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10948300000012

第12章 头部与全身的关系

头部有人体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总指挥。脑的动脉来自于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的营养来源于五脏化生的营养物质。当五脏功能不足时,脑的营养来源就减少,脑功能的发挥就不佳。当五脏营养太盛,其来源超过了脑的需要时,脑功能的发挥就受限。

人的脑重仅占体重的2%,脑的耗氧量就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只占心脏搏出量的1/6,但当脑血流减少或中断时就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的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

脑为清灵之窍,最忌邪气干涉,脑需要的是人体最精华的物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曾指出:“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不但说明了脑由髓汇集而成,还概括了脑与肾和骨髓的关系。肾精充足,上注于脑,脑就灵活。相反,肾精亏虚,脑失所养,脑就笨钝。脑也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脑的这一功能正常,人就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如果人体的废物如痰湿、瘀血、痰火等“邪气”在头部堆积得太多,人就反应迟钝、思维混乱,嗜睡、痴呆,头昏、头闷,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烦躁打闹等癫狂症状。

脾胃是脑营养来源的场所,脾胃也是脑营养过盛的根源。脾胃的功能不足,脑所需要的气、血、津、精等精华物质的来源就不足。脾胃的功能减弱,头部多余的废物就难以去除,又说明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脑与全身的生理关系,决定了头部与全身的病理关系。

1.头疼原因多 不能只“怪”头

我们在长期的门诊工作中发现,患者们对头病的认识似乎有一个共病:其中之一就是把头部病与全身状况割裂开来。其二就是把头部病与几种有名气的病结合起来而遭遇头病时常常走入“就诊自我思路控制误区”。如有的病人一旦头昏头疼,首先想到的是高血压,就诊时一进门就让医生给开个CT检查单,给查个血压。如果测得血压不高,查得头颅CT结果正常,则即使头疼得很厉害、很持久也不认为是病。也有些患者因头疼头昏而常年奔波于医院各科,看了中医看西医,在头上找不出个“一、二、三”来不歇心。少数患者还对头十分过意不去,即使反复检查无异常也高兴不起来。

本来,理化检查查不出问题是好事,可好多患者反而更加着急,说自己头疼得很厉害,为什么查不出病来?心情可以理解。头,不但痛来令人束手无策,而且痛得让人提心吊胆!头,人的中央、人的首脑,指挥部出了问题怎么能不害怕?但这里奉劝患者们:不能把头部的病因简单地看作只是头上的问题。

头疼是指头部任何具有疼痛感觉的组织受到刺激而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头痛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相关疾病的一个症状,是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卒中、颅脑损伤、脑部缺氧、部分五官疾病的必有症状。也是感冒和脏腑功能失调、精神因素和生存压力等头外因素的常见症状。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是某些疾病的危险信号。

头痛原因多,临床可根据头痛的部位、性质、病程和缓急轻重及伴随的症状辨别其病因病机。一般突发的、剧烈的、呈爆炸性或开裂样的头痛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若一侧头痛逐渐加重或伴有肢体抽搐多为颅内肿瘤;若头痛反复发作,经服止痛药无效可能与鼻咽癌有关;若外伤后几周或几月间突然头痛、呕吐可能为硬膜下血肿;若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多为脑溢血;若头痛兼发热、脖子僵、喷射性呕吐多为脑膜炎;若头痛呈搏动性,分布于两颞侧,劳累后加重,呈间断性痛,查体未见定位性体征的头痛,多为血管或神经性头痛。

头痛有时是小毛病,有时能反映出体内的大问题。中医认为,当接受了CT或磁共振等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时,头痛的原因就要从风、寒、热、湿、痰、虚、瘀方面寻找,这些是头痛的常见原因。各种因素导致头部气滞血瘀、气血亏虚,造成头部经络不通和经络失养是头痛的常见机理。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性头痛和内伤性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有风寒性头痛、风热性头痛、风湿性头痛的区别。治疗时不能只止痛,还要驱风寒、散风热、祛风湿。有的头痛是感冒后遗症,头痛的时候若有感冒不利的症状时要连感冒一同治。内伤头痛多由肝气、肝火、痰湿、痰火、瘀血、虚劳所致。当头痛兼头闷、头重、头昏、口干、口苦、嗜睡、瘫困时为肝火、痰火上升,要吃清利肝火、痰火、痰湿的药。若月经前头部刺痛并伴有全身瘀血样表现为瘀血阻滞脑窍,要吃活血化瘀的药。若月经后头痛并有头部空虚感为血虚头痛,要吃养血补阴的药。若头痛时怕风怕冷怕劳累,头部保暖后可缓解者为阳虚气虚头痛,要吃补气补阳药。只有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使治疗生效,不能头痛只治头。

头痛还有一个特点是春天易发,这是因为春天是风的季节,“风气通于脑”,“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使春天容易发生“风阳上扰”型头痛。又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生活、工作、学习节奏更快,容易诱发紧张性头痛,平时爱头痛的人在春天就要注意预防头痛频发。要劳逸结合,要多放松、多冷静,缓解紧张情绪,减少头痛的发生。春天气候寒热不均、风大,要随时增减衣帽,避免风寒风热侵袭头部。

2.眩晕的原因有哪些

眩晕俗称头昏,是临床常见病。眩晕发作时头晕眼花、旋转不定、站立不稳,症状轻的闭目片刻即可缓解,症状重的还可并发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疲劳、出汗,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患者对头昏的认识很含糊,好多患者总把眩晕的病因锁定在高血压和贫血病上,或颈椎病和脑供血不足方面,当检查这些项目正常时就以为没事了,不知道很多躯体病都能引起头昏,不明白头昏头疼也能反映全身各个脏腑和气血、经络的健康状况。有的患者思路更狭窄,连低血压也能导致头昏也不晓得。临床中眩晕的原因很多,有疾病本身导致的,也有调理不当引起的,有时也是全身各种功能失调后出现的一过性反应,其病因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血管神经、五官各个方面。

眩晕的常见病因有风、火、痰、气、虚、瘀等病邪。常见能引起眩晕的疾病有: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脑梗塞、脑出血、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耳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屈光不正、贫血、血液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脏腑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

中医经典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记载,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所致,但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病原因,要求医生临证时既要结合理化检查所得出的具体病,又要把握每一位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情绪、发病节气、病程长短、病势缓急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最终拟定整体治疗方案。同时也提示患者,患了眩晕病后可以想到某些病,但不要将自身的症状硬与那些病牵扯而背上思想包袱。究竟患了哪一类型的眩晕,需经医生检查后再下定义。

除上述原因可致眩晕外,身体中的某些时候也与眩晕有关,如感冒后长期不愈,月经过后几天内,或月经即将来临时,大病刚愈不久,过度劳累后,精神紧张时,用脑过度,休息不佳,体位变动等都可程度不等的引起眩晕。还有一种眩晕,突发突止,晕来如急风暴雨,晕得人天旋地转,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晕不欲生;而痊愈时,说好就好,不需打针,不需服药,眩晕过后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综观眩晕的病因相当复杂,有器质性的,有功能性的,也有无明原因的。患者遭遇眩晕时应拓宽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