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亲情故事 (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961100000007

第7章 投畀豺虎(2)

东汉顺帝(刘保)时期,有一个人叫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他相貌奇伟,学识丰富,四方有志之士都慕名前来向他请教。公元133年,发生了地震、山崩、火灾,汉顺帝叫公卿大夫推荐贤才,讨论兴利除弊的治国方策。于是,卫尉贾建使向汉顺帝荐举了李固。李固上书分析形势,提出很多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数都被顺帝采纳。所以,李固被拜为议郎。

当时政治腐败,宦官的势力很大。他们不但可以兼做朝官,还可以将爵位传给养子,可以随意荐举人做官。因而,形成了“无功小人,皆有官爵”的局面,这样便大大激怒了有德有才的士人。李固一派比较耿直的官僚凭借梁皇后家的势力,企图和宦官对抗。

梁皇后的父亲叫梁商,任大将军。他以皇后父亲的身份执掌朝政,但为人小心谨慎,没有主见。李固想借助于他的力量来改变腐朽的朝廷政风,就向他上书说:“忠义的道路被关闭,图谋私利的大门就会被打开;图谋私利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忠义之路就会完全被堵塞了。从前,汉安帝(刘祜)在内部信任伯荣、樊丰等人,在外部重用周广、谢恽之流,这帮人明目张胆公开接受贿赂,任用官吏根本不讲什么顺序、等第,弄得天下人怨声载道。”

李固建议梁商提倡忠义,任用贤才,端正政风,整顿朝纲,使腐败的社会风气得到彻底的改变,以此巩固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

但是,梁商思前想后,胆小怕事,不敢采纳李固的政治主张。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的意思是,既怨天,又责人。它形容牢骚满腹,埋怨一切。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个学问渊博、修养很高的人。但是,由于他总觉得没有被重用,因而经常也发起牢骚来。

一次,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他的学生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所以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啊!”

糟糠之妻

“糟糠之妻”比喻贫贱时娶的妻子,到富贵时也不能遗弃。

此典出自《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光武帝时,有个大夫名叫宋弘,他为人正直而不徇私情。那时光武帝需要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身边服侍,宋弘就将桓谭推荐给光武帝,并对光武帝说:“桓谭的学问可以与西汉时的杨雄和刘向媲美。”这样光武帝便拜桓谭为给事中,专门在其身边服务,每次宴会,都叫桓谭鼓琴,然而桓谭时常用郑国音乐去愉悦光武帝。这件事被宋弘知道了,他马上叫桓谭来见他,批评他不应将不好的音乐给皇帝听。后来又向光武帝谢罪,说:“我推荐桓谭的本意是希望以忠正辅导王室,现在满朝中都听郑声,这的的确确是我的罪过。”于是光武帝立即罢免了桓谭,并说这是他自己的错误。从此更钦佩宋弘为人的作风。

那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由于她很敬慕宋弘,光武帝便单独召见宋弘,对他说:“俗话说:如果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能改交一批高贵的朋友;一个发了财的人,就会将原来的妻子换个新的。

你觉得这是人的常情吗?”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不应该忘记;和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不管环境变得如何富有,也不可以将她抛弃。”光武帝和公主听他这样说,于景放弃自己的主张。

泽神委蛇

“泽神委蛇”比喻心理作用的力量。

此典出自《风俗通·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远者》:“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王乃得见之。”

齐桓公外出时,路过一片湿地,他看见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粗如车毂、长如车辕的怪物拱手而立,因而受了惊吓,一回宫后就病倒在床,甚至好几个月不能外出。

齐国人皇士见到桓公,听他叙述后惊喜地说:“怪物怎么伤害您呢?是您自己惊吓自己了。这是泽神——委蛇,只有那些称霸诸侯的人才能见到啊!”

听他这么一说齐桓公立刻高兴地笑起来,当天病就好了。

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形容忧国忧民的慷慨豪情。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徒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东晋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祖逖,他是一位仗义豪侠、忧国忧民的志士,当看到国家失去了北方大部分的土地后,非常痛心。于是他决心为国家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定都的时候,祖逖在京口招募了一些勇士,准备北上抗击外族的侵略。他上书晋元帝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是因为藩王争权,互相残杀,才给敌人制造了机会。今天百姓在外族的欺压之下,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您如果能够下令,让我做统帅,则各方豪杰都会投奔而来,敌兵去除,国耻可雪……”

皇帝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给养、三千匹布,让他自己去招募兵卒、制造兵器。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祖逖,带领部下一百多人,渡江北上。船离开南岸,渐渐划到大江中流,大家回望南土,心中都激动万分。祖逖望着江心的浪花,手敲着船桨,向众人发誓说:

“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贼寇,收复失地,就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对,我们都跟着你,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船上的勇士们都雄心勃勃,发誓报效国家。

祖逖过江之后,首先制造兵器,然后扫兵买马,成千上万的人闻讯而来,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祖逖勇敢善战,擅长用兵,加上他对待部下、士卒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士卒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不少城池,不久后黄河以南又成为晋朝疆土。祖逖对有功的军士当天就奖赏;对投降的敌军将士以礼相待;鼓励百姓植桑种地,自己也叫家人、子弟种地务农,上山砍柴;对战死的士卒收尸埋骨,亲自祭奠。他的这些做法得到老百姓的钦佩。老百姓自发地为祖逖举行庆功大会,称他为“重生父母”。有人编出民谣赞颂他:

“幸战遗黎免俘虏,三辰既郎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晋元帝听说祖逖屡建功绩,也非常高兴,封他为镇西将军。

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

此典出自《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了,决定让一百多个活人殉葬,其中包括秦国大臣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个人都是对国家作出巨大过贡献的人,也是深受百姓尊敬的良臣。因此,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秦国人民都深表同情和痛惜,对他们三个人中的每一个,人们都愿意用一百个人的生命去换取。为了表示对这三个良臣的惋惜和对暴君的憎恨,秦人作了《黄鸟》这首挽歌。这首歌的意思如下:

黄雀叫叽叽,

在酸枣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奄息。

说起这位奄息,

一人能与百人匹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来桑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仲行。

说起这位仲行,

百人莫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可以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到牡荆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针虎。

说起这位针虎,

以一当百不含糊。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白龙鱼服

“白龙鱼服”比喻贵人隐藏身份,化装到民间去。

此典出自《说范·正谏》:“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这段话意思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王想跟老百姓一起饮酒,大臣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么做。从前,一条白龙从天上下到清泠池,变成鱼,被渔夫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要求惩处这个渔夫。天帝问:‘当时,你是如何变化自己的身形的?’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泠池中,变成了鱼。’天帝说:‘渔夫是以捕鱼为业的,他的本职工作就要射鱼,并不是射龙。既然这样,豫且有什么罪呢?’那白龙是天帝豢养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的奴隶,如果白龙不变成鱼,豫且就不会射它。如今君王放弃国君的身份,而跟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发生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于是,吴王听了伍子胥的劝告,就放弃了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的想法。

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咏重阳风物。

此典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爱好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天生爱好饮酒。但由于隐居山乡,家境贫困,因而不是经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旧友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好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去了,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日子,应该是喝酒的时候,但这天陶渊明家中没有一滴酒。他只好惆怅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际,陶渊明远远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朝他走来。走近一看,这个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依照主人的吩咐,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并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扑鼻而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不吃烟火食

“不吃烟火食”比喻人有道气或仙气。也可用以比喻诗文的格调超尘绝俗。

此典出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

赵自然,原名叫王九。十三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身材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于是那个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给他吃。

王九醒来后,果然就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听说了这件事,宋太宗(赵炅)召见了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

又有一个人叫赵抱一,常在田间放牛。

一天夜里,有人叩门叫他,把他引到山崖绝顶,山上有数人饮宴,音乐齐奏,与人间没什么区别。正当此时,巡检使从山崖下经过,听见音乐之声,以为是群盗欢聚,就召集村民架起梯子爬上山崖。一看,只有赵抱一独自一人在上边,就把他带下来。从此以后,赵抱一不喜欢熟食,只吃甘菊、柏叶、果实、清泉,偶尔喝点,面色如婴儿一样红润。他以前不通文墨,可是现在却出口成章,有道家之趣。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一个人叫郑荣,本是禁卫军的一员,守卫壁州归来时,夜间碰到一个神人对他说:“你有道气,不要吃熟食。”于是,教给他医疗之术,用以治病救人。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赐名给他,叫自清,让他做了道士,居住在上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