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50

第50章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

“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

“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

“还不到1/3!”

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比尔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比尔这一招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2/3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如今,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说的:一只顽皮的白波斯猫,有天趁着父母不注意时,偷偷溜到附近的森林公园玩耍。森林公园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波斯猫越玩越浑然忘我,最后竟然在森林中迷失了。它转来转去,就是找不着原来的那条路。如果你是波斯猫,你该怎么办?

不要以为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就有孩子作出了这样令人震惊的回答——坐着等死!

现在,有不少孩子(包括很多高三的学生)在面对自己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时,存在着这种“坐着等死”的想法。他们由不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不相信自己渐渐发展为失去思考能力。有家长曾对笔者说:“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什么都不缺,就是一遇到事就没主意。我们家孩子下学期就要分文理科,到现在都没想好到底是学文还是学理,结果还是我和他爸就替他做决定了。”

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之后,问学生这是什么?

小学生的回答最为丰富多彩,说是零、圆圈、苹果、太阳、月亮、气球、车轮、铁环、月饼等等;初中生除了说是“零”、“圆”之外,还有说“球”的;高中生除了说是“零”、是“圆”之外,就不能说出更多的答案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接受教育越多,创造性和想象力却越来越贫乏呢?这种随着知识增多,独立思考能力反而下降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其共同表现为:凡事只有一个答案或没有答案;不敢反驳别人的意见;习惯附和他人的看法,缺乏创意。但这些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此消彼长。而扼杀后者的,正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失思”的孩子必定有“扼杀型”的父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思考能力的“扼杀”,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溺爱型和干涉型。前者是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代替,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造成孩子过分依赖家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开拓精神,甚至连智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后者则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实行“专制”,用“棍棒”教育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画出死框框,务必使孩子言行符合其愿意。孩子稍有差错,就唠唠叨叨,这样不行,那样也不可以,令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小心谨慎,缩手缩脚,限制了孩子的个性,自然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是“溺爱型"还是“扼杀型”,其实质是相同的。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很可能蜕变成一部“考试机器”,麻木,顺从,何谈独立思考能力呢?这些弊端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前充分暴露出来。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此时会陷入困惑和迷茫。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本应是一种自觉的、理智的、快乐的选择。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此时此刻都体验着一种无奈的,甚至是痛苦的心情。据一份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40%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这些所学非所爱的大学生中,不少人都是因为在填报志愿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索性盲目选择,结果后悔终日。

这种情况对个人而言,是悲剧,它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增加了其心理负担。对社会而言,它给本来就资源短缺的高等教育造成浪费,属于一种隐性的低效率、低回报。

为什么原本快乐的选择反而变成了一种痛苦呢?因为有许多孩子,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幼年时就被粗暴地掐断,他们也从来没有机会去思考(甚至是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思考)今后要从事什么职业,想从事什么职业,只是盲目地以父母为他们描绘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扼杀型”的家长也往往对孩子的“失思”表示不满和担忧,他们也在努力寻找一种能使孩子拥有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当然,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涵盖所有的对象。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

因此不必为了培育思考能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思考能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2.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已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

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3.全家参与

只要引导得法,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即可取得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效果。孩子的年龄不论大小,也应创造机会使他们说出值得一听的主意来,这并不需要安排正式课时。一家人围聚一桌共进晚餐,议论一天中发生的种种事情。

4.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听取不同意见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

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

5.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

因为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家长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后,与孩子讨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6.父母应注意训练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比如,让孩子对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考虑有利和有弊的一面;

对同一个问题,不仅会正向思维,也会逆向思考,还会横向思考。父母可问孩子诸如这样的问题:“把每月所有的钱都给你买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吗?”孩子听后刚开始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几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原先的想法。

7.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

提问题的水平与思维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问题提得好,不仅决定着思维水平必然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使人想得深、想得远,而且还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不落俗套,特别是家长应鼓励孩子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质疑,即使孩子有时回答得很幼稚或错了,父母也不可给以简单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