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26

第26章 蹲下来听孩子的心声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在和一所小学老师的座谈中,听到一件令我非常伤心和感慨的事情。

在小学五年级劳动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后来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关心父母,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吗,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小男孩儿当时气得直哭,他的心境可想而知,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地伤害了。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妈妈缝椅子垫儿,也许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了而高兴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垫儿的时候,一定想象着妈妈回家看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大失所望,他对妈妈的爱,一下子转为怨恨,恨妈妈不懂自己的心。

一件本来非常难得的好事就这样顷刻变成了坏事。妈妈望子成龙,她恨不得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门门课考100分,将来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她心里真的并不想伤害孩子,她对孩子是一片爱心。

这位妈妈显然是“恨铁不成钢”,但她太不会做妈妈了,她太不懂孩子的心,她把孩子的“好心当作驴肝肺”,她的几句本出于好心的话,沉重地打击了孩子,伤害了孩子,孩子送给她深深的爱,她回报给孩子的,是表面上令孩子感到的一种冷漠和无情,孩子为这种冷漠和无情感到伤心、沮丧和怨恨,他会在很长时间里不开心,就是待会儿做作业也没有心思,没有积极性。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上面例子中,孩子给自己亲手缝椅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劳动,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双向情感交流的机会呀!

心理学家说,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懂得孩子的心。当从小被娇惯得只会接受父母的关爱的孩子,通过给妈妈做“三八”节礼物而滋生出一棵关心、爱护爸爸妈妈的幼苗的时候,他们多希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思被理解,被肯定啊!虽然我们东方人一向不善于表达感情,但总要有一句“谢谢"的话,或者起码得有一点儿高兴的表示吧。

孩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他与父母、亲戚的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他的心理正常发展关系巨大,当他们经常能感觉到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他,理解他,支持他,同伴也理解和支持他的时候,他就感到安心,就没有什么忧愁和疑虑,面对困难他就有勇气去克服,面对压力他就不害怕和焦虑。

但是大人若不能给孩子这种感觉,孩子会怀疑和不解:“我妈妈怎么是这样一个人?”用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这样儿的吗?”

如果是心理脆弱的孩子,他会长时间地感到忧郁,会沉浸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中,高兴不起来。

一次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中进行测试和比较之后,发现中国父母与澳大利亚父母有一点非常明显的差别,那就是,我们中国父母最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认真、刻苦地学习,是不是遵守纪律等等,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孩子情感和情绪表现。

但澳大利亚父母却把孩子的情绪、情感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视孩子平时的情绪状态,孩子是不是高兴,乐观。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文化差异”。意思是说,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老百姓们一向不大管别人的情绪情感怎样,你高兴还是伤心,你心里感到压抑还是轻松愉快,都不大要紧,不会被别人注意,或者不被认为是什么大事情。

你到医院去,说“我病了”。医生会问:“哪儿不舒服?感冒发烧,还是哪儿不合适?”如果你说:“我心情不好,老是不高兴。”医生会说:

“你回家吧,我治不了。”他认为你没病。但是,如果在西方国家,医生听到你说这句话,他一定非常重视,他会认真地建议你去找一个精神医生看一看。因为在他们那里,如果一个人情绪、情感上出了问题,会被人们当作大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要不要适当地转变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比如,你“望子成龙”,这并不错,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是,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写啊,念啊,学习,学习,再学习,他就能“成龙”吗?如果他的情绪、情感发展不正常,如果他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他的“努力”和“勤奋”都是被强迫的,如果他不诚实守信,如果他冷漠无情,不善于理解别人,他将来会怎样?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

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

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_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

那么,父亲如何关注孩子的心声呢?

1.最好自己也“长不大”

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2.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罗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

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

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我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

3.平视您的孩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母亲谈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视着母亲,一脸的严肃和专注,而母亲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正讲到激烈处,母亲却一声呵斥:

“你懂什么,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位母亲的角色。

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4.做孩子的好朋友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妈妈的心,你高兴,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妈妈会更比你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难事或难于起齿的事情,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痛骂你的。”因此,孩子对我很信任,也愿意和我讲真话。