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52

第52章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创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

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能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前进。

有一位爸爸想让5岁儿子证明一下看不见的空气是怎么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的(这位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杯子、塑料袋、风扇、水等具体的东西)。儿子因为有具体的东西做直接的依据,思维就显得十分活跃,他打开风扇,一边让风吹拂他的头发一边说,空气现在正在给我梳头。然后他把空塑料袋口攥紧,并不断往里捏直到塑料袋变成一个气鼓鼓的包,嘴里还嚷着:我已抓到了你空气,看你还往哪里跑。最后他将空杯子口朝下倒着压入水里,一开始因为没有冒气泡他着急了,他爸爸让他想象一下潜水员是怎么呼吸的,他眨了眨眼睛然后让杯子在水里慢慢倾斜,哇!成功了,水里冒出了气泡,杯子里的空气排了出来。

从这个事例中,家长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必然以孩子的创造想象为基础,而孩子的创造想象是以他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日常生活各种经验的积累,并不断创造机会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想象力。

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家庭是开展创造精神培养的好地方:家庭中温馨愉悦的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孩子可以放松地进行探索活动。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探奇、索奇;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较高的期望与信任,能投入较多的精力和热情。所以,父母决不能错过对孩子创造培养的大好时机。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父母千万不要轻易指责幼儿好动好问的行为,不要对幼儿作出许多限制,轻易批评和否定孩子的探索,会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摧残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对孩子的“探索”行为不能只是“堵”,而应该采取“疏”的教育方法,呵护孩子的好心,解除孩子怕犯错误的恐惧心,使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孩子到了3岁后,往往变得特别爱提问。我们应认识到,孩子喜欢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而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是珍视孩子好奇心的起点。父母应利用孩子爱问的特点,在外出散步或去公园、或去郊游时,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孩子学习观察。决不能采用冷淡、压制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并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尽量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对孩子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用启发式的反问,让他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对一些比较难讲清的问题可作比喻解答。这样,孩子就会更自信,更好问,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一个情境值得回味——老师问小朋友:“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孩子回答道:“盖房子。”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当我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小朋友一起再想想,能不能举出砖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而我听后感到一丝悲哀,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

孩子从小学会创造,这既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今天的孩子成长的要求。但是一些家长往往并不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开发,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阅渎课外书籍,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以及独立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均受到了家长的阻碍。

在一项调查中,有1/3的孩子说:“我总没有时间玩儿。”有另外1/3的孩子说:“我想做的事家长总是不让我做。”另外1/3的孩子说:“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从而看出,一些家长非但没有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自由思考、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孩子创造潜能的发挥受到了影响。这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1.转变家长的育子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调皮的孩子往往聪敏,反应和判断都非常迅速。实际上,孩子调皮往往是因为孩子鬼点子多,勇于创新,所以,调皮的孩子常常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这样的孩子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好胜、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等,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

但由于家长认识上的偏颇,这种潜能往往由于成年人的“好孩子”的光环,而被封闭在循规蹈矩的框框里面,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传统观念中的“好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我国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便是“听话”二字,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是好孩子”。

我国孩子最大的缺陷是“独立性差”和“创造性差”。

一个真正关心孩子成才的家长,在今天的社会里,必然会考虑如何转变育子观念,把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行动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变“听话”为“主动出击,勇敢创新”,不断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学会创造。可以说,这既是孩子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天的家长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

2.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歌德、爱迪生、伽利略等人的成才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

一般来说,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家长的重视,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恩考和大胆的提问。这种问题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可能会经常出现错误。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应抛开平日里习惯于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启发其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珍惜和保持孩子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兴趣。

如果纠正过多,管教过严,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能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和结论,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敢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他们灵活思考的思维能力。

3.孩子的探索就是学习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总是有一些误区:孩子的学习必须按照成人的方式进行,即老师教,学生学,按照书本逐章逐节地去学,否则,就不是学习。其实,孩子“玩”就是一种探索,就是一种学习。而有些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说:“你看,你想让他看书吧,他偏要玩桌上的台灯、电话机,就是不听你的,真是气死人。”

实际上,孩子探索周围的环境,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在短短几年里,一个孩子能达到与成人交往的水平,需要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因此,孩子不断扩充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新事物发生兴趣,不断探索,不断重新分配注意力是正常现象。这既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也不是无效地玩耍,而是一种学习。孩子的学习发生在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里。

“你叫他学”固然是一种学习,然而,孩子更重要的学习是他的游戏、模仿、交往,或说是生活本身。

因此说,当孩子在玩一串钥匙链、一个开关、一部电话,并对其发生兴趣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这就是孩子在学习,在探索。作为家长不应该强行阻止孩子的活动,而应当因势利导,“就事论事”地进行耐心的解释,使孩子对这些事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做,我们不仅帮助孩子学到了知识,也保护了孩子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孩子不懂就问

好奇、质疑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年龄小,知识有限,面对大千世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常常提出“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孩子的这种质疑正是他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好奇、质疑是自发的,是星星之火,引导得好,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熊熊烈火。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助燃剂”,切莫当“水龙头”,要把握孩子的心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问号。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儿子郑重而谨慎地跟妈妈说:“我有好多问题都不敢问,怕别人笑话我。可是我真不明白……”

“不懂就问呗,说不定我能回答你,有可能我也不明白,没关系。”

妈妈说道。

儿子问:“妈妈,新闻联播里总讲‘巨蜥”,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你说什么?”妈妈也有些懵了。

“就是每次播音员一开始总说的‘巨蜥’!”

妈妈这时恍然大悟。儿子这么长时间都把“据悉”当成“巨蜥”了。这时,妈妈把“据悉”写出来,并告诉儿子“据悉”是什么意思。

儿子告诉妈妈:“过去一听到‘巨蜥’(据悉)就兴奋,即使在其他房间也要跑过来看一看‘巨蜥’的样子,可就是一次也没见过。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但见别人根本不理会这种事,自己又怕别人笑话,就一直憋在心里。”

为人父母,要保护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不仅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还应鼓励孩子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怪问题”。

5.不要怕被孩子问住

睡觉前,一位母亲给儿子讲了一个成语故事——掩耳盗铃,说:

“古时候,有一个小偷,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门上的铃铛。他自己听不见铃响,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铃响……”还没等母亲说出故事的引申义,儿子不可待地问:“妈妈,小偷是用一只手捂住耳朵还是用两只手捂住耳朵?”母亲顺口说:“当然是两只手了。”孩子疑惑地望着母亲说:“既然是两只手捂着耳朵,那他怎么去摘铃铛呢?”

做父母的听到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孩子正在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

6.与孩子共同学习,其乐融融

“我们吃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天热会出汗?"“雪花是什么做的?”……这是孩子们常常提出的一些问题。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用新奇的眼光观察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头脑中会有许许多多问号。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是不能马虎的。

要用他能听瞳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讲给他听。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儿子上学以后,问号更多了,而且更“专业”了。

父亲真有点招架不住。因此抽出点钱给孩子买了一套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里面不仅有天文、地理,还有信息科学知识。这下可好了,孩子再有什么问题,父母就可以就说:“我们一起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于是一家人就一起看书,一起找答案。就这样,做到了“孩子解疑难,父母长知识”。共学相长,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