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赞美之度
我们的赞美应该是“言之有物”的,它能真正指出孩子的心血、精力之所在。对一个孩子如果只说很能干,还不如说某件具体的事做得漂亮更“实”些。对孩子来说,被空洞地夸奖为“好孩子”,还不如具体地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更合适。如果我们频繁地表扬孩子,泛泛地称赞他的品格、能力,就如同把水倒进海中,毫无影响。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推想出被赞扬的品格,而不是由我们直接告诉他。
细心地观察和了解,这是夸奖孩子的一种技巧。最好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过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说出来。
是这样?
青青在写完作文之后,妈妈认真阅读后说:“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典故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这个事例写得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写这篇作文一定花费不少时间。”妈妈把青青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都一一说了出来。
青青露出愉快自信的笑容:“可是我很快就写完了。”
妈妈:“那需要做很多练习。”
青青:“我很喜欢写作文。”
还是这样?
妈妈说:“青青,你写得真好,将来能做个文学家了。”
青青:“不,我写得没那么好,班上有很多比我写得好的同学。”
妈妈:“你写得真的很好,不管别人写得怎么样,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
然而第二天,老师又留了一篇作文,满以为青青会更努力地去写,可不料她只看了两眼就喊道:“我写不出来。”青青的这种态度实在令妈妈吃惊。按理讲,青青受到夸奖之后,会激励她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青青不再想做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问题就出在妈妈的夸奖上。妈妈用文学家的称号来称赞青青,使青青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她满心高兴的时候,她看到老师又留下的作文题颇有难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文学家呢?妈妈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使青青望而却步了,她不敢再做下去,怕破坏了妈妈心目中刚刚形成的文学家形象。由此可见,夸奖孩子也要注意技巧,夸大不实之词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夸奖过分或夸奖不适当都会适得其反。
当我们希望孩子好受点时,通常就会称赞他们。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对女儿说“你很漂亮”时她会否认呢?为什么当我们对儿子说“你非常聪明”时他很尴尬地走开呢?是我们的孩子太难取悦,甚至连赞美都不起作用了吗?当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赞美他们品格、身体或精神的话不知如何反应。孩子不喜欢被评定。
如果我们被别人评定“你是最棒的”,我们会怎么想?
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又会如何?如果我们表达中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传达对孩子的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会不会更有效果。
哼哼的爸爸一直陪哼哼学骑自行车,他希望告诉儿子他对他努力的赞赏,他详细描述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今天你学骑自行车真是努力,特别是你在第一次摔倒的时候没有哭,爬起来继续骑的时候,你学会了骑车子一定觉得非常自豪吧!”哼哼特别高兴,晚上吃完饭还收拾了碗筷。
这样的夸奖有助于培养孩子内心的自信。
妈妈在厨房洗碗时,她让6岁的女儿丹丹过来帮忙把碗擦干净。当她们洗完之后,妈妈指着碗说:“1、2、3、4、5!5分钟擦了5个!你怎么能擦这么快的?”晚上,丹丹睡觉之前对妈妈说:“妈妈,你能再跟我说一遍我擦的碗吗?”
描述性的语句可以帮你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我很厉害”、“我很棒”、“我能为妈妈分忧了”、“我长大了”。孩子从描述性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会因为这种结论带给自己的激励,默默地鼓励自己。孩子在内心重温这些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周围的世界也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
有时候太过笼统的赞扬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怀疑自己是否该被赞扬。比如你赞扬孩子“真是负责任的好孩子”,可是孩子却不理解自己做了什么被评为负责任,这让他觉得很不好意思,进而担心自己以后的表现不符合这种赞扬。
赞扬有时也会使孩子气馁,这取决于孩子听到赞扬之后会怎么想。但是,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在某个方面气馁,就另当别论了。
琦琪13岁,他玩游戏机闯过了第5关,他爸爸欢呼道:“你真棒!你反应能力很快!你是个超级玩家了。”琦琪立刻失去了兴趣,走开了。爸爸的称赞让他难以继续玩下去,因为他觉得:“爸爸认为我是一个出色的玩家,但是我不是专家,我达到第5关是靠运气,如果我再试一次,我甚至连2关都达不到,最好还是趁我领先时退出吧。”
那么积极的夸奖该注意什么呢?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很多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宝宝会笑了、会翻身了、会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习惯对着孩子说出“真棒”这样的评价。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长大了经不起一点失败。所以,如果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与其兴高采烈地说“好孩子,你真棒”,不如说“谢谢你帮忙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另外,“你真聪明”也是家长惯用的评语,结果只能让孩子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面对挑战时他们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据了解,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即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容易完成的,即孩子是有把握能做得非常好的。结果60%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一种压力。成年人也一样,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赞美完他的时候,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留心孩子的努力。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并在总结成绩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如果你没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把夸奖当“预防针”。
有时在孩子对某些事可能有抵触时,可先用表扬来打“预防针”,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NO。2赞美之用
我们有时会体验到,评价式的赞美是一种威胁,它带来的是恐惧与不安,而不是快乐和欢愉。
在评价式赞美的压力下,孩子常显得局促不安,而且多半会转而进行自卫或干脆逃避。他们感到这种赞美用意是在改变他们,或讥讽他们,故而憎恨这种企图,拒绝接受这种评价。切记表扬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当孩子洗了衣服之后,可以说“你辛苦了”,或者“家里看上去整洁多了”,这样的评论才是平常的、自然的,而夸他是个勤劳的孩子几乎毫无用处,似乎也夸大其词了。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的真实情况。
下面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称赞例子:9岁的小茹很仔细地把全家人的衣服都洗好了,这是她第一次洗衣服,又洗又搓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并且洗得非常干净,最后还把盆和洗衣粉重新放回原处。妈妈很高兴,想通过表扬表示对小茹的感谢:
妈妈:“真没想到你第一次洗衣服就洗得这么干净,那些衣服我都需要洗很长时间,没想到你能这么快就洗好了。”
小茹:“我做到了!”
妈妈:“你爸爸的工作服很难洗,沾满了油。”
小茹:“我把它们都洗干净了。”
妈妈:“一定费了你很大劲!”
小茹:“是的,我确实费了很大劲。”
妈妈:“现在不仅衣服干净了,家里也整洁多了,看着就舒服。”
小茹:“是啊。”
妈妈:“你一定很自豪,谢谢你,小茹。”
小茹(灿烂地笑着):“不客气。”
小茹妈妈的话让小茹为自己的劳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晚上,她迫不及待地等爸爸回来,就是为了向他显示一下干净的衣服,好在心里再次重温一下自己对出色工作的骄傲。
与此相反,下面对孩子品格的赞美之辞是无益的:
“你是是个好孩子。”
“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没有你,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吓着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她可能觉得自己离一个好女儿还差得远呢,配不上这样的称呼。因此,她可能会决定马上减轻自己的负担,用行为不端来坦白,而不是不安地等待曝光自己原来是个骗子。对品格的直接赞美就像直射的阳光,让人很不舒服,很刺眼。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出色、可爱、慷慨大方、谦恭有礼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她觉得需要至少否认部分赞美。在公共场合,她无法站起来说:“谢谢,我接受你的赞美,我是出色的。”私下场合她也无法这么说,因此她必须拒绝这样的赞美。她无法在心里坦白地对自己说:“我是出色的”、“我是很好的”、“我是坚强的”、“我是慷慨的”或者“我是谦逊的”。她可能不仅仅是反对这些赞美,很可能还会对赞美她的人产生不好的想法:如果他们觉得我这么棒,那么他们一定不太聪明。
试试用下面的话赞扬你的孩子,然后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谢谢你提醒我拿工作包,真的太感谢你了。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总是这么细心。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谢谢你擦了地板,房子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样了。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真可爱。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我喜欢你送的鲜花,很漂亮,也很特别。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可以成为数学家了。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的手工作品真漂亮。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的礼物让姥姥一家人都很高兴。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同龄人当中你做得最好。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你是最优秀的。
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反应:
NO。3赞美是相互作用的
有时,这种评定的夸奖会起反作用。
12岁的宁宁对靶射击并且击中了靶心。他的体育老师说:“真了不起!你有敏锐的视力,不愧是神射手!”宁宁一声不响地离开了比赛场,老师愣住了。他原是想鼓励他,不料他的赞美显然令他沮丧,老师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宁宁听了老师的赞美之后在想:“老师期望我每枪必中靶心。我又不是什么神射手,我得分是靠运气。假如再试一次,我可能连靶子都碰不到,更别说是靶心了,我最好还是乘胜而退。”
何种赞美会诱导宁宁继续努力呢?那就是赞赏式的描述性赞美。那位老师原可说:“这一枪不错,击中了靶心。”宁宁内心的反应就会是“老师并没期望我每枪必中,我大可安心再试。”假使宁宁下一枪未射中靶心,老师可以批评他射得太左、太右或太上、太下。这种针对表现所做的客观批评,或许能使宁宁的学习得到改进。更重要的是,宁宁也许会因此明白,老师对他个人的态度并不因射击好坏而定。反之,假如老师说的话含有评价意味(你是出色的,了不起的,你是个专家等),那么,他一旦没有击中,就可能对自己说:“我是笨的,差劲的,我是个失败者。”
小吉生日那天,6个7岁的孩子在一起吃点心、玩游戏,一切情形良好。母亲为他们的表现高兴,决定给他们应有的赞美。她说:“哎呀!孩子们多棒呀!你们的举止就像真正的天使。”
过了一会,打架发生了。糖果成了子弹,点心变成水雷,杯形蛋糕像导弹满天飞。整个宴会像被“炸弹”炸过似的乱七八糟。那位母亲大吃一惊。她非常伤心,不相信这些就是她刚刚热诚称赞过的孩子们干的。
当孩子觉得不该得到这种赞美时,就可能以不良行为向大人露骨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参加小吉生日宴会的那些小朋友不认为自己是天使,当受到如此“礼遇”时便设法纠正那种虚假的形象,他们有效地破除了家长的幻觉。
同时,家长的这种赞美也使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必要那么好,“坏”一点既是有趣的,也是可以的。
因此,不需要对行为做评价式的赞美,它可能意味着:因为我们预料的是坏行为,所以才对“好”的行为表示惊讶。孩子们经常能推想到我们的本意而付诸实施。
反之,另一位母亲在类似的场合说:“很高兴我们家里有这个宴会,谢谢你们把它弄得这么好玩。”孩子们微笑了。这位家长不对孩子做出评价式的赞美,她只表现自己的快乐和感激。孩子们自会得出结论:我们是受欢迎和重视的。这种建设性的赞美是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观感,它不评价个性或判断品格。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赞美的基本原则是:不予评价地描述,不做判断地报道,让孩子听过我们的话之后对自己做评价,即自己夸奖自己。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十分微妙的。如果你没有按照教育的规律,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就自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小孩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应表扬其行为,而不应含糊其词地表扬其整个人。如“你这样做了就是好孩子”、“你真行”、“你真听话”……
对于小孩来说是不能分清行为与整个人的关系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常常是“我不说谎,我就是好孩子”,实际上孩子只是在不说谎方面是好的,其他方面未必好。如果你表扬孩子整个人,他会理解他自己什么都行。这就可以理解,很多孩子为什么在受到表扬后,出现“翘尾巴”的原因。
小孩今天做到了认真做作业,应表扬“今天你做作业真认真”,而不是表扬“你真用功”。
滥用赞美之词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伤害。有位孩子画了一张图画,母亲就说:“哇!画得真好,如果拿去参加比赛,一定会得冠军呢!”其实母亲根本不知道孩子画的是什么,却还说:“太好了!如果贴在爸爸房间里,爸爸一定会觉得很高兴。”结果,将图画贴到墙壁上后,孩子才觉得颇受伤害。他对母亲说:“妈妈,你贴反了啦!”
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有一位聪明的幼儿老师,他从不对孩子说:“你们画得很好,”而是说:“啊!这次画得比上次好多了!”不要以为五六岁的孩子只会听到别人说“画得很好”就会感到高兴,也许大家不相信6岁的孩子会有这种艺术上的烦恼,但事实确实如此。这就表示,孩子本身并未对自己的画感到满意,但大人却随口赞美“画得很好”,这样反而伤了孩子的心。
在某所学校,老师都说:“你是经过充分观察后画出来的吧!”“不像过去一样把纸弄得脏兮兮了!”如果老师能够经常以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孩子们相互之间也不会去挑毛病了。“哎呀!这里颜色画突出来了!”一个孩子为自己的画而埋怨、难过时,另一个孩子就安慰他:“下次蜡笔拿斜一点就好了!”或者另一个说;“哦,这里你本来没打算涂颜色的吗?”像这样,孩子们能够相互安慰、同情,但这是要大人的教育方向正确才能达成的。
在赞美孩子时,要确实看到孩子的努力,才说“这画画得很好”或“这个颜色很漂亮,老师很喜欢”,或“你把前几天画的图画拿出来看看,你现在已经进步很多了!”等。
不要以为只一味地赞美就没有问题,而要视情形对孩子赞美。对孩子不客观的表扬,尤其是过高期望值的表扬,在小孩做不到时反而是有害的。我们必须注意观察孩子,只要看到有进步,就该本着客观的态度,立刻夸奖他。
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就让我们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样,我们离成功还会远吗?
NO。4赞美作用
有时,不适当的夸奖孩子会让孩子做出不当行为。
春节时小虎全家回老家过年,一到姥姥家小虎一反常态,没有像平常一样“大闹天宫”,只是安静地坐着听大人讲话。他的妈妈心里想,应该表扬他一下。当姥姥开始做饭时,她转过身对小虎说:“小虎,你真乖,我为你骄傲。”
过了一会,小虎拿起针线盒,把里面的东西一个个扔向爸爸妈妈,纽扣、皮尺、针、线满地都是。姥姥家有很多客人,妈妈觉得很丢脸,想骂小虎,但是碍于刚刚夸过他又不好意思骂他。她问自己:称赞对孩子不管用吗?难道还会起反作用吗?
一个月之后,小虎自己说出了他那么做的原因。在姥姥家,他一直都在考虑如何不用写寒假作业。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他一直呆在姥姥家,就可以天天玩,天天看电视,如果爸爸妈妈催他写作业,他就可以说“谁叫你们回姥姥家过年,我都没有安静的环境写作业”。就在这时,妈妈夸他乖,这样的夸奖让他觉得很惭愧,于是他就不顾一切地表现出自己不配那个夸奖的样子来。他看了看四周,看到了针线盒,于是后来的事情就发生了。
鼓励孩子的3种方法:
△赞美要“言之有物”,“这篇作文的开头……叙述部分……结尾……,一定……”
△描述性赞美
△让孩子对自己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