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亲情故事 (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961100000005

第5章 楚囚南冠(2)

后来,魏武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病危的时候,他又提起小妾,并对魏颗说:“我死后,就让她为我殉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将那女子活埋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父亲临终遗言办时,他说:“人在病重时神志不清,说话不应当算数,我应当遵从的是父亲清醒时的嘱托。”

后来,魏颗与秦国的军队作战,遇上秦军著名将领杜回。在打得异常激烈的辅氏大战中,魏颗眼看抵挡不住,情势非常危急。这时,突然阵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抛出一条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让晋军最终魏颗取得了胜利。

夜里,魏颗梦见了那位白发老人。他对魏颗说:“将军是否记得,你曾将你父亲的一个妾改嫁出门,救了她一条命。而我,就是那女子的父亲,所以我特来报答你的恩德。”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的意思是,像寒天里的蝉一样寂寞无声。人们用它比喻胆怯得不敢说话。

此典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杜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人。为人沉着刚毅,年少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司徒胡广推荐他当了代郡太守,后来又当了北海相。每当官宦子弟犯了法,杜密就丝毫不留情面,将他们一一缉拿归案。

因此,他有较好的名声。

后来杜密曾经辞官回家闲居。他每次去拜望太守时,都要谈到许多人和事,拜托太守妥善处理。同郡人刘胜也从蜀郡辞官回乡,刘胜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门前连来访的车迹也没有,不过问任何事情。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刘胜字季陵)是一个清高的人士,公卿们都荐举他。”杜密明白这是王昱在暗示自己,叫他以后不要多管闲事。杜密回答道:“刘胜身居大夫之位,受到上宾的礼遇,可是他知道有才能的人不荐举,听到恶行也不表态,只是不断地隐瞒真情保护自己,像冬天里的蝉一样不能发声,其实这是罪人啊。如今,对于有志气、怀忠义、身体力行的贤人,我极力推荐他们;对于违背道义、丧失气节的人,我极力纠正他们。

使您这位高明的郡府太守赏罚适当,让美善之事能够传扬,我不是也能起到一点作用吗?”太守王昱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惭愧,深感杜密言之有理,因此同他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指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此典出自《晋书·王羲之列传》:“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乎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献之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情投意合,感情很好。

王徽之生性散漫,自恃有才,非常任性,做事情喜欢我行我素,不喜欢做官。开始他在大司马桓温手下当参军。他整天蓬头垢面,不梳洗整理,官袍子穿在身上连带子都不系,别人看见他这副模样,就常常嘲笑他。后来他给车骑将军桓冲当骑兵参军,仍旧是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读书吟诗,寻找乐趣。一天,桓冲问他:“你是管哪种差事的呀?”

“好像是管骑兵战马吧?!”王徽之答道。

“那么你管多少马呀?”

“连马我还不知道呢,哪里知道马数?”

“马死了几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看他这种如呆似痴的样子,只好叹着气走开了。

有一次,王徽之听说有一户人家院里,种了质地优良的竹子,便坐着车子去观竹。主人把院子打扫干净,摆上椅子请他坐,可他只顾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王徽之与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读书、作诗。王献之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后来到朝廷做了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弃官回到故乡,正赶上弟弟献之重病卧床。他非常伤心,便求巫师说:“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死人,我的才能不如弟弟,我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借给他,我替他去死,让弟弟再活几年吧!”

巫师说:“不行啊,你的寿命也到了限数啦,无法给别人的。”

没过几天,王献之去世了。家人悲痛欲绝,但是王徽之却不哭。他坐在灵床上,取下王献之的琴弹起来,但无论如何也弹不出个调子。他长叹一口气,哀伤地说:“呜呼,献之啊,人死了,琴也死啦……”说完,便昏厥过去。

由于过分悲痛,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他也病死了。

人神共愤

“人神共愤”形容民愤极大,达于极点。

此典出自《北齐书·高乾传》:“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

又见《旧唐书·于襣传》:襣顷拥节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于襣,字允元,在唐德宗(李适)时期曾经做过湖州刺史。他任职期间,可以说也曾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西湖,是南朝时凿的,灌溉良田三千顷,但年久失修,废弃无用。于襣下令筑堤挖塘,重新修复,使当地百姓获得鱼米之利。后来,他又改任苏州刺史,他下令疏通沟渠,修整街道,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吴地流行敬奉鬼神的风俗,于襣认为,花费大量的钱财去敬奉鬼神,却荒废了生产农业,这是非常荒谬的。

于是,他下令拆掉神殿庙宇,只留下伍子胥等少数人的庙宇。他虽然做了一些好事,但是比较专横,甚至连唐德宗都得让着他。唐宪宗(李纯)即位,令行威严,于襣收敛了一些。唐穆宗(李恒)即位时,于襣已经死了。他死的时候,被赠以“厉”的谥号,然而,他的儿子于季友觉得“厉”的谥号不够合适,请求唐穆宗改赐号为“思”。可是,大臣们却都反对,主张不要更改。

太常博士王彦威上书说:“于襣晋升很快,拥有象征皇家权力的符节,不为朝廷效劳,却肆行无忌,残酷暴虐,连百姓和鬼神都怒不可遏,为国家的法令所不容。”

太常博士王彦威建议穆宗,千万不要改赐为“思”,不然的话,“圣政”就会受到损害。但是,穆宗对王彦威的上书置之不理,同意了于季友的请求,把于襣的谥号改赐为“思”。

如丧考妣

“如丧考妣”表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的难过和伤心。

此典出自《尚书·舜曲》:“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观《孟子·万章上》: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名叫蒙丘,是孟子的学生。有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之后,尧率领诸侯去朝见他,舜的父亲瞽瞍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到父亲瞽瞍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啊!’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尧活着的时候,舜没有做天子,只是尧老年时叫舜代他履行过天子的职责。《尧典》上说:‘二十八年之后,尧死了,老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为此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死之前就已经做了天子,这岂不是同时有两个天子了吗?”

如坐针毡

“如坐针毡”形容着急到了极点,弄得坐卧不宁;也形容坐卧不安的情景。

此典出自《晋书·杜锡传》:“舍人杜锡……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朝时,有一个姓杜名锡的人,他是杜预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以学识渊博而远近闻名。先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侍徒,经过几次升迁,最后被调去做太子舍人,侍奉愍怀太子。

愍怀太子是个不求上进的人,行为乖张,做事也常不合情理。杜锡既天天在他身边工作,对太子这种作风非常看不惯,便常常向太子劝告,希望他能改进。杜锡的言辞非常忠实恳切,但愍怀太子却认为他多管闲事,很不高兴,便派人悄悄地在杜锡经常坐的毯(毛织成的毯,可用来作地毯或坐褥)中插了许多针,杜锡毫无觉察,坐下时被刺得流出血来。过了几天,愍怀太子问杜锡说:“前几天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呢?”

杜锡说:“我喝醉了酒,什么事都不知道。”太子打砂锅问到底,还说:“你喜欢责备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事呢?”杜锡被问得狼狈不堪,哭笑不得。

食肉寝皮

“食肉寝皮”比喻仇恨极深。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齐将殖绰、郭最)者,譬于禽兽,臣(州绰)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春秋时,鲁襄公十八年,晋国攻打齐国,晋国的州绰用箭射中了齐将殖绰,并俘获了殖绰和郭最。

三年后,州绰因躲避祸难逃到齐国。齐庄公对他说,殖绰、郭最是如何如何勇猛。

州绰说:“他们和野兽差不多,早被射死了,肉已经被吃,皮已经被做成卧具,怎么能说他们勇猛?”

碎尸万段

“碎尸万段”形容对仇敌最解恨的惩处。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

蜀汉建兴七年的夏天,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展开大战。司马懿令郭淮、孙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从蜀兵后面抄袭,让他们自乱阵脚。在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诸葛亮谁强?”孙礼回答说:“诸葛亮远远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诸葛亮虽高明,但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攻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吗?”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听到这个消息,刚想退兵,蜀军已经来到,喊杀连天。二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躲到山上逃脱了。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郃、戴陵各引一万精兵,趁诸葛亮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去夺蜀寨。司马懿的计划早已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而张、戴还没出手即被蜀兵包围。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郃,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石戚闻言大怒,指着诸葛亮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你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由于诸葛亮早有准备,结果,张郃、戴陵战败而去。

铁锁横江

“铁锁横江”的意思是,用铁锁链横截在江面上,防止舰船通过。后形容严加防卫;也可以借用“铁锁横江”感慨朝代兴亡,抒发怀古之幽情。

此典出自《晋书·王汭传》:“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王汭(公元206~285年),字士治,晋代弘农湖人。他博学多才,一表人才,但却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因此乡里人都讨厌他。

后来,他变得豁达大度,立志高远。建起一座宅院,门前留下数十步宽的道路,有人说,道路修得太宽了。他说:“将来,我当了将军,这里可以容纳长戟幡旗。”人们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他却说:“秦末的陈胜说过,燕雀怎么会了解鸿鹄的志向呢。”不久,州郡任命他为河东从事,征南大将军羊祜发现他有才能,任命他为车骑从事中郎,又荐举他当了巴州刺史,后改任益州刺史。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计划平定吴国,下诏命令王修造舰船。王积极造船,准备伐吴。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从成都出发,率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沿长江顺流而下伐吴,一直打到丹杨,攻下丹杨后,活捉了丹杨监军盛纪。东吴人异常恐慌了,在长江的险峻要害之处设下防御工事,在江面上横拦着铁锁链,又做丈余长的大铁锥,偷偷地放置到江中,企图以此阻拦王的舰船。此前,羊祜抓住了东吴的间谍,已经完全弄清了东吴在江中布防的情况。于是,王下令赶做几十只大木筏,有百余步宽,上边绑着草人,草人披着铠甲,拿着武器,与真的士兵差不多。王命令会水的军士驾着木筏,行驶在舰船的前头,木筏遇到铁锥,就将铁锥带走了。同时,又做了许多很大的火把,长约十多丈,粗有数十围,灌上麻油,在舰船前开路,遇到铁锁链,就点燃大火把,焚烧铁锁链,不一会儿工夫,铁锁链就被烧化、断绝,舰船能够前进了,畅通无阻。

这一仗,晋军直抵石头城(今南京),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痛心疾首

“痛心疾首”比喻怨恨非常深,极端痛恨。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呢就寡人。”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互相以婚姻联系(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女儿。后世称联姻“秦晋之好”就源出于此),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晋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国外,也国为得到秦国相助,才能够回国继承王位。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秦晋两国虽有亲戚关系,却仍不免发生冲突。从秦穆公到秦桓公的三代中,秦、晋两国一直争战不休。

晋厉公即位后,又因边界发生纠纷,于是两国君王互约定在令狐(故址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会面,大家签订盟约。然而,秦桓公回国后,立刻又背叛了盟约。他一面约楚国攻打白狄(秦国边界的小国,是秦敌国,但与晋却是有姻亲之好),楚国答应了。另一面却打发人对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楚国也派人对晋国说,秦国违背盟约和楚国修好,要对付晋国。白狄和楚国都很明白秦国的意图,都恨秦国背信弃义。晋国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对秦国说:“如今各国诸侯都知道秦国唯利是图,不守信用,因此大家都愿意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晋国已和各国诸侯作好准备。如果秦国愿意订盟约,晋国可以劝告诸侯退兵,不然的话,我们就与诸侯共同对付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