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杏林拾翠
10948600000011

第11章 神农与《神农本草经》

神农是什么样子的呢?年轻人可能全无所知,而上了年纪的人,也许有人还记得,在旧药材铺里,往往往着这样一个奇特的的像:一个农农大眼,龙颜大唇,身上长毛,腰围树叶,露出肚子,头长两角,右手执着药草,身长八尺有七的怪人。此人相传就是我国远古时代“尝百草”而知药的神农氏。其实这画像并不奇特,神话里说得更奇特呢!他是人的身子,牛的头。大概他属牛图腾氏族吧,也许是象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

神农是距今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皇帝。一说称炎帝,又称烈山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白虎通义·号篇》云:“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以种百谷”。有“神农之世耕而食”之说。从此,人类不再愁衣食。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故天下号之为神农。

《尔雅·释诂》曰:“神,治也。”“神农”二字,就是“治田”之意。

神农不仅为农业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为医药作出不可磨不的贡献。相传神农曾经用一条神鞭——“赭鞭”,来鞭打“百草”,凡是经过鞭打的各种各样的药草,都会很快呈露出它的“真面目”——有毒无毒,或寒或热,或温或凉的不同药性,或辛或甘,或酸或苦或咸的不同味道。故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则是神农为了辨别“百草”之药性,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上山“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据《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通志·三皇纪》也载:“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可见,神农尝药是置生死于度外,才摸索出各种药性来的。故古籍总以神农尝百草,始有药之说,把神农当作发明药的先祖。其实“尝百草”是劳动人民为抵抗疾病的一种实践,并非始于神农,而在神农以前就有了。我们的祖先,为了解除疾苦,不知多少人“尝百草”。更不知有多少人被毒死。鲁迅先生说:当“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鲁迅这段话,说明了医药是劳动人民用血和生命找出来的。神农可能就是在这无。“尝百草”的人物中立下赫赫之功,而被当作千万个医药实践家的化身。

相传神农也是由于“尝百草”而牺牲的。有个民间传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烂了,没药可解救,终于断送了性命。又一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尝到“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至千变万化”,神农“不能解其毒,因而致死”。

这些美好的传说,不因岁月的流逝,世纪的变迁而消亡。神农效忠于人民的精神永远不死,代代相传。人民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他的名字刻在史册,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心碑里,把他作为我们的祖先战胜自然,保护健康,发展生活的一个伟大的象征。他的事迹,人民总是设法保留下来。据六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说:在山西太原神釜冈还遗存有“神农尝药之鼎”。在咸阳山中,还保存有“神农鞭药处”的遗迹。此山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翻开中国医学史,以神农作为本草书名的,比比皆是。如《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属物》、《神农采药经》、《神农本经会通》、《神农食忌》、《神农黄帝食禁》,等等,不一而足。

就以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文献——《神农本草经》来说,此书编著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包括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其中有十八种药物重复,实际共有药物三百四十七种。书中把所载的药物分为三大类,即称三品。其中上品、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对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都作了叙述。其中不少药物的疗效已用现代科学方法得到证实。该书被列为“四大经典”之一,为我国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医药学家对该书评价甚高。日本田中长三郎在《泰西本草及本草家》一书中评论说:“被尊为西方医药界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erates)知道的植物药只有二百三十八种,其业绩没有中国的神农大。”

该书究竟是谁编著的呢?

北齐·颜之推在《家训》中说:“本草神农所述”。意思是说:《神农本草经》是神农所作。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书契未作”,岂能成书?这部巨著,看来不仅非神农所作,也不是以后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在相当长时期内,由广大劳动人民和许多医家汇编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累晶。黄云盾在《古今伪书考补证·神农本草》指出:“大抵此书萌芽于汉代,滋荣于宋世”。若要考究其执笔者,可能是由张仲景、华佗托神农之名,初步撰成。最后,再由华佗的弟子吴普加以润色、修订,始成此书。现在尚传《神农本草经》是由魏·吴普所辑述。

为什么《神农本草经》并非神农所作,而又托名神农呢?大概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当时“尊古贱今”的社会风气很盛,认为“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始能入说”。故托名于古代先贤,以取得人们的信仰。二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深入人心。三是神农时代虽然未有文字,尚未能著《神农本草经》,但通过长期实践,“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而此书是在世代相传的原始药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把第一部药物专著定名为《神农本草经》,是具有纪念祖先对药物作出贡献的意义。

神农尽管是传说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人们虚构的神话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难于考证,但历代群众这样尊崇他,这是为什么,读者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