察看了一下军情,发现叛军的力量虽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果然有1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军队留驻原地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

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汉宣帝,汉宣帝却命令他再次出兵讨伐叛贼。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

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父亲执行汉宣帝的命令,免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这使得赵充国想起了种种往事。

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关中粮食大丰收,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300万石谷子存起,那么边境上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但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100万石,皇帝又只批40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几万石,只因为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叛乱。

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现在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

接着赵充国冒着违抗皇帝的危险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奏报了汉宣帝,汉宣帝觉得赵充国说得很对,允许赵充国那样做。后来,赵充国果然平定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