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杏林拾翠
10948600000037

第37章 王仲宣之死

读过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的人,大抵都知道王仲宣这个名字。但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原来他就是建安时期赫赫有名的作家和诗人王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当时著名学者蔡邕亦誉之为“有异才”。著有《王侍中集》。关于他的死,中医界相传是因“农落”而卒。现查阅有关史料,似属讹传。

其肇端应出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农落,农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谓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农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到了宋代,《太平御览·何颙别传》也有类似记载:“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门后(疑有夺讹),年三十当农落’。仲宣以其贯长也,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疾果成,竟农落。”以上记载,仲宣遇仲景时,年龄稍异,一作“年二十余”,一作“年十七”;而病发时,一作“四十当农落”,一作“三十当农落”。但都证实仲宣不服张仲景的五石汤而“农落”致死。直至清代陆懋修写《补后汉书·张机传》,还把皇甫谧这一记载引入传里,并赞道:“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验农也。”如此世代相传。于是乎近代有人进一步考证:认为仲宣患的是麻风病,以至有人探讨王仲宣“四十落农的理论基础”,在于“内脏阳气不足,肾尤最弱”。这样步步深入探讨,促进百家争鸣,本是好事。问题在于王仲宣是否真由于“农落”而死。近来查阅有关史料,发现并非如此。

《魏志·王粲》云:“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这里虽然记载了王仲宣死时年四十一岁,与当年张仲景所推断的“四十当农落,半年而死”的岁。相近(这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因而造成历史的误会),然而却未道出“卒”之病因。查《王粲年谱》,他是“正月二十四日戊申”死的。在他死前“一百八十七日”并未有“农落”,也毫无麻风病的迹象,反而在他死前三个月,即建安二十一年十月份,还随曹操东征孙权。十一月至谯,写下了《从军诗》,怀着“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的雄志。第二年正月,曹兵屯驻于居巢,此时正好流行疫疠,曹兵病亡甚多。王仲宣也死于此时此地。据《魏志·司马朗传》云:“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又据《魏志·阮瑀传》云:“幹(徐幹)、琳(陈琳)、(应)、桢(刘桢)二十二年卒。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以上材料,足以佐证:“粲盖亦死于疫疠”。至于说王仲宣是“农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的说法,除了宣扬张仲景超人诊术之外,毫无其他史料可证,似属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