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48

第48章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常有家长埋怨孩子:笨手笨脚的,什么也不会做。其实,这不能全怪孩子,家长也有责任。

喜欢拆东西,是许多孩子的共同特点。一个小男孩正在把一辆好好的玩具汽车一点一点拆着。他先用手锥拆下一个轱辘,下一个却拆不掉了。想了一会,他把拆下来的那个又按上了,两个轱辘有了伴,相互作用着使劲儿,很快两个轱辘都被拆掉了。孩子的父亲见状大喜,儿子懂了工具的原理。按常理好好的玩具全给拆了,孩子得到的应是一顿痛斥,这孩子得到的却是一通地夸奖。孩子下意识的举动被父亲抓住后,进一步向他讲了杠杆的原理和工具的作用。而孩子听得别提多认真了。这位父亲早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你对他讲什么他吸收能力都特别强,因为那时他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你再夸夸他,他的那份得意还可以把创造力继续迁移,举一反三。

“颉晓小时候破坏的东西可真不少。”这是颉晓奶奶给孙女的又一评价。但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个10岁刚刚出头的小姑娘,就承担了家里各种电器的安装工作。

“你的手表坏了,找谁修?”

“到钟表店去修。”

“你家的桌子坏了,找谁修?”

“爸爸会木工,爸爸修。”

“那你桌上的台灯坏了,找谁修?”

“找电工修。”

……

这是大科学家张香桐教授在招收研究生时和应考学生进行的一段对话。虽然这个学生各科成绩都非常出色,但这段对话之后,张教授的失望溢于言表。

张教授说,不愿动手的人,是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的。

媒体报道,湖南一位“才子”高考得中以后,原来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现在一概都扔给妈妈,妈妈也心甘情愿地代劳;以前从来都是自己吃饭自己盛,现在则是家人做好饭菜、摆好碗筷,而后由父母去请,方才款款入席;以前做的家常便饭吃得津津有味,现在吃的是鸡鸭鱼肉,居然挑三拣四,横加指责。

由此想到南京一些高校周围出现的新行当——“大学生保姆”,有些大学生出于节省时间或其他原因,每月花200至500元,请个保姆或是钟点工,每天按时上门为他们完成做饭、洗衣服等日常生活琐事。在读书成“龙”的观念下,现在连农村入学的大学生也都不想干活了。

浙江一位农家子读上博士,放暑假回家,一盆衣服泡了三四天不洗,母亲眼见儿子懒成这个样子,埋怨了几句,不想儿子心理脆弱,自杀了。

动手劳动,这个耳熟能详的词儿,现在在一些即将走向高校或在高校读书的“骄子”眼里,为何显得如此陌生,如此的不屑一顾?笔者琢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还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劳动意识的淡化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

据了解,我国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家长们不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能做的事,家长只能包办代替一阵子,不能包办代替一辈子。老师们也不会不明白: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考进大学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要立足干大事,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实这是一种奢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难想象,一个不想趟过小河的人,能远涉重洋;一个连身边小事都不愿干的人,能为他人着想;一个劳动观念缺失的人,能成为祖国和人民的栋梁?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首先,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其次,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再次,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甚至连能否长大成人都成问题。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来”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到2岁时,孩子就常执拗地说“我自己来”,不愿别人干预。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经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动手操作和探索。

孩子经常动手动脑,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就能促进他们身体、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由于缺少锻炼机会而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我们给家长朋友提出三条建议:

1.大胆放手锻炼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教养态度很重要。家长不要对孩子百般呵护、束缚太多,而要放手让孩子主动活动、锻炼成长。孩子在动手制作东西或玩操作性游戏时,往往会把家里弄得很乱,所以家长就容易限制孩子开展这类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而是要给他们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纸时,要求他们玩完以后,把纸屑清扫干净;玩拼插玩具时,要求他们玩完将玩具材料装好,放回原处码放整齐。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干活时,有时会“闯祸”——毁坏东西,所以家长往往采取高控制的做法,不让孩子随便动手。当然,孩子缺乏经验,确实容易闯祸。但如果对他们采取高控制,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动,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动手干活不慎损坏了东西,但换回来的却是更加宝贵的东西——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当然,凡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要排除隐患,如电插座要安在孩子够(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器具和贵重易损的物品要收藏起来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地动手探索,一般就闯不了什么大祸。

2.为孩子创造条件

孩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的,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为孩子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让孩子穿带纽扣的衣服有助于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家长给孩子买了衣服后就要先检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应更换、加工,否则扣起来难度太大,孩子就不愿动手去扣了。为了培养孩子扣扣子的动手能力,家长还可以给玩具娃娃做两件衣服,钉上扣子,让孩子在游戏时给娃娃穿脱衣服,或者专为孩子制作一个扣扣子的操作板,供他们动手玩操作性游戏。

家长给孩子提供玩具材料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能让孩子动手动脑的。为多让孩子玩能发展动手能力的拼搭、建筑、塑造、剪、撕等游戏,还有必要在家中专门给孩子开辟一个游戏空间,在那里摆放一个百宝箱和一个工具箱,供孩子动手操作时使用。百宝箱里放些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空的牙膏盒、饮料瓶、碎布头、毛线头、线轴、小木块等等。工具箱里放上剪刀、透明胶条、胶棒、钉子、小锤等等。

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很有好处。如帮妈妈剥豆、叠小件衣服、整理书报等。

3.积极支持鼓励

家长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干那些他们不会干或干不了的事,比如看妈妈拖地板,他也要拖。其实,这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点。因为,不会干和干不了的事对他们说来,是很新奇并有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执意要干他干不了的事时,家长不要训斥,而应帮助孩子,和他们一道去做,或家长做时让孩子来“帮忙”,干完事后最好称赞孩子“真能干”。

一般说来,西方的家长对孩子启发、诱导、鼓励多,而中国的家长命令、训斥、挑毛病多。这里存在着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希望广大孩子家长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鼓励孩子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增长知识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为孩子今后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