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45

第45章 让任性的孩子变得合作

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恰当的坚持,如自己要某种物品就必须得到;自己想去哪里就必须去,而不考虑其他。任性是一种必须消退的行为。

邱冬学习上进,成绩很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看见别人有什么他就要什么,而且常常能达到目的。一天早晨,父母忙着吃早饭,着急上班,可邱冬坐在桌前不吃饭,嘴里嘟嘟嚷嚷:

“怎么没有火腿肠?鸡蛋一点也不好吃。豆浆怎么一点也不甜?”父母心急如焚地催他:“冬冬,快吃,你到底要干什么?”

“我班王勇的新赛车真棒!”“好,下午给你买一个回来。快吃饭,要迟到了。”邱冬大口吃完早饭,心满意足地上学去了。

孩子的任性让家长们大伤脑筋。那么,什么是任性呢?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管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拦都没用。

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怕委屈了他,而且也能供得起,所以孩子要什么通常家长都能满足。即使要求不合理,家长在孩子哭闹、打滚狡赖之下也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他的要求。

更有甚者,孩子为了得到某种想要的东西,他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痛哭的把戏,许多年轻的家长唯恐被别人笑话,只得掏钱买下。几次三番,孩子便找到了规律,掌握了制服父母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非常有效,屡试不爽,孩子就养成了任性的习惯,使尽一切手段逼迫父母就范,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事实上,只要家长善于疏导,就能使任性的发展趋势转化为孕育独立性的良机。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

1.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

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2.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3.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

对待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法特别重要,方法得当孩子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方法不妥,如有的家长采取强扭的教育方法,其结果往往使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熄灭,“棱角”磨平。这种方法固然能使一些孩子“听话”,但这些孩子失去了独立的性格,缺乏自信自强和坚强的毅力这样的孩子今后如何自立于社会?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强扭的教育方法,往往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感情上的隔阂和对立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有意识地逆着家长的意愿行事,从而加重其任性发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无疑会使教育的难度加大。

那么,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的建议是:

1.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型的冢庭

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

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

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容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

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2.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

3.用积极的因素诱导孩子

一是用近来发生的先进人物的事迹,追根溯源地讲述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全面灌输,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培育自强奋进的种子;二是每当孩子犯拧时,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办法诱导,用谈心的办法真诚地表扬孩子平时的优点,转变孩子的情绪。不要乱给孩子下定论,认为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天生就是一个拧种,只要诱导方法得当,完全可以改变孩子任性的毛病。

4.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习惯,习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在哪些时候容易任性,哪方面会任性,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纠正。如有些孩子“说一不二”,想买什么家长就得买什么,不买就以满地打滚,以不吃饭相要挟等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情况,不一次性地满足孩子的全部要求,故意留一些需求不让孩子满足,让孩子学会节制欲望,慢慢地扭转任性局面。

5.掌握娇惯的度

如今,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保护关怀使孩子不断成长,但过分的娇惯也会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如孩子任性时,在必要的惩罚中,父亲打孩子一下,母亲不干,护着孩子;母亲打了一下孩子,父亲反过来又向着孩子一边。一来二往,不仅增加了孩子任性心理滋长,而且父母亲的行为在孩子眼中,乃至心中失去权威性。这种无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改变孩子任性的毛病。

6.掌握奖励的度

家长都期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所以在孩子上学期间采取一些奖励办法来刺激孩子学习。如孩子考95分给20元钱,考100分给50元钱等办法。如果有次不能满足要求,孩子就会不依不饶地闹。首先说,用奖励现金的办法刺激孩子学习是一种错误的办法。一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不利,另一方面孩子会轻视家长。根据孩子学习成绩进行奖励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用奖励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一些孩子学习必备的用具和开发智力玩具的办法,激励孩子上进。既不大手大脚花钱,做到了既增加孩子学习兴趣,又能满足孩子幼小心灵的要求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7.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

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对于孩子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